英国邦利
【Prime Minister】閒侃英國歷史上的「倒霉...

【Prime Minister】閒侃英國歷史上的「倒霉首相」之張伯倫

要說最近英國的大事,首相風雲變幻又是一朝,我們超長待機的伊麗莎白女王又熬過了一任英國首相。細數英國歷史上的首相們,總有些雜聞軼事,令人哭笑不得。卡梅倫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埋葬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可不是首相史上第一人,今天我們來聊聊英國歷史上另一個悲催的「倒霉首相」——亞瑟·內維爾·張伯倫(Arthur Neville Chamberlain)。

英國首相張伯倫

張伯倫政治生涯中最濃墨色彩的一筆,就是我們天朝歷史教科書上耳熟能詳的「綏靖政策」。雖然我們的歷史教科書總是免不了帶着自己的意識形態色彩在裡面,但是要說張伯倫的「綏靖政策」是明智的政治決策,估計他自己也不會同意。因為在他最終卸任之時,也終於意識到了,正是自己的姑息縱容,才使得希特勒做大,總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家庭背景

張伯倫出生於伯明翰一個顯赫的官員家庭,父親是伯明翰的市長,還是內閣殖民大臣。哥哥也是大人物,先後做過英國郵政總長、財政大臣、印度事務大臣、掌璽大臣、保守黨領袖、外交大臣,如此優厚的家庭條件,張伯倫可以說是不折不扣的「官二代」出身。從伯明翰大學畢業後,做過會計,做過植物園主,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最後進入金屬製造業,成為小有名氣的經理人,然後開始闖政壇。

英國首相張伯倫

從伯明翰的一名小議員開始,慢慢往上爬,先是接了老爸的班,當上了伯明翰的市長,然後一路向上,國民兵役總監、國會下議院議員、郵政總長、衛生大臣、財政大臣……在財政大臣的位置上,政績不俗,為後來的首相之路打下堅實基礎。

首相之路

1936年,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愛德華八世退位,當時的首相鮑德溫為此耗盡心力,扛不住只好退休了,張伯倫成為新一任首相,但是似乎並沒有趕上好時候。日本占領中國東北,意大利攻占埃塞俄比亞,德國軍隊開進萊茵非軍事區,戰爭一觸即發。

只不過,這時候的張伯倫還缺了點政治遠見,他認為,在經歷的慘烈的一戰之後,解決分歧和爭端應該要用更文明的方式,所以他一上台,就向德國發出了「友好交往信號」為了自己心中的「和平」,他不顧國內的強烈反對,甚至頂住了鐵腕首相丘吉爾的抗議,堅持要和希特勒達成和平的諒解。他認為,只要在可接受的程度內忍讓納粹,那麼就不會出現「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指的是什麼,就是再一次觸發世界大戰。

英國首相張伯倫

可惜,這個張伯倫所謂的可接受別的程度,基本上就等於「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當德國人暗殺了奧地利總統,張伯倫說事已至此,多說無益;當德國人進攻蘇台德地區,張伯倫說這是人家內政,咱不好過多干預。為此,國內很多人認為張伯倫在外交事務上就是個軟蛋,送了他個「我愛柏林先生」稱號。張伯倫不以為然,說我這是綏靖政策,你們都不懂。

直到希特勒喊出要一勞永逸解決蘇台德地區問題之時,他才終於意識到危機來臨。於是這位從不敢坐飛機的英國首相,驚慌失措地坐飛機趕到德國,和法國總理達拉第一起約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這次會議,達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慕尼黑協定》,德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拿走了蘇台德地區,給了英法兩國所謂的和平。因為這個時間,張伯倫又多了一個「德國外交部長」的稱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給起的。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國家在張伯倫的主導之下,毫無反抗地被送到了希特勒的嘴裡,捷克斯洛伐克的人民哪能不恨,起綽號都算是輕的了。

英國首相張伯倫

當張伯倫拿着用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主權換來的《英德宣言》回到英國時,激動地向全國人民宣布,「這是和平的時代,我建議你們都回家安心睡覺去吧」,「英德兩國人民永不開戰」。直到一年後德軍攻入波蘭,張伯倫才終於反映過來,自己被希特勒耍了,戰事持續發展,事態失去控制,1940年內閣重選,張伯倫灰溜溜地下台了。取而代之的,是丘吉爾。

被迫下台

下台之際,張伯倫無比心痛自己曾經對德國的縱容,他說:「在我所擔任公職的生涯中,我所信仰的一切,為之奮鬥的一切,都已毀於一旦!」總的來說,張伯倫的政治生涯還是比較平順的,強大的政治家庭背景給了他先天的優勢條件,可惜缺了點政治覺悟,放虎歸山,養虎為患,最終被虎追着咬,也是自己挖坑自己跳的典型。

英國首相張伯倫

按理說從小長在那樣政治背景深厚的家庭,就算是從父親和哥哥的身邊耳濡目染,也應該會成為政壇上的佼佼者。準確地說,張伯倫政治生涯的前半段還是挺順風順水的,一步步穩穩噹噹地走上權利頂峰的首相之位,可是後半段卻毀在自己的眼界上,天真地以為希特勒會被他的主動示好給打發了,最終只得自食其果。

說實話,比起最近下台的卡梅倫,張伯倫是真正地一點都不冤枉,畢竟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是可憐卡梅倫,在英國人民帶着玩票兒性質的公投中,莫名其妙就下了台。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