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新“雾都”与老“雾都”之间的对话

新“雾都”与老“雾都”之间的对话

中国的大雾污染虽然没有飘到英国,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那些个“喂人民服雾”的经典镜头早就被黑色幽默的英国大众玩笑一番了。比如,下面这张图片就被英国人民疯狂转载:

雾霾

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近日报道:“中国北京被大雾笼罩,不得不用电视大屏幕为人们呈现日出画面”。此图被英美网民疯狂转载。不只是《每日邮报》,英国各大媒体对中国大雾的报道早已铺天盖地,我随手翻开报纸都能看到相关新闻。不知是出于“惺惺相惜”还是隔岸观火的态度,英国媒体对这样的中国大地很关注,而上次发生这种情况都是北京奥运会时候的事了!

据由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联合发起的一项研究表明,大雾污染使得中国北部城市居民平均寿命缩短5.5年,肺癌、心脏病、中风等的发病率也急速上升。

情况如此危急,如何解除“毒雾”?

英国人民不仅送上黑色幽默,还有宝贵的“治雾之道”。我们看看老“雾都”是如何摆除雾气毒爪的:

雾霾

英国伦敦也曾沦为大雾阶下囚,那时的污染不比现在的北京弱。其实,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之前,伦敦就已经蒙上了空气差的恶名。

1952年的烟雾事件给伦敦留下了永远的伤痛:那一年天气奇冷,伦敦市民为了不被冻死,只能让炉子火力全开,结果一下子多开了上百万个烟囱,排出来的毒气让本来温和的雾气暴露了罪恶的真面目。四天时间,全城大雾肆虐,4000多人丧生大雾魔爪。伦敦烟雾事件至此成为世界上公认最严重的空气污染灾难。

同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Clean Air Act),最终遏制了大雾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当年12月,伦敦晴朗天气比率就上升了70%!《法案》为减缓当时的空气污染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家用取暖燃料清洁化就是一大创举。

但伦敦的治雾之路走得也很曲折。好不容易解决了寒冬燃煤污染问题,汽车尾气污染又成了压死骆驼的又一根稻草。即使是今天,英国伦敦空气二氧化氮的含量依旧高于欧洲其他首都,而其他有害粒子含量更是远远超标。

雾霾

英国治雾曲折之路:前脚刚送走燃煤污染,后脚立马迎来汽车尾气污染

雾霾

中国的车辆不比伦敦少,悲剧会不会重演?

虽然英国至今每年仍有4000多人死于空气污染相关的健康问题,但在治雾之道上仍旧远远领先中国。中国每年因此丧生的远不止几千人,而是一座座城池整体覆灭的节奏:据中国卫生部长陈竺称,中国每年因严重空气污染而死亡的人数相当于布里斯托尔(英格兰西南最大城市,总人口约432500人)整个城市的人口总数!

此外,2002年到2011年间,北京肺癌发病率翻了一番。过去三十年,全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一个个数字触目惊心,让人不寒而栗。

中国为什么这么大的雾?归根结底一个原因:中国用占世界19%的人口承担了占世界50%的煤耗量。那么应该向雾都前辈学习哪些治雾之道呢?

在英国,煤炭发电仅是全国电力供应的31%,煤电比重还在快速下降。而在中国,煤电占全部电力供应的80%。中国的现代化在各个方面都是突飞猛进,但在煤电方面的现代化却止步不前。2004年,煤电承担中国80%的电力供应,然后,10年之后的今天,电力供应的主角依然是煤电,80%这一比重毫无降低的迹象。

雾霾

小小一个苏格兰就有3000个风力涡轮机,而且更多正在筹建中。值得指出的是,就算同样是煤炭发电,英国的煤电站也要比中国的“绿色”很多,因为投入使用了微粒过滤等一系列绿色科技。此外,英国的煤电站数目正逐年减少,并将在未来十年彻底停运。这与中国同样形成鲜明对比:预计很长时期之内,中国都不会大量削减用煤量。

上月,英国政府骄傲宣传:英国最大的煤电站已经成功改建成为欧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站,未来该站发电都将依靠清洁煤资源。

德拉克斯煤-生物能量转换站将大大缩减碳排量,相比燃煤缩减80%左右。英国政府还宣称,计划花费数十亿英镑投资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

与此相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水能、风能、核能上的投资上涨趋势缓弱。但在煤电站上的投资却仍毫不含糊,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

中国的电力产业结构预计很长时期不会有改变,而英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由于英国和欧盟都着力缩减碳排放、提升可再生能源发电率,英国近年来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度和投资都有所提升。

看来,中国经济建设风风火火,环境和空气治理却没有跟上步伐。真该多听听“前辈”的肺腑之言,多学几招,从“喂人民服雾”中华丽蜕变,做到“为人们减轻痛苦”才不会怨声载道。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