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霧都」與老「霧都」之間的對話
中國的大霧污染雖然沒有飄到英國,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那些個「餵人民服霧」的經典鏡頭早就被黑色幽默的英國大眾玩笑一番了。比如,下面這張圖片就被英國人民瘋狂轉載:

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近日報道:「中國北京被大霧籠罩,不得不用電視大屏幕為人們呈現日出畫面」。此圖被英美網民瘋狂轉載。不只是《每日郵報》,英國各大媒體對中國大霧的報道早已鋪天蓋地,我隨手翻開報紙都能看到相關新聞。不知是出於「惺惺相惜」還是隔岸觀火的態度,英國媒體對這樣的中國大地很關注,而上次發生這種情況都是北京奧運會時候的事了!
據由北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聯合發起的一項研究表明,大霧污染使得中國北部城市居民平均壽命縮短5.5年,肺癌、心臟病、中風等的發病率也急速上升。
情況如此危急,如何解除「毒霧」?
英國人民不僅送上黑色幽默,還有寶貴的「治霧之道」。我們看看老「霧都」是如何擺除霧氣毒爪的:

英國倫敦也曾淪為大霧階下囚,那時的污染不比現在的北京弱。其實,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之前,倫敦就已經蒙上了空氣差的惡名。
1952年的煙霧事件給倫敦留下了永遠的傷痛:那一年天氣奇冷,倫敦市民為了不被凍死,只能讓爐子火力全開,結果一下子多開了上百萬個煙囪,排出來的毒氣讓本來溫和的霧氣暴露了罪惡的真面目。四天時間,全城大霧肆虐,4000多人喪生大霧魔爪。倫敦煙霧事件至此成為世界上公認最嚴重的空氣污染災難。
同年,英國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最終遏制了大霧事件的進一步惡化。當年12月,倫敦晴朗天氣比率就上升了70%!《法案》為減緩當時的空氣污染立下汗馬功勞,其中家用取暖燃料清潔化就是一大創舉。
但倫敦的治霧之路走得也很曲折。好不容易解決了寒冬燃煤污染問題,汽車尾氣污染又成了壓死駱駝的又一根稻草。即使是今天,英國倫敦空氣二氧化氮的含量依舊高於歐洲其他首都,而其他有害粒子含量更是遠遠超標。

英國治霧曲折之路:前腳剛送走燃煤污染,後腳立馬迎來汽車尾氣污染

中國的車輛不比倫敦少,悲劇會不會重演?
雖然英國至今每年仍有4000多人死於空氣污染相關的健康問題,但在治霧之道上仍舊遠遠領先中國。中國每年因此喪生的遠不止幾千人,而是一座座城池整體覆滅的節奏:據中國衛生部長陳竺稱,中國每年因嚴重空氣污染而死亡的人數相當於布里斯托爾(英格蘭西南最大城市,總人口約432500人)整個城市的人口總數!
此外,2002年到2011年間,北京肺癌發病率翻了一番。過去三十年,全國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一個個數字觸目驚心,讓人不寒而慄。
中國為什麼這麼大的霧?歸根結底一個原因:中國用占世界19%的人口承擔了占世界50%的煤耗量。那麼應該向霧都前輩學習哪些治霧之道呢?
在英國,煤炭發電僅是全國電力供應的31%,煤電比重還在快速下降。而在中國,煤電占全部電力供應的80%。中國的現代化在各個方面都是突飛猛進,但在煤電方面的現代化卻止步不前。2004年,煤電承擔中國80%的電力供應,然後,10年之後的今天,電力供應的主角依然是煤電,80%這一比重毫無降低的跡象。

小小一個蘇格蘭就有3000個風力渦輪機,而且更多正在籌建中。值得指出的是,就算同樣是煤炭發電,英國的煤電站也要比中國的「綠色」很多,因為投入使用了微粒過濾等一系列綠色科技。此外,英國的煤電站數目正逐年減少,並將在未來十年徹底停運。這與中國同樣形成鮮明對比:預計很長時期之內,中國都不會大量削減用煤量。
上月,英國政府驕傲宣傳:英國最大的煤電站已經成功改建成為歐洲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站,未來該站發電都將依靠清潔煤資源。
德拉克斯煤-生物能量轉換站將大大縮減碳排量,相比燃煤縮減80%左右。英國政府還宣稱,計劃花費數十億英鎊投資碳捕獲和碳儲存技術。
與此相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在水能、風能、核能上的投資上漲趨勢緩弱。但在煤電站上的投資卻仍毫不含糊,牢牢占據第一的位置。
中國的電力產業結構預計很長時期不會有改變,而英國的情況卻大為不同。由於英國和歐盟都着力縮減碳排放、提升可再生能源發電率,英國近年來對可再生能源的關注度和投資都有所提升。
看來,中國經濟建設風風火火,環境和空氣治理卻沒有跟上步伐。真該多聽聽「前輩」的肺腑之言,多學幾招,從「餵人民服霧」中華麗蛻變,做到「為人們減輕痛苦」才不會怨聲載道。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