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新娘》哥特式童話,黑色的浪漫
《殭屍新娘》(Corpse Bride) 的故事源於歐洲古老的民間神鬼傳說。故事發生在19世紀歐洲一個普通小鎮上,情節在四個主人公維克多,艾米麗,維多利亞,巴克斯四人之間展開。青年維克多在一場以利益為前提的婚姻里,陰錯陽差把婚戒戴在了化為枯樹枝的「殭屍新娘」手上。被喚醒的「殭屍新娘」艾米麗把他帶到了陰間。
艾米麗被陰險狡詐的巴克斯男爵謀害,死於新婚之夜,她一生的心愿就是等一個願意娶自己的丈夫。維克多在死者世界裡, 看到人們比生者世界的人更活躍, 更快樂,在羨慕他們的同時又想念一見鍾情的未婚妻維多利亞, 一直處於矛盾中。最終艾米麗幫助和成全了維克多和維多利亞兩人,在皎潔的月光下化蝶而去。
黑色的童話

這部電影沒有太複雜的劇情,沒有刻意的說教,情節發展絲絲入扣,觀眾的喜怒哀樂都隨情節波動。翻看這部電影的製作班底,你就會知道為什麼《殭屍新娘》會有如此大的魔力。該片電影蒂姆·伯頓(Tim Burton)是好萊塢著名導演、製片人、藝術家、作者、動畫製作者。以其黑暗、哥特、死亡的風格聞名,被譽為好萊塢另類天才。
有人說,喜歡蒂姆·波頓的電影的人都是喜歡孤獨的人,因為蒂姆·波頓就是一個生性孤僻的人。他一生追求怪異、前衛、黑暗的境界。從他的作品中也可見一斑:一手打造出愛德華的城堡,骷髏王子的宮殿,威利旺卡的神秘工廠,還有美麗的殭屍新娘。作品中對比強烈的色彩直接表現其內心最直接的想法:活人的世界使用了冷灰色,用來展現人間的冷漠,如同行屍走肉;死人的世界卻是暖色的,陰間比陽間溫暖,陰間的人比陽間可愛善良。《 殭屍新娘》 中以蒂姆·伯頓慣用的詭異陰森的畫面為形式,故事卻充滿感動和浪漫。「曾經我的夢被人奪走過,現在我不想做奪走別人的那一個。」 最後艾米麗犧牲自己,化為蝴蝶飛走,這也烘託了真愛無私的永恆主題。
故事的學術背景來自於東歐,當時的激進反猶太教人士通常是在猶太教人士結婚隊伍中下手,殺死能為猶太教傳宗接代的惟一的新娘,不少新娘就此身穿禮服埋葬於路旁,死得不明不白。這一背景也為電影奠定了悲涼的基調。除此以外,故事裡的木偶人維克多本身就有着和約翰尼·德普類似的某些特徵,他看起來也是纖弱而且有着神經質的憂鬱氣質,完全就是維克多的真人版。
精益求精,十年終成

《殭屍新娘》花了蒂姆·波頓整整十年才全部完工。所有角色都是手工製作的真實的木偶,拋棄了動畫界流行的如《史瑞克》和《玩具總動員》中的電腦技術CGI,回歸了原始的繁複、且耗時耗力的人偶擺放「定格—移動」技術。為了完成銀幕上一兩秒鐘的鏡頭,有的時候需要一整天的製作。服裝裝飾品也頗費心思,單是殭屍新娘戴的面紗和花冠就花了10個月的時間才製作完成。
在這個用CG就可以完成一切的計算機時代,這種純手工製作的人偶動畫電影真的算得上是稀有品種。很少人做到不向白熱化的商業市場妥協,很少有人能在浮躁的時代靜心製作手工電影。達芬奇畫《蒙娜麗莎》花了十二年,曹雪芹寫《紅樓夢》「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流傳百年的作品無一不是大師們潛心製作的精品。《殭屍新娘》也獲得了口碑的豐收,獎項的肯定。2006年它擊敗了大熱影片《酷狗寶貝:人兔的詛咒》,一舉獲得英國最佳動畫故事片獎,同年獲得第78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提名獎。
哥特風電影

哥特式(Goth)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分中世紀時期(公元5-15世紀)的藝術風格,以恐怖、超自然、死亡、頹廢、巫術、古堡、深淵、黑夜、詛咒、吸血鬼等為標誌性元素。哥特式風格用黑暗、恐懼、孤獨、絕望的藝術主題,來往於內心世界神聖與邪惡的邊緣,描繪在愛與絕望之間的掙扎,嘶叫的痛苦和清醒。主要代表元素包括蝙蝠、玫瑰、孤堡、烏鴉、十字架、鮮血、黑貓等等。
哥特風的黑色主題的魅力表現在這些陰冷詭異的電影我們也可以看到浪漫的愛情和人性真善美。可以這樣說,蒂姆·波頓掀開了哥特電影的復興大幕;《剪刀手愛德華》成為哥特電影的當代里程碑,《殭屍新娘》更是哥特電影的代表之作。
電影的音樂

音樂可以說是一部電影中所必不可少的部分,一部好的電影必然也要有好的音樂去渲染。維克多初見維多利亞時彈的鋼琴曲,和後來他試圖安慰傷心的艾米麗彈奏的鋼琴曲,都起到一種用言語所不能表達的效果。該片中音樂的使用也如同影片中顏色的使用一樣,在現實世界中,影片的音樂很少,或者說是低沉的,甚至有點詭異的,到了地底下,卻多有熱情奔放的音樂,影片中最溫情的歌曲也是出自於那個可愛的殭屍新娘之口。在顏色和音樂的配合下,影片的愛情觀也表現的淋漓盡致。
「他先用一個小小的故事驚嚇你,但給你的卻是很快樂的感受,就像萬聖節帶上一個鬼面具。面具底下卻是善良的臉與善良的心」。《殭屍新娘》就是這樣一部外冷內暖的影片,「人鬼情未了」也可以溫馨而浪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