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Edinburgh Castle】這可能是最詳細的愛...

【Edinburgh Castle】這可能是最詳細的愛丁堡城堡旅遊攻略了

說起蘇格蘭,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是蘇格蘭風笛,是蘇格蘭裙,還是小瀋陽的小品《不差錢》?小編最先想到的是一座城市,它是蘇格蘭的首府,同時也是僅次于格拉斯哥(Glasgow)的蘇格蘭第二大城市,它還有着上千年的歷史,小城內的古蹟數不勝數,這座小城叫愛丁堡。在這座古老的城市裡,有一座又一座城堡,它有着比溫莎城堡荷里路德宮更深厚的底蘊,它的一磚一瓦都刻畫着蘇格蘭的歷史,它是愛丁堡人民的驕傲,更是蘇格蘭人民的驕傲,這座城堡是愛丁堡城堡。愛丁堡城堡的每一座宮殿,每一細節都有其特殊的意義和故事,接下來小編一一為大家講解。

愛丁堡城堡大禮堂(The Great Hall)

愛丁堡城堡大禮堂(The Great Hall)

愛丁堡城堡大禮堂是整個城堡的中心。1511年由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建造完成。雖說詹姆斯四世建築了這座精美的殿堂,但他幾乎沒有機會享用。1513年,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發動弗洛登戰役,詹姆斯四世被殺。之後這座大禮堂便成了軍隊的營地,中世紀的輝煌也成為了歷史。

165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領導人克倫威爾將軍隊駐紮在這裡,此後,大禮堂便一直有軍隊駐守,直至1886年,軍隊才完全退出。

皇家宮殿(The Royal Palace)

皇家宮殿位於大禮堂東邊,是國王和王后生活和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它是皇室生活和蘇格蘭歷史的見證者,在荷里路德宮建成之前,王室的一切活動都在此進行。

1566年,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從荷里路德宮出逃到愛丁堡城堡時 ,就居住在皇家宮殿裡,並在這裡誕下詹姆斯王子,一段卓越的生命旅程就此開始了。1567年,瑪麗一世因被指控謀殺丈夫而被廢除,年僅一歲的詹姆斯王子繼承王位,成為了詹姆斯六世。1603年,又成為了英格蘭國王,也就是後來的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巧合的是,瑪麗一世的母親瑪麗王后也是在此去世的。更多有趣歷史故事請點擊:荷里路德宮與瑪麗女王

命運之石(The Stone of Destiny)

命運之石是蘇格蘭君權的象徵,每一任君主都會踩在這塊命運之石上行加冕禮,這個傳統一直流傳到今天。命運之石也一直見證着蘇格蘭和英格蘭歷史的變遷。

傳說,命運之石是主教雅各布夢中通往天堂的一塊階梯,因此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意義。人們通常認為,命運之石原屬於愛爾蘭,後來才被帶到了蘇格蘭。

命運之石(The Stone of Destiny)

129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入侵蘇格蘭,掠走了蘇格蘭大量寶貝,其中就包括這塊命運之石。愛德華將命運之石奪回英格蘭之後,一直將它安放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加冕椅下方,在此後的700年裡,每一代君主登基時,命運之石都是必不可少的聖物。上一次使用命運之石是在1953年,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登基大典上。

1950年的聖誕節那天,4名蘇格蘭學生將命運之石從威斯敏斯特教堂偷偷運回蘇格蘭。三個月以後,命運之石出現在了阿布羅斯修道院的門前。

1951年4月11日,蘇格蘭政府決定名正言順地將命運之石迎回愛丁堡城堡,但此事被倫敦警方知曉後,便強行帶回了威斯敏斯特教堂。

1996年的聖·安德魯日,命運之石几經輾轉,終於重回愛丁堡城堡。蘇格蘭政府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慶典,安排重要人物和軍隊將命運之石從荷里路德宮護送到愛丁堡城堡,途徑的皇家大道,共有上萬名蘇格蘭群眾駐足觀看。

從那以後,命運之石終於居有定所,除了君主加冕時會被請回威斯敏斯特教堂教堂外,它將永久陳列在愛丁堡皇家宮殿內。

Crown Jewels

Crown Jewels包括權杖和王冠,目前被陳列在命運之石旁邊。這根權杖鑄造於1494年,是亞歷山大六世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四世的禮物。王冠則誕生於1540年,它的第一任擁有者是詹姆斯五世的妻子——瑪麗王后,也就是我們前文中提到的瑪麗一世的母親。1543年,瑪麗一世的加冕禮上,權杖和王冠首次一起使用。

Crown Jewels

1651年至166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為了免於克倫威爾軍隊的洗劫,權杖和王冠開始了鮮為人知的雪藏生活。

1707年,當英格蘭和蘇格蘭簽訂聯合協議以後,權杖和王冠便被鎖在箱子裡密封起來,直至1818年,才被一位名叫Sir Walter Scott的小說家發現,從此才得以重見天日。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

傳說中,英格蘭有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公主,她因逃離諾曼人的侵略所以嫁給了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瑪格麗特把畢生的心血都傾注在了國王身上,為王室和蘇格蘭做了不小的貢獻,深受蘇格蘭人民的愛戴。

1039年,英格蘭國王威廉二世入侵蘇格蘭邊境,馬爾科姆三世帶領兩個兒子出征,不幸的是,馬爾科姆和長子都戰死沙場,小兒子回來將噩耗告知了母親。得知噩耗的瑪格麗特悲痛欲絕,日日以淚洗面,三天後便病逝在於愛丁堡城堡。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St Margaret's Chapel)

後來,小兒子大衛一世即位,為了紀念母親,大衛一世於1130年修建了一座禮拜堂,並取名為聖瑪格麗特禮拜堂。

聖瑪格麗特禮拜堂規模很小,只能容得下15至20人。它的祭壇拱門還保持着原來的裝飾風格,但它周邊的其他家具,則是後來添加的。據說,直至現在,每周仍會有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愛丁堡婦女來禮拜堂獻花打掃。

芒斯蒙哥大炮(Mons Meg)

參觀完聖瑪格麗特禮拜堂可以順道參觀芒斯蒙哥大炮,因為芒斯蒙哥大炮就在聖瑪麗堂外邊。

芒斯蒙哥大炮於1449年在比利時建造,「Mons」是建築這個炮台的小鎮的名字。芒斯蒙哥大炮是蘇格蘭最早的軍用炮彈之一,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軍事水平,它能將重達150公斤的石頭炮彈發送至3.2公里以外。

1457年,勃墾第公爵菲利普把他獻給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從此,芒斯蒙哥大炮便在蘇格蘭安家落戶。

三年之後的1460年,英格蘭和蘇格蘭在羅克斯巴勒城堡交戰,芒斯蒙哥大炮也參與此次戰爭,儘管擁有當時最先進的武器,但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二世仍舊在這場戰役中犧牲了。

1497年,詹姆斯四世在諾漢姆圍困中也使用了這門大炮,他還利用這門大炮平息了雷諾斯伯爵的反叛。

芒斯蒙哥大炮(Mons Meg)

芒斯蒙哥大炮重達6噸,即使在100個人的拖行下,一個小時也只能行進5公里左右,運輸起來十分不便,所以,1550年,詹姆斯五世建立海軍之後,戰功赫赫的芒斯蒙特大炮就光榮退役了。退役後的芒斯蒙特大炮也沒有閒着,而是成為了一門禮炮,在重要節日時鳴禮致意。

1558年,遠在法國的瑪麗一世與法國王儲弗朗西斯大婚,作為禮炮的芒斯蒙特大炮鳴響,以示慶祝。

1681年10月14日,芒斯蒙特大炮再次鳴響,向奧爾巴尼公爵的生日致敬。奧爾巴尼公爵也就是後來的蘇格蘭國王詹姆斯七世。這一次鳴響也成了芒斯蒙特大炮的絕唱。

1754年,芒斯蒙哥大炮被運往倫敦塔,詹姆斯二世的黨人起義後頒布了《解除武裝法案》,並對蘇格蘭進行非軍事改造。但由於芒斯蒙哥大炮身軀過於龐大,所以並未將它熔化而是把它歸還給了蘇格蘭。小編萬萬沒想到,長得胖竟還可以救命。

1829年3月9日,在一支衛隊的護送下,這支中世紀的炮王、蘇格蘭軍事史的見證者終於回到了故鄉。

One o』clock Gun

One o'clock Gun並不是禮炮,準確來說,它更像是個鬧鐘。在使用One o'clock Gun以前,人們普遍採用報時球(Time Ball)進行報時。報時球是指將一個木製的或者金屬制的大球高高掛起,等到下午一點就會降下來。這種報時方法對於陸地上的人們來說,或許還管用,但是對於在海上捕魚的水手們來說,就不那麼受用了,陰冷的不列顛島時常會有大霧,那時水手們就無法看清報時球是下降了還是沒下降。

One o』clock Gun

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愛丁堡城堡於1861開始採用更為先進的One o'clock Gun報時方法,每天下午一點準時鳴炮,這樣,無論是在陸地上還是大海上,無論天氣好壞,人們都能準確知道時間了。

在電子設備發達的今天,人們已不再需要One o'clock Gun進行報時。但One o'clock Gun仍舊作為一個觀賞項目保留了下來,直至今天,One o'clock Gun每天下午一點仍準時報時(星期天除外)。

半月炮台(The Half Moon Battery)

半月炮台是整個愛丁堡城堡最佳的觀景台,站在半月台上,整個愛丁堡小城的景色盡收眼底,令人流連忘返。

半月炮台圍繞中世紀的大衛塔廢墟而建,是一個防禦性軍事工程,如果愛丁堡城堡受到威脅,半月台便會萬炮齊發,將敵人擊得粉碎。大衛塔是由蘇格蘭國王大衛二世於1367至1368年所建,但後來毀於1571至1573年的長期圍戰中。

半月炮台(The Half Moon Battery)

現在在半月炮台上陳列的大炮,大多是1810年左右,在反對拿破崙的戰爭中保留下來的。

戰時監獄(Prisons Of War)

愛丁堡城堡的戰時監獄,仍舊保留着當時的裝潢風格,陳列也是按照當時的順序,可以說,戰時監獄真實還原了那時的囚徒生活。

小編了解到,監獄的第一批囚徒竟不是蘇格蘭人也不是英格蘭人,在英法七年戰爭爆發後,1758年,當地政府收押了一批法國走私者,他們有幸成為了戰時監獄的第一批體驗者。

蘇格蘭國家戰爭博物館(National War Museum)

愛丁堡城堡除了各大古蹟外,還有一系列博物館也值得參觀。在這些博物館裡,你會更加真切地體會到愛丁堡城堡和蘇格蘭歷史的變遷。

蘇格蘭國家戰爭博物館(National War Museum)

蘇格蘭戰爭博物館開放與1933年,目前處於蘇格蘭國家博物館的管轄範圍之內,它的前身本是一個軍火庫,建於18世紀,之後戰爭爆發,又被改造成了一家戰時醫院,救助當地平民和戰士。

蘇格蘭戰爭博物館裡珍藏着大量戰時珍貴物品,包括書信、大刀和化學服等,也珍藏着一些蘇格蘭地區的手工藝品和畫作。

蘇格蘭國家戰爭紀念館(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

如果時間回到中世紀,聖瑪麗教堂倒真是給愛丁堡城堡增色不少呢。16世紀30年代,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愈發重視荷里路德宮,因此聖瑪麗教堂也隨之失寵,之後被改造為一所軍火庫,1755年聖瑪麗被推倒改建成了北兵營。1923年,駐軍撤走之後便改造成了現在的蘇格蘭國家戰爭紀念館。

蘇格蘭國家戰爭紀念館(Scottish National War Memorial)

蘇格蘭戰爭紀念館是為了悼念一戰、二戰和1945年以後在戰爭中陣亡的士兵。紀念館外的雕塑都是後來改建博物館時,當地藝術家新建的,每一座雕塑都有其特殊的象徵意義。手持寶劍和盾牌的士兵代表着勇氣,手捧和平鴿的女性代表着和平,帶着孩子的武士代表着慈悲,天平和寶劍代表着正義,入口上方舞動着的鳳凰則代表着精神永存。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