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文化冲击】有一种老叫不啃白不啃,有一种冷叫大爷大妈觉...

【文化冲击】有一种老叫不啃白不啃,有一种冷叫大爷大妈觉得你娃冷

小编四年没回国,这次三周北京上海行,第一次感觉自己像个歪果仁一样Culture Shock(文化冲突)了一把。所谓近乡情怯,祖国日新月异,但有些东西,却与西方相差很远。是理念不同?是环境所至?还是问题出在我,被西化了?

文化冲击

下面就来看看几个经典情景对话。

有一种老叫不啃白不啃!

我:为啥国内娃爸妈自己带不了娃?

国内妈妈:国内只有少数国际幼儿园有1-3岁的入园缓适班,而且就到4点半的,还是要老人接送,花那冤枉钱不说,还不如自家老人放心。

我:那老人自己不要休息下,过自己的生活么?

国内妈妈:再请保姆,小时工啊!

我:那一个孩子两三个人看护不至啊!

国内妈妈:都是这个模式。

我:英国很多自己带娃,有些依然全职工作。

国内妈妈:你们产假多少?

我:6个月是国家标准,最多可以请一年产假,外加自己的年假。

国内妈妈:那不就得了。我们3个月产假。你能把3个多月小宝宝给谁看?还不是自己爸妈或公婆?他们也乐意啊,退休没事干,带娃还能填补空虚,尽享天伦之乐呢!

我忽然想到我家小区外的墙上有一组宣传孝道的图画。一个孙子在爷爷怀里给他喂花生。这是中国今天的"孝"么?我真的很心塞。孝不是自己亲生子女给爸妈削苹果,要靠孙子孙女来完成所谓的孝道么?你真的以为老人没有自己的生活,一天到晚围着孙子孙女转就是天伦之乐,安享晚年了么?到底谁才是孩子直接的负责人?

的确,国内产假期短,年假少,找到收费合理且安全可靠的低龄幼托是个大问题。但说到底,很多人选择不自己带娃还是怕辛苦。国内也有全职太太,但也不带娃,否则就没太太范儿了。你说老人带娃是享乐,那你咋不带呢?

生而不养,啃老到底,这种想都不想,默认的中国带娃模式是文化冲突之首!

有一种早教叫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我:国内的早教好多啊,收费比英国还贵。我家还在北京南城,消费不太高的地方,一个国际早教班,48节课要5千人民币。英国金宝贝也就7镑一堂,那就是60块人民币多。

国内妈妈:你去的够便宜了。国内也有金宝贝,还有其他早教,教程都是国际统一的。

我:还有教程呢?都学什么啊?

国内妈妈:比如艺术课,每次有一个主题进行创作,最后孩子自己上去讲自己的作品。

我:多大去上的啊?

国内妈妈:自己两岁时要求去上的。

我:哦,这个年纪英国都在涂鸦。也没有让讲啥内容出来。

国内妈妈:那你带娃去干吗?在家画画不就行了。

这次回国带娃体验了一次2-3岁的音乐早教课。小朋友齐刷刷坐在距离老师两米多的红线上,根据老师的示范,随着音乐做各种舞蹈动作。然后开始一个个自我介绍。每人的模式都差不多:大家好,我叫XX,今年X岁或XX月,最喜欢XX,希望大家也喜欢我。在惊异国内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外,也不禁觉得,孩子的天性似乎在这么小就被规范化了。就好比大环境是"青青小草,踏之何忍",你就从出生起被要求不能进入草坪。这个不能爬,这个不能碰,要懂礼貌,要懂规矩,要做别人眼里的好孩子,自然有了较强的约束力和定力。在英国,除非涉及安全问题,基本不对孩子说No,特别是2-3岁进入Terrible Two/Horrible Three(叛逆期),对于敏感的孩子相对是通过肯定他做的对的,而不是增加约束来激化问题。行为上,国内的教育对于很多还是很注重规矩的海外华人家庭可能还有可取之处。但对于上各种早教班,特长班追求结果,目的性强来说,英国的Early Years Foundation(如果我还能翻译成早教)只是对孩子年龄阶段各方面发展的一个衡量考察。达标就很好,不要求超前。就好像妞在英国喜欢的音乐课,每小十分钟老师会拿出泡泡,大家自由追着泡泡在音乐中起舞。也许,国内妈妈会觉得学什么去了,但是孩子的快乐是由衷的,学不来的。一个还不到3岁的孩子都不能获得简单的快乐,只有学有所成才能有快乐,不是很可悲?

有一种冷叫大爷大妈觉得你娃冷!(一个23-24度晴朗的午后,我推娃去了上海世纪公园)

大妈:你孩子穿这么少啊!有风,给孩子盖一下啊!

我:你盖住她容易出汗,醒了一吹风更容易着凉。

我在北京上海带娃出门都被好心的大爷大妈当街提醒了。娃穿的就是符合当时天气和气温的短袖裙子+打底裤。当然,大爷大妈无法得知我们是长期生活在凄风苦雨,一天之中有四季的腐国,久经考验。不要说英国本土娃,就算是出生在这里的香蕉娃,比国内娃的穿戴普遍少了一层都不止。在腐国,20度晴天已是盛夏,大家都短袖短裤短裙。去玩水光着上身的孩子,也不见生病。中国孩子相比娇弱一些,玩沙都不脱袜子,怕脚底凉。习惯的养成是从出娘胎开始。不要老拿我们体质不同,骨头里有缝这些做借口。事实上,我们可能是比西方人不抗冻不抗风。但过分的紧张,也会势得其反,让孩子自己的免疫系统得不到锻炼,被扣上东亚病夫的称号。当然,只有孩子爹妈才最了解孩子。你家孩子穿多穿少,别人管不着。在腐国,也从来没遇见英国路人甲跑来对你的孩子穿多穿少指手划脚。有的时候,好心并不是把自己的权威凌驾到不认识的人身上的托词。文化的尊重,是不置可否。

最后,就像我在朋友圈发的回国感受,中国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国策确实成就了经济腾飞,但也加大了贫富差距和人心的浮躁。全民的素质上不来,公共的设施也就跟着不好好建设,陷入僵局。想要过所谓“小资”的生活银子流得比水快,消费水平比英美高出快一倍!方便快捷的背后是商家无需明码标价,欺负不会使用新媒体的老人和不懂行情的歪果仁。但是,北京偶想常回来看看的原因是不变的,那些人那些事就像定格在周记里,也是是不变的。变的是偶,已经不属于这里。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