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隊——披頭士
如果要講出英國流行音樂的重要人物/樂隊的前十,或者列舉出世界流行音樂具有革命性、代表性的人物/樂隊前十,披頭士(The Beatles)絕對位列其中。作為被廣泛地承認為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之一,披頭士已經不僅僅是一支流行樂隊那麼簡單,他們的極度流行產生了披頭士狂熱現象,而由他們開始的搖滾樂也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和精神,各種新鮮的元素和搖滾的靈魂不斷融合,開創了搖滾事業的新時代。隨着日後創作的成熟,國際市場的開拓,他們更是被視為當時反文化運動的理想化身。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或許直至今日都沒有別的樂隊可與之媲美。這,就是披頭士樂隊,獨一無二的甲殼蟲樂隊。

樂隊的取名與組建
1957年3月,彼時16歲的Lennon(約翰·列儂)和幾個朋友一起成立了一個噪音爵士樂隊。他們首先稱自己為「The Blackjacks」(黑傑克),結果新名字的興奮勁還沒過,就發現當地另一個樂隊已用了此名,這幾個年輕人便改稱自己的樂隊為「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
沒過多久的一次教堂演出結束後,列儂在後台遇見了15歲的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不久後,麥卡特尼作為節奏吉他手加入樂隊。1958年2月6日,麥卡特尼邀請同校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來看樂隊的表演。列儂順便面試了這位14歲的哈里森,也對其演奏能力印象深刻,但由於年齡太小的緣故,哈里森還是沒能加入樂隊。一個月後,在哈里森的堅持和執着下,他被招入樂隊,成為主音吉他手。

到1959年1月,列儂中學裡的那些成員都離開了樂隊,只剩下他們三人,列儂也開始了在利物浦藝術學院的學業。這三位吉他手,至少有三次以「Johnny and the Moondogs」(約翰尼和月亮狗)之名宣傳樂隊,並在找得到臨時鼓手時演奏搖滾樂。
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Stuart Sutcliffe(斯圖爾特·薩克利夫),用賣畫的錢買了一把貝斯,於1960年1月加入樂隊。也正是他建議把樂隊的名字換成「Beatals」,致敬巴迪·霍利和蟋蟀樂隊。同年5月,樂隊名稱改為「the Silver Beetles」(銀色甲殼蟲),作為利物浦流行歌手約翰尼·吉安特的伴奏團到蘇格蘭進行了短暫巡演。同年6月,他們把名稱改為「the Silver Beatles」(銀色披頭士),並在8月中旬改為「the Beatles」(披頭士),就這樣一個偉大的樂隊正式誕生了。
披頭士樂隊的前期發展
披頭士的前期是由一位非正式經理人阿倫·威廉姆斯(Allan Williams)的安排,在位於德國漢堡駐場演出,但樂隊的最大問題是一直缺少一名固定的全職鼓手。同年8月中旬,他們面試並錄用了Pete Best(皮特·貝斯特)。四天後,五名成員與一位德國夜總會老闆簽訂了3個半月長的駐場表演合同,而表演場地是由紅燈區的幾個脫衣舞俱樂部改成的音樂演奏場地。
披頭士先是在Indra Club(英德拉俱樂部)表演,後因俱樂部投訴被關閉後,披頭士也被德國老闆轉到帝王地下室俱樂部。但好景不長,披頭士因在有競爭關係的另一家俱樂部表演而違反了合同,這位德國老闆也勃然大怒,不僅給了披頭士一個月終止的通知,還向當局揭發了謊報年齡的哈里森,導致哈里森於11月21日被驅逐出境。隨後麥卡特尼和貝斯特在自己房間內點燃了掛毯讓德國老闆控告他們縱火未遂之名,也被被驅逐出境。列儂則在12月中旬回到了利物浦,薩克利夫和他的德國未婚妻阿斯特麗德·柯歇赫爾一起留在漢堡直到2月末。

接下來的兩年間,披頭士間歇地在漢堡駐紮,期間服用藥物苯甲嗎啉,一方面是娛樂之用,另一方面也是為通宵演出時保持亢奮。1961年,第二次漢堡之行期間,柯歇赫爾為她的未婚夫剪了「Exi」髮型,該髮型日後被其他樂隊成員採用。1961年7月,薩克利夫決定退出樂隊,在德國繼續他中斷了的藝術學業,之後麥卡特尼代替他成為貝斯手。1961年6月,德國製作人伯特·坎普菲爾特僱傭了披頭士作為歌手托尼·施里丹的伴奏團隊,錄製了一些作品。
與此同時,披頭士在利物浦的知名度漸漸增加,開始小紅起來。但縱然是千里馬,也需要伯樂的賞識。布萊恩·愛普斯坦,這位日後披頭士的經紀人一眼相中了這支才華洋溢的樂隊,毛遂自薦地成為披頭士的經紀人,1962年5月百代唱片旗下Parlophone廠牌的製作人喬治·馬丁簽約披頭士。
披頭士的輝煌生涯
在簽約後,披頭士做了一些成員的調整,Ringo Starr(林戈·斯塔爾)加入披頭士,取代皮特·貝斯特成為鼓手。第二年,也就是1963年的2月,披頭士在一天之內完成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的馬拉松錄製。該專輯中收錄了他們之前發行的兩張單曲唱片上的四首歌曲。相比第一首《Love Me Do》的反響,單曲《Please Please Me》獲得了更大的成功,迅速登頂了倫敦各種排行榜的榜首。

也由此開始,披頭士的天下來臨:首張專輯在1963年3月的發行,這是他們日後在英國發行的12張錄音室專輯中有11張成為冠軍專輯記錄的開端。專輯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也於4月發行,也成為了榜單大熱門,是披頭士在英國17首單曲幾乎連續登頂第一記錄的起點(在之後6年間發行的18首單曲中只有一首不是冠軍單曲)。而專輯位於榜首的長期霸權停留了30周,取代的正是披頭士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
這把火也一直燒到了美國和全球範圍,樂隊第一次在美國電視上現場演出時,大約有超過兩千三百萬家庭中的七千三百萬觀眾收看了該節目,是當時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四。他們的流行引發了美國人對英國音樂前所未有的興趣,「英國入侵」成為當時熱點之一。

7月6日,主演的第一部黑白電影《A Hard Day's Night》正式誕生,影片以偽紀錄片的風格描繪了樂隊生活中的日子;同月推出專輯《A Hard Day's Night》;其中的歌曲《Can't Buy Me Love》是英國唱片市場第一首提前訂購超過100萬的單曲。與專輯同名主題曲在第7屆格萊美頒獎禮上獲得最佳樂隊獎;
8月發行的專輯《Help!》,這張專輯顯示了他們的音樂風格的轉變——正向鄉村搖滾靠攏,專輯有許多歌曲都來自他們主演的同名電影《Help!》;
12月發行第六張錄音室專輯《Rubber Soul》,這張專輯體現了民謠和鄉村音樂對他們的影響;專輯發行僅9天就在美國賣出了120萬張,而在英國,這張專輯不僅登上了英國流行音樂專輯榜榜首,還在榜單停留了12個月之久;
1966年6月20日,發行專輯《Yesterday and Today》,但由於樂隊的四位成員穿着屠夫的衣服出現在了專輯的封面,因此引起了爭議和抗議聲,所以唱片公司不得不召回專輯,重新更換了專輯封面。
1967年2月13日,發行雙A面單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以及《Penny Lane》 ;6月1日,推出概念專輯《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在美國的銷量達到800萬張,並且在第10屆格萊美頒獎禮上獲得了包括年度最佳專輯、最佳唱片封面獎、最佳非古典類錄音工程獎、最佳當代專輯在內的四項大獎,只能用爆紅來形容;
1968年2月-4月,披頭士樂隊的成員創作了很多歌曲,其中有17首歌曲收錄在專輯《The White Album》里;
1969年9月26日,發行錄音室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被2009年《滾石》雜誌的讀者評選為披頭士的最佳專輯,也在2012年的《滾石》雜誌中評選的「500 Greatest Albums of All Time」中名列第14位;
······
當然人紅是非多,這是娛樂圈一貫以來的節奏,而披頭士鮮明的個性和不羈的作風更讓這個樂隊一次次地被推向風口浪尖。不管是整個樂隊遭受的質疑或反對,還是樂隊內部出現的各種分裂或負面新聞,一直占據着各大報紙版面的頭版頭條。但是,這些負面的新聞是無法掩蓋這支樂隊在世界樂壇所取得成就,因為披頭士所代表的不僅僅是樂隊而已,它所代表的一種態度、一種文化和一種精神。
披頭士的成就和影響

披頭士的成就
1. 1965年,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授予列儂、麥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爾大英帝國勳章中的員佐勳章;
2. 1970年的電影《Let It Be》獲得了1971年的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
3. 披頭士樂隊一共獲得了十座葛萊美獎和十五座艾弗·諾韋洛獎;
4. 在美國擁有六次鑽石唱片認證、24次多白金唱片認證、39次白金唱片認證及45次金唱片認證;
5. 在英國,披頭士獲得了4次白金唱片認證、4次白金唱片認證、8次金唱片認證和1次銀唱片認證;
6. 作為歷史上銷量最高的樂隊,披頭士在全球已售出約六億至十億(據百代唱片估計);
7. 他們在英國專輯榜上擁有十五張冠軍專輯,在英國售出二千一百萬張單曲,兩個數據都為英國史上最高;
8. 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士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
9. 他們也在《公告牌》雜誌2008年的「史上最成功音樂人Hot 100」榜單上排名第一;
10. 截至2015年,他們是公告牌百強單曲榜最多冠軍歌曲的紀錄保持者,共有二十首;
11. 美國唱片業協會能證實的披頭士在美國的銷量為一億七千八百萬銷售單元,比其他任何音樂人都多;
12. 樂隊作為一個整體入選了《時代》雜誌的「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名單;
13. 2014年,披頭士獲得了格萊美終身成就獎;
披頭士的影響
披頭士的第一批樂迷,大多出生於英國戰後「嬰兒潮」時代。當時的英國還在承受戰後的創傷,百廢待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老一輩希望自己的孩子過上寧靜祥和的生活,但新一代則認為循規蹈矩的生活太老套。他們渴望看到更具視覺刺激的表演方式。於是,年輕人將視線轉向大洋彼岸的美國,包括格里高利·派克、奧黛麗·赫本、詹姆士·迪恩在內的許多美國明星都對英國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又以「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為甚。
但正是披頭士的出現終結了貓王的時代,徹底埋葬了貓王的王朝。作為外來的音樂文化,卻統治了美國的唱片市場,並影響了此後美國本土流行音樂的發展道路甚至全球流行音樂的發展,尤其對美國唱片工業衝擊形成的影響,時至幾十年後的今天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
不得不說披頭士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的文化影響力早已超過了其藝術的本身。在披頭士統治音樂市場的這幾十年的時間裡,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誌,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記號,更是時尚流行的風向標。與披頭士樂隊有關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涵的商品,披頭士樂隊曾經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上都有他們的身影,不計其數的相關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文化資料等都記錄這支樂隊的點滴。
或許連披頭士自己都未曾想到過自己會有如此的成就,會成為一些人一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整理自網絡文章與維基百科
推薦文章:那些影響世界的英國搖滾樂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