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英國電影的過去和現在

英國電影的過去和現在

其實早在默片時代許多英國導演就已經在小試牛刀,英國也算是電影業起步較早的國家。在無數的早期導演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他導演的《訛詐》( Blackmail)在1929年是最早的有聲電影之一,隨後他執導地一系列電影都引發了不小的震動,為他日後在好萊塢大紅大紫做出了最重要的積累。

英國電影

當二戰來臨時,為了鼓舞士氣,這時的英國電影多是愛國電影,這期間的代表作有《48小時》(Went the Day Well?, 1942)、《與祖國同在》(In Which We Serve, 1942)等等,才華漸露的導演有大衛·里恩(David Lean),執導的作品有《相見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

《青山翠谷》(How Green Was My Valley)也是這個時期比較出名的電影之一。出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一部描寫威爾士礦區村落日常生活的電影;但同時這部電影有很大的爭議,沒有在威爾士實地取景,而是在好萊塢棚內攝影的做法,以及沒有威爾士人參演讓這部電影在一些人眼中並不是佳片,不過不管怎樣,作為這個時期重要影片之一,有機會還是可以欣賞一下。

隨着戰爭的結束,人們渴望轉移焦點忘卻那些傷痛,電影的關注點逐漸從愛國轉移至一些輕鬆享樂的主題,比如喜劇電影《通往平利可的護照》(Passport to Pimlico, 1949)、《晴天霹靂》(The Titfield Thunderbolt, 1953)等都是這個類型的電影。而這個時期的小高潮由電影《哈姆雷特》(Hamlet)帶來,這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克最佳影片的英國電影,勞倫斯·奧利弗(Laurence Oliver)主演。

當20世紀50年代快要翻過的時候,「英國新浪潮」和「自由電影運動」開始蓬勃發展,代表作有林賽·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執導的影片《如此運動生涯》(This Sporting Life, 1961)和托尼·理查德森(Tony Richardson)的《蜜的滋味》(A Taste of Honey, 1961)。

英國電影

與此同時,以污言穢語不斷的電影系列《繼續》(Carry On)和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這個熒屏經典硬漢角色橫空出世,讓英國電影瞬間進入了多元化時期,也讓英國電影足足火過了60年代。

但是好景不長,70年代的英國電影業經歷了長達十年的困難期,經典作品少有出現。幸運的是電影的內在魅力和人們對於生活品質的要求讓英國電影在80年代重振旗鼓,以《烈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為代表的電影拉開了80年代英國電影的熠熠生輝。而這部記敘了兩名英國短跑選手參加1924年奧運會的故事也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獎,電影的主題曲直到現在還經常在重要場合里被奏響。

1982年建立的第四頻道(Channel 4)投資的電影《我的美麗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等等前衛的電影在英國市場都獲得了不小的成功。導演理查德·艾登保祿(Richard Attenborough)執導的電影《甘地傳》(Gandhi, 1985)一舉獲得8項奧斯卡獎,這為製片公司打入好萊塢鋪平了道路,隨後推出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A Room With A View, 1986)和《塵與熱》(Heat and Dust, 1983)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英國電影

進入20世紀90年代的英國電影繼續持續着輝煌,佳片不斷湧現。其中《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的成功不僅僅體現在票房和口碑上,更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完美的塑造了一個經典的英國男人形象——惹人喜愛同時又自謙自嘲,這也是類似影片《諾丁山》(Notting Hill)和《真愛至上》(Love, Actually)獲得成功的部分原因。

另一波湧現出來的英國電影,包括《猜火車》(Trainspotting)、《秘密與謊言》(Secrets and Lies)等等以全新的方式顛覆以往的電影套路,讓英國電影朝着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同期的黑幫影片《兩桿大煙槍》(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也是里程碑式的電影之一。改編自簡·奧斯汀作品的電影也一部又一部的出現,讓英國莊園電影和英國古典文學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英國電影

90年代不得不提的電影還有威爾士語影片《海德·文》(Hedd Wyn),這是一部獲獎的作品,講述了一個詩人在二戰時身亡的心碎故事。另外一部威爾士語(也有英語版的)電影《悲憐大地的情人》(Solomon and Gaenor)講述的是一場禁忌之愛的激情故事。

隨着90年代的收官之作《東就是東》(East Is East, 1999)對英國一代二代巴基斯坦移民衝突的探討後,英國電影進入了本世紀。在那麼多優秀文學作品的基礎上,首先颳起的就是對文學作品翻拍之風。從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系列《哈里波特》(Harry potter)到《贖罪》(Atonement),再到《戰馬》(War Horse)以及《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每一部電影獲得的成功恐怕不是隨便哪個電影就能比擬的。尤其是《哈里波特》系列,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

英國電影

除了《哈利波特》外,根據英國作家JRR·托爾金作品改編的電影《魔戒》(Lord of the Rings)讓奇幻類電影達到了迄今為止的最高峰。若干年後的人提到這一題材的書籍或電影時,都會着重筆墨的記敘下《魔戒》,就像那些童話故事的經典開頭一樣:很久很久以前·····

傳記類的影片也是21世紀以來英國電影非常擅長的一個領域,尤其是女性的傳記片廣受好評。從《伊麗莎白: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 2007)、《女王》(The Queen, 2006)以及《鐵娘子》(The iron Lady, 2011)都是毫無爭議的代表作。關於這三部影片的更多內容點擊《不得不看的三部英國女性傳記電影

英國電影

其他商業片繼續繁榮,喜劇類型的代表有《憨豆特工2》(Johnny English Reborn, 2012)和《殭屍肖恩》(Shaun of the Dead, 2004);007系列也是沒有最終集般,總還有下一部,而票房也是爭氣地一部壓過一部。總之,這是屬於英國電影業的美好時代,或許更是全球電影業的美好時代。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