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維爾遊記》——幻想中的傳奇中國
與中國隔着萬水千山的英國人在很多年前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太陽升起的最東方那塊土地上究竟能長出怎樣的植物?那裡的人們吃什麼穿什麼?由於遠隔千里之外,無法獲取到最真實的情況,英國人為了在心中構建出理想中國的形象,繼而腦洞大開。前有馬可波羅開了旅行遊記的先河,後便有曼德維爾在著成的《曼德維爾遊記》(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在消息蔽塞的歐洲,這本書風靡一時。可是曼德維爾真的來過亞洲,來過中國嗎?答案是否定的。
幻想中的產物
曼德維爾既然沒有來過中國,那他是怎麼寫出這樣一本令英國人嘆為觀止的著作呢?據考證,《曼德維爾遊記》主要取材於《世界鏡鑒》、《東遊錄》、《馬可•波羅遊記》和中世紀廣為流傳的長老約翰的信件等,外加曼德維爾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虛實結合的敘述手法,成功吸引了一大票對中國格外感興趣的英國人。

這位「座椅上的作家」還深諳宣傳的重要性,為得到大家的信任和真實感,他打出「這本書可是我親身經歷過的嘔心瀝血之作」的廣告云云,更是讓此遊記的國民好感度上了不止10個台階。一時間洛陽紙貴,眾人都爭相傳閱,印刷廠的生意翻了幾番。直到18世紀,這本書仍在重印,並在整個19世紀持續出售。後來,由曼德維爾開啟的繁榮富庶的中國形象在英國以各種方式長期留存下來,在文學和哲學方面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例如18世紀的《世界公民》,20世紀迪金森的《約翰中國佬的來信》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其實不能怪當時的英國人傻,畢竟思維的局限性還是與當時交通不發達、信息傳播不敏感有關。哪像現在,有互聯網、飛機,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事兒,打個電話預訂機票,很快就能飛遍世界各地。可是當時哪有這麼方便啊?所以英國人為了增長見識也只能依靠書籍而獲得,就算猜到它是不太真實的,可能心裡也會默認它是真的吧。畢竟曼德維爾創造性地給國民編織了一個神秘誘人的中國美夢,大家都樂在其中。至於真假這事,就見仁見智。人生在世,開心就好嘛,所以我們還是多看書吧。
奢華富庶的中國
《曼德維爾遊記》筆下的中國究竟有多麼大的魔力呢?我們先來看看另一本神奇之書《馬可•波羅遊記》裡面對中國奇人異事的描繪,大意是說某位有名的術士施過法術之後,「所有的酒壺、乳瓶或其他飲料壺,不必侍衛動手,都會將飲料自動地注入杯中,然後杯子在空中飛越十步的距離,到達大汗的杯子上。當大汗飲完以後,杯子又自動飛回原處。」這聽上去確實蠻高能的,大概那時候英國人看完一臉的驚異又崇拜吧。
前面提到《曼德維爾遊記》的材料有一部分來自《馬可•波羅遊記》,所以曼德維爾看了這段之後就想着如何才能寫出比這更受歡迎,更加吸引讀者眼球的東西。他大筆一揮寫了中國某塊部落有一個神奇的矮人國,說他們雖然身材矮小,只有拇指那麼高,但是他們無比長壽,而且製造金銀和紡織的手藝巧奪天工。

不過,這本書的重點當然不是中國高手如雲亦或者有哪些詭譎奇異的現象,而是這裡遍地黃金與寶石。在遊記里詳細描繪了統治者大汗極盡奢華富有的宮殿,大擺宴席時,「大汗及殿中其他人的餐桌旁都繞有金制的藤蔓,它環繞於整個宮室,上面綴滿狀似真葡萄的東西,有白的、綠的、黃的、紅 的,還有黑的。白的是水晶、綠玉;紅的是光滑耀眼的紅寶石;黃的是黃玉;綠的是祖母綠和翡綠;黑的是黑玉和黑瑪瑙。所有這些寶石看上去像正在生長的真葡萄一樣……」
曼德維爾還展開其豐富的想象力插述了大汗巡視和檢閱時的畫面:當大汗騎着汗血寶馬經過治理的城池時,人們都恭敬地匍匐在地,熱情而虔誠地迎接他。其實早在馬可•波羅筆下,忽必烈汗就是一副器宇軒昂的形象,他「中等身材,修短適中,四肢勻稱,整個體態配合得很和諧。他眉清目秀,英氣照人,有時紅光滿面,色如玫瑰,更增加了他的儀容風采。他的眼睛烏黑俊秀,鼻樑高直而端正」。
曼德維爾在書中這樣評價大汗:「這一位是最為強大、最為聖潔的人間統治者,以及他的奢華、慈悲,他那為數眾多的僕從,他那幸福的臣民以及他那繁忙的城市,必定會給西方許許多多暗淡無光的城市帶來生氣和斑駁的色彩,給為戰爭喧囂鬧得頭暈腦脹的世界成百上千萬人帶來新的勇氣和希望」。雖然曼德維爾關於大汗的敘述神似基督傳奇,但是這也顯示着英國本土文化對異域文化強大的改造,讓這大汗陌生的異域形象迅速得到英國人的認同、歸化與嚮往。
財富意識的啟蒙
都說《曼德維爾遊記》的中國激發了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對於東方沃土的強烈嚮往,其實這與當時的大時代背景是極度吻合的。《曼德維爾遊記》所處的時代正是苦難、脆弱與束縛的中世紀,那時的人們被捆綁在貧乏的現實里,渴望通過某種幻想來跳躍眼前的沮喪世界,以求獲得人性的解放。而《曼德維爾遊記》的產生正好點燃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小火苗。
《曼德維爾遊記》中的古代中國是一個極度物質化的中國,這裡金銀遍地,富麗堂皇,在大汗的統治下歌舞昇平,欣欣向榮。這樣美妙的異域國度,這麼龐大的財富和君權統治,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忘懷。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就給英國人提供了超越的尺度。畢竟這個東方世界相對於中世紀後期貧窮的英國來說,簡直是一個人間天堂。

中世紀後期是文藝復興的初期,雖然資本主義正在萌芽,但是基督文化仍舊是主流,它牢牢主宰着大多數人的思想。聖經上宣揚的理念是不能為自己積累財富,如果積累了財富,那麼死後進天國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以此告誡大家不能追求物質生活和世俗享樂。可是這種神權思維的掌控卻是與資本主義背道而馳的。資本的本質就是積累財富。
意識作用於物質,這思想意識對經濟的發展是大有影響的。所以如果不改變基督文化里對於財富不屑一顧的觀念,那麼資本主義永遠就別想發展起來。在這夾縫的春天裡,《曼德維爾遊記里》的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這個物質化的異域形象對於當時文藝復興的發展和人們的思想解放非常有幫助。
幻想是擺脫絕望的良好工具,無幻想無動力。英國人從《曼德維爾遊記》的視角仿佛看到寶石與金銀堆滿山的新未來,更加確立了自我超越和自我改造的希冀——積累財富,發展資本主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遊記里理想化的中國釋放了英國文化中的世俗欲望,使其成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絕佳動力。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