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與千禧年
細心的小夥伴們會發現,英國有很多著名建築都是以千禧命名的,例如在倫敦金融有一座著名的人行橋叫做千禧橋(The Millennium Bridge),而大名鼎鼎的倫敦眼(The London Eye)又稱為千禧之輪(Millennium Wheel),倫敦「大蛋糕」O2之前的名字也叫千禧穹頂(Millennium Dome),連倫敦地標「小黃瓜」(Gherkin)也是千禧塔(London Millennium Tower)計劃落空的替補。
20世紀90年代末,幾乎全世界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第三個千年做準備,英國也表現得極為積極,還成立了專門的千禧委員會(The Millennium Commission ),共參與了大量千禧項目。千禧年為何值得如此敲鑼打鼓的慶祝呢?下面且聽小編為大家扒一扒吧。
公曆紀元

首先讓小編來扒一扒2000年這個年份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時間本是不可捉摸的,但為了方便生活,人們發明了讓時間可記錄、可計算的方法,既曆法。不同的民族一般有不同的曆法,紀年方法也不同。例如,中國古代,官方通常會指定年號,並確定開始時間後,依順序紀年。還記得《岳陽樓記》開頭的「慶曆四年」嗎?「慶曆」就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
再例如我國台灣地區目前還在使用的民國紀年法, 2016年用該紀年法表示就是民國105年。因此,如果按照其他曆法的紀年方式來計算,2000年不過是稀鬆平常的年份。
事實上,我們常說的「2016年」,是「公元2016年」的簡略說法。公元是當今國際社會上使用最廣泛的紀年標準。因此,2000年才會得到世界性的慶祝。公元,既公曆紀年,是以耶穌出生為紀年的開始,源自於歐洲等西方基督教國家。
而公曆又是從儒略曆改革而來,延續了其的紀年方法,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10月推行。中國於1912年將公曆作為官方曆法,並在1949年採用公元紀年制度。
英國紀年制度

英國在1752年才採用公曆,此前很長一段時間採用的是儒略曆。除此之外,英國還有一種根據國王在位時間來紀年的方式——按御座年號(Regnal year)。按御座年號主要用於英國政府文件和法律文件中,以國王登基之年為第一年,從登基之日開始計時。
例如,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1952年2月6日開始統治生涯,2月6日便是按御座年一年的開始,下一年的2月5日便是按御座年一年的結束。公元2016年1月1日,處於伊麗莎白二世統治的第64年,而公元2016年9月1日,處於女王統治的第65年。
千禧年

千禧年如此受到英國重視,恐怕還和英國的基督教文化有關。在基督教文化中存在着一種千禧年主義,人們相信1千年既是一個時間循環,一個新的千年的到來,將伴隨着巨大的改變。有的人認為千禧年的到來,意味着一個「黃金時代」的開啟,有人則驚恐地以為「世界末日」即將降臨。
不過,相信科學的現代人似乎更願意賦予千禧年以吉祥的涵義,將2000年作為人類開創美好未來的里程碑。英國政府也不願意放過這個振興經濟的大好機會,大搞千禧項目。
由於沒有公元0年的說法,按道理說第一個千年應該是從公元1年到公元1000年,第二個一千年就應該是從公元1001年到公元2000年。因此,第三個千年應該是從2001年開始,而不是2000年。
對於英國人來說,新千年真正開始的時刻是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001年1月1日。雖然是常識性問題,大家還是將錯就錯,在1999年與2000年交接之際,熱烈慶祝千禧年的到來。當煙花散盡後,這場慶典在英國留下的痕跡,就是一大堆開啟新世紀審美的奇葩建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