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凯特王妃,谈英国女人的“钢筋铁骨”是怎样炼成的?
前不久英国凯特王妃产后10小时在大众媒体抱着小公主靓丽亮相引热议,当日气温15-17度左右,王妃产后没多久就穿着裙子和高跟鞋,看上去荣光焕发,小公主刚出生也被抱到室外。这在国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可是对于英国国民来说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不是王妃多厉害,是英国女人就这样,更何况王妃的背后有一个大大的团队为她打理各项事宜。那么以王妃为代表的英国女人是如何炼造成钢筋铁骨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但是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更是引发了很多对育儿的思考。

一般情况在英国如果是顺产第一胎,医院会要求孕妇产后在医院多呆一天,主要是确保母亲能够掌握母乳喂养的方法,当然也有人工喂养的培训。如果是第二胎,生完小孩当天出院是很正常的事情,英国人根本就不知道坐月子是怎么回事,连对应的英文词都没有。生完小孩把婴儿放在汽车可拎式座椅上或用婴儿背带背在身上,出去买东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喝冰水等,总之就是该干嘛干嘛。
再说说身边的事,我的一位朋友剖腹产,也是像王妃一样5月生产,孩子出生第七天就带着宝贝参加我们组织的室外派对,而且是傍晚,应该气温低于15度,她也是穿着裙子露着腿。我儿子的婶婶(英国人)生产前后来我家都是光着脚站在厨房的石头地板上。还有儿子朋友的妈妈,家中已经有了一个3岁和1岁半的孩子,没想又惊人地怀上了双胞胎,她不但和丈夫独立抚养两个孩子,即便在双胞胎妊娠晚期也没有耽误手头的事业。在儿童俱乐部里,很多怀孕的妈妈即便是在预产期来临之际也是行动自如,非常勤快,很多孕妈妈还坚持锻炼,我的另外一位朋友坚持长跑直到孕期到达7个月才停止。天哪英国女人难道不是人,怎么就这么禁造呢?
东西方人的体质不同,这我们都知道,但是体质到底与何因素相关呢?如果说是基因,我的一个在英国长大的香港朋友是个跑马拉松的运动员,当我问及她来月事的时候怎么跑马拉松,她说这根本不影响,也不明白我说来月事时要喝热水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个由英国夫妇抚养长大的中国女孩,现为三个孩子的母亲,她不懂中文,平时的习惯与英国女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当然也不知道坐月子是怎么回事。体质虽与基因有一定关系,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对于西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我认为生活方式及文化是形成不同体质的主要原因。
近似“残酷”的“冷”育儿
英国女人不怕冷不是天生的,而是生下来就一直受冻,慢慢身体适应较低温度。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带孩子就是怕孩子冷着,英国人带孩子就是怕孩子热着。双胞胎奥利和查理刚出生,由于我生产时大出血没有奶水,医院就给孩子喂配方奶,可喂的都是凉牛奶。后来发现婴儿睡眠使用睡袋的安全指标,使用冬季睡袋,只穿一层连体服,睡袋一般无袖,而且安全室温指标是16oC-19oC。我们看到的英国的孩子夏天和中国的孩子穿的一样少,可没想英国近两年热一些,可一般夏季温度不过20oC左右,而且海洋性气候,风又冷又硬。不但是穿的少,吃的喝的也冷,一般每日只有一顿热食,其它两顿都是冷食。这样的生活与育儿习惯造就了英国人不同的身体适应温度,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在20oC的温度下觉得舒服,那么英国人觉得15oC刚刚好。中国女人不抗冷,不能给冷着,英国女人不抗热,不能给热着。那为何我们总有给冻病了却没有给热病了的说法?那是因为一般的感冒病毒都会在低温的条件下非常活跃,温度低不会使人生病,但是如果身体不能适应低温,一旦受点凉免疫力下降,就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其实英国人对于热的抵抗力是很差的,英国夏日如果几日高温(也就是30oC左右),英国人就受不了了,但是高温下病毒相对难以存活,所以就很少有给热病了的说法。
育儿启示: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传统风俗也不同,没有必要也很难做到去模仿其它国家的一切习惯。就孩子冷带还是热带,大家也有讨论。我认为不管人种如何,孩子在哪生活就按照哪的方法。像我这样半道杀到西方社会的女子还是会有很多尴尬与难处。春天气温十几摄氏度,伴着风英国女人稍有阳光就开始夏日靓丽裙装秀,我还在这毛衣夹克衫。生产完回家坐月子,婆婆却说我这样天天憋在家里捂那么多,不接触一些新鲜空气,身体怎么受得了。殊不知俺全身酸软,站起来久了就头晕,真是有委屈说不清,更不要期待婆婆熬的大补汤了。因此对于奥利和查理,我还是尽量按照英国人的温度适应标准,少穿衣服,允许孩子在石头地板上光脚走路,爬行打滚,早餐牛奶都是从冰箱中取出的温度,的确孩子养成了耐寒的能力。但是去年5月份回中国就惨了,适应不了25-30oC的气温,两个月食欲不佳,临走时都有些皮包骨头了。咱没养女儿,真不知道如果是女儿,自己是否狠得下心采用冷带法。不管怎样,凡事不能走极端,冷带热带都应该掌握适度,介于中国的传统习惯,给孩子太多的呵护,最后导致完全没有耐寒能力,气候稍有变化就感冒生病,看在病毒们爱冷不爱热的份儿上,多少培养孩子的御寒能力也是必要的。
婴幼儿期大量户外生活与运动

人人都知道户外生活与运动的重要性,但是却不知英国人出生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就在自然中磨练。不管城市与乡村都保留有大量绿地适合家庭生活,孩子婴儿期就参与父母的各种室外活动包括骑车,行走,野餐与露营等,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不但自然环境如此,室外及室内大量儿童体能发展的器械都有着明确的年龄段分类,包括婴儿期,1.5-3岁,3岁以上,学龄以上等。孩子从会爬起就接受着各种体能锻炼,同时也有专业课程,例如婴儿游泳课,1.5-3岁体能体操操课等。所以英国人的体育锻炼不是长大到一定的年龄,而是从出生就开始,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随着英国早教系统的发展,全国实施统一早教提纲,身体运动协调与健康和自我管理被列为早期教育发展及评估范畴,所以婴幼儿期体能的发展就更加系统与专业化。都说女孩子要富养,意思是要多一层呵护,可是英国的女孩子从小就这样和男孩子一样受着冻,在各种自然环境中克服困难,在磨练中长大,在我看来生命早期的体能开发是英国女人铸成钢筋铁骨的最根本原因。
育儿启示:“生命在于运动”,更确切的说是“生命的起始在于运动”。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怕自己的孩子摔,英国人也一样,但是与其拦着不让孩子动,不如想办法让孩子正确而有趣地动。要在自然中磨练,也有赖于各种设施。英国的室外儿童体能锻炼设施不是要到专门的地方,而是处处皆是,包括小区儿童玩耍区,公园,甚至大型游乐场,动物园等。不管是哪个国家的孩子,户外生活,体育锻炼与体能开发都是必要的成长过程。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在户外的磨练与各种运动不但会使身体强壮,同时也会锻炼意志。
女性独立的文化与意识形态
英国这个地方不知能出多少美女或才女,但的确是个出女汉子的地方。英国女人独立,总是不把自己看得比男人弱,自己能带好几个孩子,甚至还能兼顾工作。动手装修房子,开车不说,还能开大车或拖车,而且对什么都不那么在乎,什么来月事要保暖,生孩子要坐月子,一概不懂。这是一种文化和社会化的意识形态,拿我的例子来说,在英国孕育和生产双胞胎,即便临产情况是一个胎儿头朝下,一个胎儿头朝上,专家还是建议我自然生产,最后分娩时间过长,体力不支,导致剖腹产大出血,抢救成功刚脱离危险第二天,就被逼得下地走路,第三天进入普通病房,晚上不允许家属陪床,医护人员又管不了这么多人,逼得我晚上还要自己照顾双胞胎,最后大哭着不得不提早出院。
育儿启示:中国女人认为身体好靠保养,所以带孩子也是呵护细腻。英国女人认为好身体靠“磨练”,所以带孩子也是认为要早“吃苦”。其实凡事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按照中医学的理论,英国女人的全然不在乎,也有可能造成老年时的一些不适。而且如果女人都和男人一样强了,男人岂不是很没面子?我是没有女儿养,如果有的话估计也不会太心软,一定也会让她在磨练中锻炼得健康而充满活力,不过苦过了也要甜,漂亮衣服是要买的,派对也是要多组织的,既然是公主就要感受像个公主的一面。
饮食
饮食这个问题就比较复杂,都说西方人偏肉食,中国人偏素食,其实中国人的饮食海鲜鱼类较多,优质蛋白也很多,肉食中反而脂肪含量较高。但是英国人奶制品食用量很大,所以钙质摄入多,加之大量户外运动,所以钙的吸收相对较好。如果说西方人食甜较多,但是英国的普通食品分类细致,粮食类分为粗,中,细,无糖类的添加,但是中国的一些食品包括面包,香肠,甚至奶制品都有糖类的添加以适合消费者口味的需求,所以平时到底食入多少糖类是比较难于测算的。可以说饮食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与体质,但是中西方饮食习惯到底哪个对于健康更有利,还是需要更多的科学依据。
育儿启示:健康饮食对于孩子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小孩子到不一定像大人一样要吃好多高纤维的粗粮,主食粗粮细粮结合着吃就行,家长也要注意小孩所食主食不应有额外糖类的添加。其次要食入优质蛋白,鱼肉蛋奶都是很好的来源。当然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水果类提供大量的维生素与纤维,也是健康的必须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