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don West End】愛上倫敦西區,愛上音樂劇
幾年前我還在英國上學的時候,一次和幾個同學聊天時,我說我想去倫敦西區看一場音樂劇演出,其中一個山東男生立即送了我四個字“附庸風雅”外加一個一般疑問句:“你是不是GAY?”
轉眼間我也回國差不多三年了,前些日子偶然讀到一條新聞,1月10日在北京天橋劇院上演了為期8周,共64場的音樂劇《劇院魅影》落下帷幕,該劇創造了北京音樂劇演出史上連續演出場次的新紀錄,並創造了7300萬的票房奇蹟,這個數字,是2014年北京全部音樂劇票房總和的2倍。我想,今時今日如果我再說我想去看一出音樂劇,應該不會得到那樣大驚小怪的反應了吧。
其實早在12年前,《劇院魅影》就在上海演了百場,13年時又演了8周。喝咖啡不見得比吃大蒜高雅,但是長期接受海派文化浸潤的上海人民與音樂劇這類舶來品實現無縫對接顯然要容易得多。
音樂劇(英文為Musical Theatre,簡稱Musicals)早前也被譯為歌舞劇,因而有很多國人把歌舞劇和歌劇(Opera)混為一談。簡單來說,首先,歌舞劇比歌劇多了一個“舞”字,所以舞蹈在音樂劇中所占的比重要高於歌劇;音樂方面,音樂劇里經常會出現流行音樂,並選擇流行音樂的樂器進行伴奏,演員也不一定非要用美聲的唱法進行演繹;再有就是音樂劇里可以容許出現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這一點在歌劇中幾乎見不到。
說到音樂劇,大家最先想到的也許是百老匯,而歷史上第一部音樂劇《乞丐的歌劇》卻是首演於1728年的倫敦,直到1866年,美國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音樂劇《黑魔鬼》。自20世紀20年代起,百老匯音樂劇迅速開始崛起,在5、60年代達到全盛時期,誕生了許多名家名作,如《俄克拉荷馬》《音樂之聲》《西區故事》,此後百老匯陸續推出了一系列風格迥異的音樂劇,如《油脂》、《平步青雲》、《芝加哥》、《安妮》、《美女與野獸》、《獅子王》、《Q大道》、《摩門之書》等,受到了廣泛的喜愛。
而音樂劇的發源地英國在沉寂了一段時間後,自60年代起奮起直追,形成了百老匯之外的另一個音樂劇中心——倫敦西區(London’s West End)。倫敦共有大約100個劇院(詳情請戳:英國劇院導航),我們所說的西區劇院特指由倫敦劇院協會(The Society of London Theatre)的會員管理、擁有或使用的49個劇院。這49個劇院除了金融城的巴比肯中心、攝政公園的露天劇院以及南岸的國家劇院、老維克劇院和莎士比亞環球劇院,其餘大多數集中在Shaftsbury和Haymarket兩個街區,這個方圓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區域就被稱作West End。
Cameron Mackintosh 卡梅隆麥金托什
提到倫敦西區,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這個人。上文提到的《劇院魅影》,與《貓》《悲慘世界》《西貢小姐》被許多國內的音樂劇愛好者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其實原始的說法是“the Big Four of Cameron Mackintosh”,卡梅隆麥金托什的四大名劇。卡梅隆是當今西區,乃至全球最成功、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劇製作人,上面所說的這“四大”都誕生於倫敦,並且都是由卡梅隆一手打造,不僅在倫敦西區戰果纍纍,更是在隨後百老匯的征途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劇院魅影》,它是百老匯史上最長壽的演出,在2012年2月11日成為百老匯第一個演出場次過萬的音樂劇;倫敦西區史上第二長壽的音樂劇,僅次於《悲慘世界》;倫敦西區史上所有演出中第三長壽,排在《悲慘世界》和《捕鼠器》之後。截至2011年,觀眾總人數超過1億3千萬,在27個國家的145個地區上演。《劇院魅影》還是史上票房收入最高的音樂劇,目測總收入已突破60億美金。
雖然接連錯過了上海和北京的巡演,但我今年年初還是有幸在《劇院魅影》的首演劇院Her Majesty’s Theatre(姑且翻譯成女王陛下的劇院吧)體驗了一把最原汁原味的“劇院魅影”。1986年10月9號,還沒有成為“月光女神”的莎拉布萊曼就是在這裡和當時的“魅影”邁克爾克勞福德一同為觀眾獻上了一出精彩絕倫的劇目,二人的事業也從此平步青雲,一發不可收拾。
目前飾演“魅影”的是 John Owen-Jones
此君有多牛逼呢?他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擔任音樂劇《悲慘世界》中主人公Jean Valjean(冉阿讓)的男演員,於26歲時獲得該角色(註:並不是Emergency Cover或者Swing的身份,而是長期擔任)。這在人才濟濟競爭異常激烈的倫敦西區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他還是倫敦西區擔任“魅影”一角時間最長的男演員。更牛逼的是,常年在《悲慘世界》和《劇院魅影》兩個劇組霸占男主角的此君竟然一天聲樂課都沒上過……這不,今年三月份他就又要去百老匯繼續當冉阿讓了,倫敦的《劇院魅影》演到一月份就結束了,所以我算是趕上了末班車,得以親臨現場膜拜大神。
從Piccadilly Circus地鐵站出來步行大約5、6分鐘就到了位於Haymarket 57號的Her Majesty’s Theatre。演出正式開始是在晚上七點半,六點四十五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招呼大家檢票入場了。進門後持Stalls和Royal Circle位置的票的從左手邊下樓,正式開演時坐在劇院正廳的位置;持Grand Circle和Balcony的票則從右手邊上樓,因為這些票所對應的位置在樓上。難得來一次的我咬咬牙買了最貴的Stalls正中間位置的票,碰上打折所以原價100多鎊的票只花了70多鎊,尤其是和國內《劇院魅影》的最高價1380元比起來,真是相當划算了。早到的觀眾上(下)樓後還要在演出大廳門口的休息區等一會兒才能進去,休息區提供零食、飲料和酒,並且允許帶入場地里。
進場坐下之後,感覺老式的座位前後的空間還是比較有限的,如果想要去到中間的位子,邊上的人全要起身讓出來才有空間進去。紅色的座椅和地毯配以金色的牆壁裝飾,在黃色的燈光映襯下,乍看上去還真有幾分莊嚴與華貴的氣息。正巧故事也發生在1870年代,一個金碧輝煌,華麗異常的時代,由此看來,Her Majesty’s Theatre確實是本劇的不二之選。舞台正前方下沉的區域裡,不時響起樂師們調試樂器的聲響。真心不是很大的舞台上,苫布包裹着全劇的明星道具:水晶吊燈,為待會兒的驚艷眾人蓄勢待發。其實整間劇院也不是很大,正是這樣才能保證即使是坐在最後一排的人也能看清舞台上究竟在發生什麼,坐在前排的觀眾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演員的眼神和表情。過道上,會有穿着紅馬甲白襯衫的工作人員非常盡責的吆喝着向觀眾兜售場刊、CD以及面具等紀念品,還會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負責引路、答疑並阻止觀眾拍攝場內布景。隨着廣播裡通知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燈光逐漸熄滅,演出正式開始了。
《劇院魅影》的故事情節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即便沒看過我也不在此劇透究竟演了些什麼,有興趣的話可以百度一下《劇院魅影》25周年紀念演出,舞台場景恢宏,表演美輪美奐,絕對是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震撼。
這部戲還有04年的電影版,但我並不是很推薦。和其他很多從劇場搬上大銀幕的劇目一樣,我都更加推崇現場版。電影雖然可以通過實景的拍攝和鏡頭的剪接,將最完整的畫面展現在觀眾面前,卻少了一分留給觀眾自行腦補的空間。演出就不一樣,在有限的空間內通過場景的調度,配以音樂和舞蹈來傳達一些語言所無法表達的強烈的情感,靠的是觀眾發揮自己的想象,來讓一切合理化,這背後凝聚着創作人員的不盡巧思與現場人員的默契配合。在音樂劇中,時空可以被壓縮或放大,男女主角可以在一首歌里迅速完成從相識到熱戀的全部過程還不讓人覺得突兀;但是如此蒙太奇的表現手法在更講究寫實的電影裡恐怕就不管用了。
另外,雖然沒有固定的標準,但大多數音樂劇的長度都介乎兩到三小時之間,通常分為兩幕,即便有中場休息,整場下來對主角的體力和嗓子要求還是很高的,長期駐紮的巡演更是容不得半點差錯,這一點也確實是電影演員比不了的。
也許對於多數國人來說,去看一場音樂劇還是需要在朋友圈曬票根的“高大上”活動,可對於英國人民來說,看演出和看電影一樣稀鬆平常。14年恰逢《西貢小姐》上映25周年,倫敦西區復排了這齣經典劇目。年底的時候,我專程到倫敦的Prince Edward Theatre愛德華王子劇院觀看了這部劇。當時坐在我旁邊的是一對滿頭銀髮的老夫妻。中場休息的時候,老先生問我:“你覺得這場演出如何?”我說:“非常棒,而且新女主角的聲音和原版的Lea Salonga極其相似。”聽我這麼一說,老太太也湊過來說:“是啊!當年這部劇首演的時候我們倆就去看了。Lea很出色,(現在)這個小女孩和她一樣優秀!”然後我們就聊了起來,兩位老人告訴我,自兩人相識起,到西區看演出就是他們最愛的消遣方式之一,直到現在,他們還保持着每個月來看一場的習慣。有寫演出看了多次難道不會膩嗎?他們的回答是,這些演出常演常新,雖然唱段是一樣的,可是不同的卡司陣容,不同的編排,不同的場景設置,每一次都會有驚喜啊!何況誰的播放列表裡面還沒有幾首百聽不厭的老歌呢?
在倫敦的劇院裡,我見過皮草傍身鑽石繞頸自帶光源亮瞎我18K鈦合金狗眼的貴婦,也見過拎着大大小小NIKE、Adidas的紙袋一副剛採購完畢就風風火火闖進來的年輕人。經濟實力允許可以買最好的位子,經濟實力一般也可以選擇往後面一點坐,演出帶來的震撼與享受真心差不了很多。所以西區的劇院是向每個人敞開的,即便是在這個互聯網高度發達,隨便哪出劇都能在網絡上找到高清視頻的今天,到西區去享受一場高質量的現場演出依然是倫敦人民的共同選擇,無關身份地位,無關年齡長幼,因為豐富的文化生活已經和吃飯睡覺一樣,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一件最平常、最普通的日用品。
相比較演出市場琳琅滿目五花八門的倫敦西區,幾年才能盼得一場經典音樂劇的大陸觀眾,何時才能迎來下一次驚喜呢?
《西貢小姐》算得上是“四大”裡面名氣最弱的一個,也是“四大”里唯一一個因為種種不得而知的原因沒有在大陸公演過的。《西貢小姐》是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現代改編版,故事始于越戰結束,美軍撤走之前,講述了美國大兵克里斯(Kris)和痴情的越南妓女金(Kim)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套路和《蝴蝶夫人》如出一轍,故事結局哀婉動人。
89年首演時扮演金的女孩名叫Lea Salonga,是一名菲律賓演員。她被卡梅隆發掘後帶到倫敦主演了這部劇,然後一炮而紅,順利拿下了當年英國戲劇最高獎Laurence Oliver Award勞倫斯奧利弗獎最佳女主角。91年,Lea又隨劇組出征百老匯,又橫掃了包括美國戲劇最高獎Tony Award托尼獎在內的各大獎項的最佳女主角,一時風頭無兩。
據說當年為了配合劇中的情景,劇組架設了一台真正的直升機在劇場裡,用心的程度可見一斑。可惜《西貢小姐》是“四大”里唯一一部沒有出DVD的,因此在網上是無法看到這部戲的全貌的。不過原版卡司的音樂原聲倒是比較容易找到,相信每一位聽眾都會被Lea充滿感情的演繹和清澈非凡的嗓音所征服。
Lea後來還出演過《悲慘世界》10周年紀念音樂會,扮演的角色是Eponine艾潘妮,展現了和《西貢小姐》中的金截然不同的形象。不光是Lea,這場演出匯集了當時最優秀、最有名的音樂劇演員,號稱“夢幻卡司”,被無數音樂劇粉絲奉為經典中的經典。個人覺得這場演出中演員的唱功甩出12年電影版的好幾條街,我強烈推薦給大家。
倫敦西區看劇訂票網站
https://www.lovetheatre.com/tickets (英國最大歌舞劇訂票網站,經常有折扣,幾乎所有的歌舞劇都能在這裡定到票。)
https://www.lastminute.com/tickets (全球性的旅遊訂票網站,對境外卡支付很友好,經常有折扣。)
https://www.londontheatredirect.com (倫敦本土最大歌舞劇訂票網站,也會經常推出優惠。)
以上三大訂票網站,大家可以對比折扣再訂票。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