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fire of London】带你回顾1666年那场伦敦大火
在伦敦纪念广场(Monument Yard),耸立着一座高达61米的石柱。沿着石柱内部311级螺旋形台阶,可以到达石柱的顶端。在这里,人们可以从最好的角度眺望伦敦塔桥(Tower Bridge)、碎片大厦(The Shard),领略伦敦城的绝美风光。这座石柱的名字,叫做伦敦大火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Great Fire of London)。

纪念碑的建设,源于1666年那场几乎烧毁了整个伦敦老城的大火。由于这场大火实在过于猛烈,破坏严重,英国人在为这场大火命名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使用了“The Great Fire”一词,以此来表现人们对这场大火的刻骨铭心,而在今年,皇家造币厂还发行了纪念“伦敦大火”350周年的纪念币。
这场大火是怎么烧起来的呢?
这还要从一家面包店说起。在现在伦敦纪念广场的附近,有一条布丁巷(Pudding Lane),17世纪的时候,也就是1666年,巷子里坐落着一家烤面包店,店主的名字叫托马斯·法里诺。9月1日晚上的时候,这位托马斯着急回家,把关闭烤面包炉子的事情忘在了脑后,最终在9月2号凌晨一点多钟的时候酿成了大火。
大火很快从起火点布丁巷蔓延开来,并顺着风势迅速席卷了周边街区。当时的伦敦并没有专业的巡逻队,城市负责人也就是当时的市长托马斯·布拉德沃思爵士对灾情判断失误,没有在火灾初起时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错过了最佳的灭火救援时间。等到这位爵士意识到灾情的严重性时,大火已经一发不可收拾。

其实大火之所以蔓延地如此迅速,与当时伦敦老城内的整体布局密不可分。17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作为英国经济中心的伦敦涌入了大量的人口。那时的伦敦市中心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很多贵族和有钱人为避开拥挤不堪的市中心,搬向了人口相对较少的郊区,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躲避1665年在伦敦市中心爆发的“黑死病”。
随着富人的迁出,大量的中产阶级、穷人开始搬到这里。人们没有房子居住,就在市中心大量建造了简易木屋和茅草屋,并在这里做买卖、讨生活。于是越来越多的木屋和茅草屋占据了城市空间,拥挤的城市结构大大加剧了火灾的隐患。

面对这样的隐患,执政者不是没有想过措施。当时的国王查理二世很早就注意到了城市密集拥挤的规划问题。于是发布了一系列限制茅草屋、木屋、铁匠铺在市中心的数量和密集度的政令。但当时的英国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的时期,查理二世的政令遭到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普通市民的强烈反对,最终这些“防火政令”不了了之,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此外,当时的伦敦并没有专业的消防队伍,火警更是无从谈起。平日里负责处理突发事件的只有一些自发组织的民兵队伍,也可能有少量的驻防部队(查理二世曾计划在伦敦各个街区派驻军队,除了要控制当时的政局以外,确实还有一些及时处理应急事件的意图,比如火灾,但这个计划同样遭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对)。这些队伍经常在夜间巡逻,大火烧起的时候,他们登上钟楼敲响警钟,并跑遍各个街道,提醒市民赶快起床逃命。

但是在灭火这件事上,他们真的没能发挥太大的作用。在那个时代,城市中根本就没有消防系统,也没有专业的消防措施,最直接的灭火方式,就是把燃烧的木屋或茅草屋推倒,压住火苗。。。尽管紧挨着泰晤士河,但是由于当时风力极大,空气异常干燥,人们已经没有能力继续控制火势,一直到最后实在没什么可烧的了,大火才逐渐被扑灭。
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四天,几乎烧毁了伦敦老城中心的全部民宅和贫民窟,8万人无家可归。在坍塌的建筑物中,还包括了87座教堂,其中最重要的一座,就是英国人的精神支柱——圣保罗大教堂。在遇难人数方面,当时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一是由于提醒及时,伤亡数字很小,只有6人死亡;另一种说法是当时的伤亡其实非常惨重,由于大火发生在凌晨,很多人在熟睡中就已经遇难,而高温会导致尸体蒸发,因此根本就无法记录在案。

这场大火给伦敦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但奇迹的是,经过这场惨烈的大火,困扰了英国300年的黑死病(即鼠疫)竟然就此绝迹,而伦敦也迎来了其城市发展的崭新气象。
大火之后,人们开始重建伦敦。查理二世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伦敦重建和火灾的预警防范,有很多工程师加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设计了重建后的圣保罗大教堂及伦敦大火纪念碑的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这一机构后来也成了英国“消防总部”的雏形。设计师们汲取先前的教训,将道路拓宽,重建后的房屋全部由砖瓦和石头砌成,泰晤士河沿岸不再堆积易燃货物。1678年,伦敦大火纪念碑正式落成,警示着人们不要忘记这次惨痛的教训。
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伦敦重建的工作中来,这所城市的经济发展也从此进入一个飞跃期。与此同时,伦敦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立完整消防体系的城市,为世界消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