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傳奇——英國古老劇院的幽靈
公元1986年,一個劇院幽靈遊蕩在英國倫敦的濃霧之中,在古老的英國女王陛下劇院拉開了迄今為止全球公演場次最多、公演時間最長、舞台變幻最複雜的音樂劇《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首演的帷幕。變幻莫測的舞台布景、如訴如泣的音樂、唯美絢麗的舞蹈、哥特式鬼魅色彩的浪漫劇情,點爆了女王陛下劇院幾百年來空前的盛況,成為音樂劇中永恆的佳作。
幽靈之父——音樂劇天才韋伯
幽靈、魂魄,就出沒在水晶吊燈緩緩點亮騰空升起的剎那,就在韋伯的經典旋律急促奏響的瞬間。
音樂劇的創作需要結合古典音樂的修養和流行音樂的創作能力,而韋伯恰好有這種糅合各種音樂風格的能力,在《歌劇魅影》中,他運用了超現實手法和異化聲線的巧妙處理,把一個黑暗與神秘交織的巴黎歌劇院表現得聲色無常,傾盡全力地調動着一切聲樂和舞美的藝術張力。
真誠又略帶傷感的浪漫、充滿愛與幻想的情感交融在通篇近似嚴肅的大歌劇音樂語言以及大量的古典音樂背景下,表現得極其淒婉。
韋伯用音樂塑造了一個才華橫溢的幽靈,在複雜扭曲的地宮中藏匿着他戴面具的面孔。他的世界只由虛幻和魔法組成,就像遙遠東方的神秘宮殿,無人能夠輕易進入。這樣一個長着梅菲斯特的恐怖樣貌卻有着浮士德般靈魂的幽靈,冷酷孤傲地面對那個真實的世界,在心上人面前卻怯懦敏感。他是一個成熟睿智的導師,也是一個歇斯底里的復仇者,所有的一切都只為得到Christine愛的饋贈。
在《歌劇魅影》中,韋伯利用故事發生地巴黎歌劇院,創新地實現了劇中劇的創作形式,在音樂劇中套入了大量歌劇唱段。
《歌劇魅影》訂票網站:
https://www.lovetheatre.com/tickets
https://www.lastminute.com/tickets
https://www.londontheatredirect.com
或許正是濃濃的霧靄適合幽靈鬼魅出沒,倫敦的戲劇、文學作品似乎都籠罩着一層薄薄的陰霾,而“幽靈”也成為藝術家筆下的常客。無論是莎翁的《哈姆雷特》、艾米麗勃朗特的《呼嘯山莊》,還是民間的奇談軼事,靈魂既是虛幻也是真實的存在。
似夢還似醒,似幻似真,這迷離呼喚聲,顫動我心。
傳說在19世紀中期,一名歌劇院演員在完成首演之後,由於資助人退出而導致個人狀態受到影響,在之後每輪演出中她的狀態每況愈下,嗓子幾近失聲,觀眾每天都在減少,票房告急。她決定把一次夜場公演作為自己的告別演出,雖然狀態依然沒有好轉,但她盡力以最好的狀態面對觀眾。正當她表演到最繁難的唱段時,突然感到一雙有力的手按在她的肩頭,幫助她做出各種動作,矯正姿勢,好聲音也順暢地流露了出來。那晚的演出大獲成功,這位歌劇演員也重拾信心,成為當時倫敦炙手可熱的女高音。無獨有偶,這雙“無形的手”同樣還幫助過一位出演音樂劇《國王與我》的女演員,她感覺有一個人進入了她的身體代她演唱,幫她把整場演出完成得無懈可擊。
夜闌催人,心緒萌動,夢境的冥神也悄然打開梵門。退避白晝耀眼炫目的煩擾,驅離那無情淡漠的日光,凝神聆聽這段聖夜的樂章。
據說這兩個傳說都始於倫敦西區的倫敦皇家劇院,有人問過劇院當時的經理,他說如果這位“幽靈”導師真實存在,應該就是19世紀的一名喜劇名角,他在一次演出時心臟病突發死在了舞台上。之後,總會有人在夜晚劇院的燈光熄滅之時看到這位諧星,端坐在樓上的包廂里會心地笑。
一直到今天的倫敦西區,每一座古老的劇院都保留着自己的特色和傳統,每日上演經典劇目。一些神秘鬼魅的傳說總是依附着歷史悠久的劇院,雖無從證實也無人較真,卻一直被當今的人們津津樂道,成為劇院的另一層色彩,這是倫敦的戲劇觀眾賦予這些劇院的魅影。
音樂劇的起源
經典音樂劇《貓》,它與《劇院幽靈》、《悲慘世界》、《西貢小姐》並稱為世界四大音樂劇。
音樂劇作為一種年輕的藝術形式,出現至今不過一百餘年,雖然最早萌芽於輕歌劇,卻又有別於華麗的傳統歌劇。歌劇在藝術上的用意是把崇高的情緒貫注給觀眾,使他們變得豐富而高貴,然而這種形式漸漸地不能完全滿足觀眾的情感,於是一種被稱之為“居於雜耍和歌劇兩端當中地帶”的音樂劇藝術形式孕育而生。相對歌劇(Opera)而言,音樂劇(Musical)的曲本多以英語為主,融入了更多的流行音樂多樣化元素,甚至出現了沒有音樂伴奏的對白或是把歌曲插入到對話當中,使他們成為連接劇情的線索。音樂劇的唱段沒有歌劇傳統的宣敘調和詠嘆調之分,唱腔也不一定運用美聲方法。
音樂劇《悲慘世界》,至今仍在百老匯布羅德赫斯特劇院及倫敦女王劇院駐場公演。
音樂劇起源於英國,但真正使音樂劇與輕歌劇及娛樂歌舞表演相區別而行成一種單獨的藝術表現形式的過程,是在美國完成的。因此提到音樂劇,幾乎所有人都會聯想到世界著名的百老匯,它作為世界音樂劇的中心一直為世人所嚮往,但人們願意把倫敦西區與之相提並論。不同的是,百老匯以音樂劇為主,多以輕鬆幽默、現代感強烈的舞美為特點,其中以著名的《音樂之聲》《獅子王》《媽媽咪呀》為代表,而西區則是話劇、音樂劇、舞劇、歌劇等各形式兼容的內容,且在《劇院幽靈》《悲慘世界》《化身博士》為代表的幾部古典範兒原創音樂劇的演繹方面,比百老匯更勝一籌。至於百老匯劇院的歷史,也無法與倫敦西區相比。
幽靈劇院之旅
始建於1705年的女王陛下劇院,《歌劇魅影》從1986年首演至今。
倫敦西區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集金融、商貿、娛樂、文化於一體的城中區,僅星羅棋布的劇院就有50多座,毗鄰繁華的SOHO商業區,每天上演着《悲慘世界》、《劇院幽靈》、《媽媽咪呀》、《獅子王》等音樂劇名作,戲裡戲外,聲色犬馬。如果時間充裕,不妨到街邊的任意一個票務亭拿一張近期倫敦西區的戲劇排期表,不慌不忙地領略百年劇院中經典音樂劇的華彩魅力。
另一座以駐演《悲慘世界》著稱的女王劇院,對於國人來說更加親切,因為它正好位於中國城的路口,與之隔街相望。
說到倫敦劇院,就不得不提獨具一格的劇院酒吧。在倫敦劇院一邊欣賞演出,一邊品嘗一杯濃郁的紅酒或者是搖晃到淡了色調的果酒飲料,已然成為當地人的一種劇院文化。中場休息時,不妨移步到劇院吧檯點上一杯,將劇中人物或喜或悲的情感命運隨着手中的酒精化入柔腸。
莎士比亞環形劇場(Shakespeare’s Globe),始建於16世紀,由莎士比亞本人參股修建。它是品鑑英國戲劇原生態的活化石,也是倫敦乃至全英國劇院的靈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