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看的英國電視節目大盤點
在腐國求學的一年多,因為學院住宿地太遠,最終選擇住在了單身公寓,最大的遺憾就是離自己的學院很遠,業餘生活不多;跟住校的同學小夥伴們互動少。在無數個寂寥日子裡,我除了學習和旅行,最多的時間奉獻給了英國電視節目。
在要上課早起的晨間看BBC新聞,在弄晚餐的時候看美食節目,在深夜寫論文無眠的時候看夜間娛樂節目,在洗完衣服、採購完東西,散完步,做完雜事後仍有大把時間的時候,看紀錄片和真人秀。在《生活大爆炸》和《生活大爆炸》的間隙(沒錯,英國電視無時無刻不在放這個美劇),看《Hollyoaks》、《The Inbetweeners》之類的肥皂劇。雖然付了147胖子的有線電視費(TV Licensing)有點奢侈,但多少讓學習之餘的生活有了些許記掛,添了一些色彩。這一年因為電視,讓我對英國的文化娛樂和英國人的性情有了更立體、更感性的認識。
一年的時間不長,但是竟漸漸與那些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嘉賓和路人產生了感情。雖然曾是電視娛樂節目發源地的英國,如今電視節目式微,儘管大多數電視節目無聊乏味,有的甚至污點滿滿無下限,但是究竟還是有些令人懷念的節目。至今,仍想念BBC新聞里那個驕傲主觀、經常打斷來賓講話的女主播,想念那個淘氣搗蛋的惡作劇機器人,想念那個歡脫搞怪的美食主持人,想念那個到處耍帥撩妹的街頭魔術師......小譯在這裡列出幾個自己當年常看的節目,權當是對那一年學習之餘生活的回憶。
Barefoot Contessa: Back to Basics
頻道:美食頻道 food network UK

在美食乏善可陳的英國,竟有一個做得極好的美食電視頻道。在留學期間滿足不了口腹之慾時,往往用看這個頻道來過眼癮。這個頻道好就好在它的多樣性和重複性。多樣性在於各種美食烹飪節目、亞歐美非料理,輕食大餐甜點,速成的和費工的,健康素食和大魚大肉,應有盡有,必有一款適合你;重複性在於它多頻次、多時點反覆重播,永遠不用擔心錯過。因而有段時間,這個41頻道成為我房中電視鎖定的頻道。而所有節目之中,就是這個《Barefoot Contessa》(光腳的女伯爵)是播放最頻繁的。
這個微胖的、總是發出嬌俏笑聲的美國中年女人,頻繁出現在早晨、午後、晚餐時分,甚至深夜的美食頻道,讓人防不勝防。她在自家景色怡人、門前門後種滿鮮花蔬菜的大House里傳授簡單美味飲食的烹飪方法,順便狠狠秀一下自己的愜意生活和與老公Jeremy的恩愛。看多了會覺得膩歪。不過話說回來,看了她的節目,到是真的學會了不少簡單的料理方法,學到了一些處理食材的小竅門(比如:磕雞蛋不能在尖的邊緣,而要在平面上,這樣可以避免蛋殼碎片混入蛋液,之類),順便還把食物和烹飪的英語表述學了個七七八八。
Mystery Dinners
頻道:美食頻道 food network

《Mystery Dinners》(神秘食客)又是美食頻道另一個王牌節目。幾乎隔一段時間就要重播一次,所以一年中斷斷續續幾乎看過了所有期的節目。這也是美國引進的電視節目。節目主持人Charles擔當的是一種偵探的角色,他根據餐廳老闆委託的需求,在餐廳各處設置攝像探頭,派員工喬裝成食客、供貨商、服務員等各種角色進行臥底,而他則和委託人躲在附近監控室監看餐廳內員工的一舉一動,最終揪出其中對餐廳造成危害的問題員工。
這個貌似有點侵犯隱私的節目,就是利用了觀眾偷窺的心理。在跟蹤問題員工過程中,為了暴露其缺點和錯誤,真是金錢、色誘、或是激怒等方法無所不用其極。臥底的員工展現出代入感極強的演技,記得有個扮演故意找茬食客的小哥,情緒層層遞進,真實到位,連我都信以為真了。而最精彩的一刻,就是火藥味十足的抓現行,當問題員工徹底暴露,被老闆抓到監控室里,看到自己的錄像時,或傻眼或慌張或大怒,被老闆當場炒掉的情景,這個節目就到了高潮。我覺得,雖然有表演的成分,主持人有故意引導的成分在,但是節目還是宣揚了努力工作、踏實做人光榮,好吃懶做、坑蒙拐騙可恥,正能量滿滿哦。
Restaurant Redemption
頻道:美食頻道 food network

這也是美食頻道的常駐節目,不知道現在還在重播沒,總之我在的時候是晚間主打節目,重播次數多到一集看過好幾遍。主持人是在英國頗有名氣的華人美食主持人Ching-He Huang,中文名叫黃瀞億。她來自台灣,常年在英國念書生活。她最大的貢獻是為中國菜的油膩和不健康的印象正名,在英國推廣健康易做的中式料理。
對她印象頗深的兩個節目是BBC的《Exploring China: A Culinary Adventure 》(中國美食探險之旅)和《Chinese Food Made Easy》(簡單易做的中國菜)。在第一個節目裡,她和美籍華裔名廚譚榮輝一起在北京、上海、成都、雲南、廣東和台灣等地,探尋博大精深的中國美食文化,品嘗普通人家的家常食物,尋找他們的故鄉美食之根。這個節目與《舌尖》比更顯自然和生動。言歸正傳,在這個《Restaurant Redemption》(搶救飯店大作戰)里,她在一些瀕臨倒閉的美國亞洲餐廳,通過改變菜單和烹飪方法,調整店內裝修,加強宣傳,有的時候還要充當飯店合伙人之間的和事老和心理醫生,以此使餐廳重新振作,顧客盈門。黃瀞億很會烹飪,但也很會表現自己,節目中她的雷厲風行和直率潑辣,讓人看到她多面性。而對於飯店經營者家庭和親友的描述,也體現出濃濃人情味。
Diners, Drive-ins and Dives
頻道:美食頻道 food network

這個節目純屬深夜放毒節目。長相喜慶,打扮朋克的美國大廚Guy開着車在美國、加拿大各地轉悠,尋找普通小館子裡的美味家常菜。往往出現在深夜一兩點檔節目,無聊時打開電視,總是能聽到說話飛快、音量很高的Guy在各種餐廳里看廚師燒招牌菜,邊插科打諢、邊品嘗品評。這個節目推廣的美食主題是老百姓愛吃的食物,對於美國人民來說,自然少不了漢堡、肉排、披薩、卷餅之類的美食,意外的是,竟然也有中餐、越南菜之類的亞洲菜的介紹,而且看Guy的反應,可知他對於亞洲菜的鐘情非同一般。主持人Guy張揚的活寶性格,其實才是這個節目的最大亮點。
Dinner Date
頻道: ITV

終於來一個不是美食頻道的節目了,可它竟然還是與美食有關,要知道在英國的電視節目上,食物可是一大永恆主題。像Gordon Ramsey和Jimmy Oliver這些名廚都是通過電視節目成名的。不善烹飪的英國人民,對於美食的執着都體現在了電視上。
這個在ITV播出的電視相親節目《Dinner Date》(美食約會),獨闢蹊徑地以烹飪為主題,讓相親對象考察彼此的食物品味與習慣。約會的主角會從備選對象提供的菜單中選擇三個他(她)最為心儀的,然後分別趕往對方家中,與其共度一個晚餐,品嘗對方烹飪的食物。通過食物和一晚的相處,來決定最後的美食之約對象,而落選者只能在家品嘗節目組奉上的速凍食物。腐國的節目,當然相親對象可以是男女、男男和女女,有時還會請來明星作為主角。
這個節目的旁白特別有意思,一位聲音像大媽的播音員打趣和調侃主角們的種種囧事。節目中相親對象的烹飪場景多忙亂、髒糟,作品多差強人意體現了英國百姓的真實烹飪水平,但還在擺盤還都不錯,至少沒出現「仰望星空」之類的黑暗料理派系。初次相親者之間的尷尬和彆扭,互相試探和打聽;還有遇到心儀對象時的各種嬌羞、各種撩,也是萌點槽點多多。總之,是一個讓人開心一笑的輕鬆節目。
Take Me Out
頻道:ITV

《Take Me Out》(執子之手)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就是《非誠勿擾》的英國版,至於誰copy的誰的,就無從考證了。不過這個節目的畫風跟非誠勿擾展現多元性的訴求可不太一樣,沒有黃阿姨的心理分析,也沒有樂嘉黃磊之類的犀利點評,它走的是直截了當的純肉慾風,妹子一水的金髮大胸,男主角們也多是肌肉男,秀的才藝也多是秀健美秀肌肉,場面往往充斥着濃濃的荷爾蒙氣息。而且是現場牽手成功率特別高的,證明了英國人的戀愛觀是看的順眼先上手再說,合不合適再處。
主持人可不是孟非爺爺的成熟風趣,而是極有煽動性、精力過剩,在台上妹子漢子一起撩,海拔和顏值還都挺高的大叔一枚。這個節目除了現場配對,還把配對成功的男女主角放到一個海島酒店裡,讓他們相處幾天,再做出最後的決定。不出意料,最後成功的果然少而又少。可見,要真的在一起了,誰都會認真考慮考慮。
相關閱讀:那些中國爆火娛樂節目的英國原版
All Stars Family Fortunes
頻道:ITV

《Family Fortunes》(家庭財運大比拼)算是一個老牌的有獎競技類節目。而ITV播出的這檔是明星版,每期會邀請兩組明星家庭進行對抗賽,主要內容是:主持人會提問一類具有共同特徵的事物,選手家庭一一列舉,只要回答內容在調查100名觀眾給出的答案選項內就得分,猜中觀眾提到越多的某樣事物,勝出概率越高。淘汰掉一個家庭後,由明星和一名家人合作,衝刺獎金,如最後獲勝,明星將獎金捐贈給自己支持的慈善機構。(節目賽制內容不禁讓人想起深圳衛視曾經的一檔節目《男左女右》。)不過,這個節目的看點除了各種奇葩的題目和搞笑答案之外,最大的亮點是高大帥氣,卻逗逼氣質濃重、有個一口蜜汁東北口音的主持人Vernon Kay。
Rude Tube
頻道:Channel 4

《Rude Tube》(粗魯的管子)這名字其實很難翻譯,熟悉國外視頻網站的人,應該看得出它是對youtube的變形。事實上,這個節目正是精選在youtube上點擊率高的視頻,尤其是惡作劇、搞笑、誇張類視頻,每期都會來個100名排行榜。這個節目可以說是惡作劇類視頻的始祖和教父級節目了,網上流傳的諸多整人的橋段基本上都是拜它所賜,或受到它的啟發。比如:假扮成吸血鬼砸爛血漿四濺的假人,深夜躲在朋友汽車上裝白衣厲鬼,把假人小孩仍下樓嚇尿孩子他媽......這個節目,才是真真正正的無下限,主持人也是逗逼無極限。不過,無聊時看看,確實有提神醒腦之效,讓人感到這世界傻叉、笨豬、瘋子之類等神一樣的存在比比皆是,竟多了些對生活的珍惜和感恩呢。總之,是個有毒但有趣的節目吧。
Bad Robot
頻道:E4

E4是個很無厘頭的頻道,連節目間隙的預告和宣傳片都充滿後現代派的黑色幽默,比如一個老人對着一條寧靜優美的河流畫速寫,卻畫了一個筆觸無比猥瑣的生殖器。還有一個戴着安全帽的狗狗和一個無禮的機器人當頻道吉祥物。它的招牌節目《Bad Robot》(壞蛋機器人)更是把無厘頭式搞笑惡作劇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比起上面一個《Rude Tube》的硬性惡作劇,這個節目裡的惡作劇主要是起到娛樂效果的軟性惡作劇,更像淘氣兒童的玩笑和作弄,讓人看了感覺到一種久違的童真。
裡面主打的是幾個長相詭異的機器人,他們有的時候真身出現,更多時則是以旁白的形式惡搞別人。比如,在安靜的圖書館裡充當語音自動查詢機,當查詢者說出查詢內容,比如旅遊書籍時,機器人卻會故作憤怒,大聲責備地對方問了一個令人難堪的問題,比如:你查的是如何偷看男性內褲?你太下流了!在酒吧充當問答遊戲機,先用幾題簡單的題目騙答題者繼續,然後在最後問出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問題,最經典的是說出π精確到小數點一萬位數。於是N久之後酒吧里還迴蕩着機器人報π的答案......假裝自動點餐機,對於點餐者各種為難,各種假裝聽不懂。最經典的是充當自動郵寄包裹機,假裝聽不懂對方的指令,各種為難,把一個小哥折騰到徹底蒙圈、崩潰大哭。哎呦不行了,讓我先去笑會再寫......在英國的時間長了,沒準能有幸得到壞蛋機器人的捉弄呢。
24 Hours in A&E
頻道:Channel 4

現在是溫情時刻。英國人的玩溫情不是煽情那一路的,而是潤物細無聲的那種,用普通人的真實情感觸動你。我在無意中看到幾集這個《24 Hours in A&E》(急救室24小時實錄),記錄了急救室中病人和家屬的故事。這其中有病人到來時的慌亂,搶救時的緊張,還有病人得救後的欣喜,當然,也有沒有得救的悲傷,都完完全全地、毫無遮掩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真實的痛苦、真實的堅強、真實的親情,真實的恐懼感,令人窒息揪心的現實,讓人潸然淚下的人間情愛,都用一種沉穩、平靜的形式展現着。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對老夫妻,生病的丈夫和陪伴的妻子,各自在鏡頭前述說兩人相處的生活,語氣平淡但又充滿憐愛,一世相伴的真心令人動容。這樣的紀錄片,很人性。
Gogglebox
頻道:Channel 4

《Gogglebox》(電視匣子)是一個真實記錄普通家庭觀看電視節目反應的實境節目,也是我最愛的紀實真人秀節目。gogglebox是英國人對於電視機的通俗稱呼。在英國各地的幾個家庭中安置攝像頭,記錄一家人在電視機圍坐看電視節目時的感想和表情,在英國至今已經播出了3年。
你永遠也想不到,2015年的全英電視大獎最佳紀實片頒給了這個看似平淡無奇的節目,而不是諸如《Big Brother》(老大哥)、《The Only Way Is Essex》(只有Essex才管用)之類更勁爆的真人秀。事實上,它也確實夠無聊的,你坐在電視機前,看着電視機里的英國人邊看電視,邊評頭論足,或是露出開心、厭惡、驚訝、驚嚇、悲傷等各種表情,有的時候還很嗨,或是手舞足蹈。可是為什麼它那麼吸引人呢,因為它體現了英國多元化的家庭構成,展現了英國普通百姓的喜怒哀樂。
節目中選擇的家庭百種百樣,有豪放爽朗的黑人姐妹淘、有裝酷耍帥的好基友隊,有長相酷似的父子四人組,有滑稽歡樂的同性伴侶檔,有性格迥異的老夫妻,有吵吵鬧鬧的夫妻子女,也有內斂悶騷的劍橋教授朋友檔。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還有來自小譯就讀的杜倫大學所在杜倫郡的一家三口人!而不同家庭,對於同樣電視節目,有反應出奇的一致,也有評價各不相同。對政治人物的不屑和嘲諷(比如神奇的獨立黨代表Nigel),對於明星的追捧或討厭,對於弱勢群體的同情,都很真實地體現出來。而在不同家庭看電視的背後所體現的不一樣的人生,也真實無疑地體現出來。真實是一種力量,它令人產生一種共鳴。這個電視節目成了英國各大頻道節目收視的參考,成了萬千家庭的晴雨表。也是我念念不忘的節目,希望它能長長久久地播下去呢。
更多英國電視節目推薦請繼續閱讀:【Variety Show】英國最火的綜藝大盤點、玩得起的英國真人秀、
原文作者:譯生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