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英隨筆:在英國的見聞和對中式教育的反思
網上有人調侃英國的天氣是:冬季,和大約在冬季。
早上艷陽高照,出門不帶傘,中午被雨夾雪裹挾一身,Bra都濕了,剛回宿舍晴了。下午去洗衣房洗淋濕的衣物,又下起冰雹。待取了烘好的衣服回去,居然看到太陽和晚霞,而太陽下山已到晚上九點半……在這個國家,真心感到老天實在是夠虐心。
在極度不穩定的大氣環流里,迎來了腐國今年的第一個Bank Holiday(銀行休假日),也是第四個國定假日。前三個分別是:1/1 New Year’s Day(元旦),3/25 Good Friday(耶穌受難節),3/27 Easter(復活節)。Bank Holiday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34年。

在1834年之前,每年大約有33個宗教節日被英國的銀行業定為假日,後來逐漸減少到4個。對於英國這樣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如果銀行停業就意味着很多商業活動都會停止,人們上班也是閒着。久而久之,其它行業的小夥伴們就有了意見。於是在1871年,John Lubbock爵士提案設定Bank Holiday為法定假日。從此,包括學校、公司和大部分零售連鎖業在內的腐國人民都開始享受這個「翹班」福利。到了後來,英國每年8天的法定假日都被統稱為Bank Holiday。
我偶然發現Bank Holiday往往在周一,查閱資料後了解到,因為當時Working Class(工人階級)經常在周日酗酒,周一Hangover(宿醉),造成嚴重的曠工問題;而這個時候,有些宗教節日就在周一,爵士大人就做了「周一」的提議。不過據說最終的確定,還是與氣候以及稅務結算周期略微有些聯繫。如此一來,愛泡吧的腐國小夥伴與虔誠的宗教徒們無不歡欣鼓舞,齊齊點頭稱讚,真可謂是雙贏吶!中午在公共廚房碰到那個美國老婦人,問及在美國是否也有這樣的假日,她說有,就是搞各種Part,尋歡作樂……
復活節假期後回的三周,我以一周提交一份作業(2500字左右)的速度,分別完成了ET Outline(拓展翻譯概述),Business Report(商業報告),Teaching Plan Portfolio(教案集),涉及「翻譯基礎」、「商務口譯」和「語言教學」三門學科。我們專業還算好,各門課程的死線(Deadline)有些間隔,而樓友們的專業,往往是某一天提交所有的作業,或是三門或是五門,而那些讀法律的孩紙們還有一種24-Hour Submission(一天完成的作業),一般是下午三四點教授布置Topic(題目),規定第二天這個時間點前提交。所以苦逼的他們,必須Work Overnight(通宵達旦),因為這也是他們今後職業的要求。
西方的大學,確實辛苦,因此有不少有錢人,以International Student(留學生)為主,會找人代做作業,代寫論文(寫手主要是一些研究生、博士生和專業作家),雖然代價不菲但是需求者巨,並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小覷的產業,Academic Plagiarism(學術剽竊)委員會對此也束手無策。

其實,到了高中、大學、研究生以上,是一個孩子真正進入求學狀態的時候。我一直推崇孔子的那句「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成大白話就是:「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超出規矩……」以此對比西方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這才是順應了孩子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
我的感慨始自家中小兒今年面臨的「小升初」,把其說成是打一場沒有硝煙的大仗,實不為過。在那個不滿12歲的群體中,儘是大把大把的牛X孩子,有人提交的簡歷里,小學部分的各種獎項居然要用Excel表格才能記錄完整。
台灣樓友在這裡的專業是「Children’s Development」(兒童發展),有空的時候我經常會和她聊起相關的話題,我們曾經就「Attachment」(依附理論)展開過深入探討,達成不少共識。
她是一個內心很強大的台灣女性,曾在美商企業做行政工作,後轉行為Social Worker(社工工作),因為她更喜歡和人打交道。回憶起自己的成長,她把良好的心理素質歸功於幼年時期父親對她的全然接納,她說當年只要她爸爸一回家,她就會坐到爸爸的膝蓋上纏着他講話,講好多時候,拉拉雜雜什麼都說,但是爸爸從來沒有顯示一點點不耐煩,而是認真的傾聽……孩子與父母間建立了極好的連接(Connection),孩子的情感得到了最大的滿足,而與之而來的認同感成為孩子對自己看法的依據,也因此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她喜歡用「長出來」或是「長得好」這樣的表達方式,以描述一個人性格完善、情緒發展的情況。她說童年建立了良好依附感的孩子就會獲得成長所需要的巨大的安全感(a feeling of safety that results in eagerness to learn, healthy self-awareness, trust, and empathy),他們因此會樂意學習,擁有健康的自我意識,信任感和共情力。They are thus dependent and dependable(他們知道可以信賴他人,而他們自己也是可以被信賴的)。
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家庭撫養孩子的方式,很少有家長真正意識到「安全感」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性,或者可以說,根本顧不上。「學科成績」仍是王道,仍處於「一好遮百丑」的地位,「小升初」的比拼就是最好的註腳。而其實一個從小擁有「安全感」的孩子,在今後的自信心、社會交往能力、情緒控制力,以及我們都認可的面對挫折的回覆力(Resilience)方面都會發展得很好……可是,那是以後的事,中國的家長們,顧不上呀!我們關注的,往往是所謂的早教進個好的幼兒園,然後是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好的大學,然後……然後基本上就沒有「然後」了,因為孩子進了大學,家長們就覺得自己完成任務了。
在這樣的社會生態下,如果自己的孩子碰巧是個乖巧、懂事、學習成績不錯的孩子,家長要省心得多,至少在孩子的求學階段;可如果不是這種情況,家長就會焦慮,就會對孩子提出學業方面的要求,面對競爭慘烈的國內求學環境,一般工薪階層的家長,很少能夠淡定的,我坦誠,對此我也無法安之若素。他是班長,是一個有兩千名小學生的學校大隊副主席,他曾當選區優秀隊長,在手風琴、體育賽事、機器人編程大賽中都拔得過頭籌,但是他仍然會被那些初中牛校Rejected(拒之門外),因為,學科成績……

現實如此,雖然不能免俗,但作為一名00後孩子的家長,我仍會有自己的堅守。
男孩子,又到青春期,他們與成年人的溝通,不會像之前那麼流暢,他們變得更自尊了……我和他交流了一會兒後,他告訴我,其實這些天他蠻苦惱的,因為想好好複習可發現自己做不下去,他說他很希望能夠像四年級下學期那會兒,他一下子愛上了做題,一本參考書接着一本做……他希望能夠復現當時的情況。四年級下學期,那也是到目前為止他最輝煌的一段光景,真正實現了德、智、體全面發展,連我們這些世俗中的成年人最關心的成績,都考到了全班第二名。
他在那頭說,我在這頭聽,我明白自己的孩子,明白他的焦慮,雖然他自己未必知道……他問我,他不知道是應該順應自己的興致,還是要強迫自己去做不喜歡做的事。關於這一點,我當即斬截地告訴他也必須那樣說,學習,唯一的真理是四個字「苦中作樂」,那些「快樂學習」的說法都是騙人的。所以在求學期間,我們往往不能任由自己的興趣,許多時候我們需要逼迫自己,這,就是鍛煉意志力的時候。然後,我和他分享了剛剛過去的一周,自己是怎麼咬牙捱過來的,我說,這種時候真是很磨人的,但也就是這種時候磨練了我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明白我扮演的是中國式的家長。
孩子說現在做題做不下去,我認為那是心不定,可為什麼「心不定」?在於我,「心不定」一定發生在我心理能量降低的時候。孩子的心理能量怎麼會降低的?其實,是他的「安全感」下降了,孩子一般可以從哪裡獲取「安全感」?就是照顧他的人。從去年九月至今,一共已經有三次和他分開,每次他都表現得很正常,只是每次都會給我寫一封信,讓我帶上飛機看……他很少直接向我表示他的思念與不舍,唯有一次,通過QQ……

那麼,「安全感」怎麼建立呢?其實,不是通過語言,而是所有「非語言」的東西,眼神、肢體語言、擁抱,甚至氣場……這些東西,恰恰是這半年多的時間,我無法給他的。前日晚對話時,他說了一句,他說當時(指四年級的時候)他回到家,和我在一個房間,我總是在電腦前工作,他覺得,心很定……那個時候,他的「安全感」一定很強。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一些我們不太喜歡看到的行為時,譬如沉迷於網絡和遊戲,作為家長萬不可以武斷地以為孩子不努力,孩子在「墮落」。如果我們自己就是那樣「不求上進」的人,那麼我們無權要求我們的孩子「積極進取」,而如果我們不是,請相信我們的孩子,也不會是。他們只是遇到了問題,而孩子的問題往往是,成人的問題。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不僅僅是照顧好他們的「生理需求」,而是心理:孩子需要感受到父母「全面的接納」,不是動不動的「指責」,當然這不是說沒有原則即使孩子做了錯事也不批評,但絕對要「就事論事」。怕就怕那種「假民主」,口口聲聲做個開明的家長,其實仍然需要孩子絕對服從。抑或我們自己不夠堅強和能幹,因而無法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更無法為自己的孩子創造一條適合其發展的平衡之道……我從來感謝我的孩子,養育他,提供給了我又一次自我成長的機會。
我此次赴英留學前,已患「帕金森」數年的父親大人贈言三句:
1. 作為一個科班出身的人,你的語言能力到底可以達到什麼高度,爸爸想知道;
2. 此次出國,是你個人的一次知識、能力結構的完善;
3. 出國前儘量考慮得周全些,但身在異國意外難免,如果實在太難就回來,爸爸媽媽這裡永遠是你的後盾。
那是父親對女兒全然的接納,父愛如山……每次想到這些,不禁潸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