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留英隨筆:留學英國給我帶來了什麼改變?

留英隨筆:留學英國給我帶來了什麼改變?

碩士留學結束回國已開啟倒計時模式。這些日子我時常會回想此次留學究竟已經給我帶來了哪些變化,雖然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是一筆「性價比」很低的買賣,因為回國以後還要面臨擇業的挑戰。但是在這裡我卻學到了對我一生都很寶貴的東西,現在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語言能力、「獨立感」、「學習力」和「思辨性」的提升

此次深造是我95年離開大學「英語教育專業」進入職場後第三次、也是最系統的一次學習。第一次是00年公派前往英國的蘭卡斯特大學,接受了為期兩個月的英語教師培訓;第二次是07年回師大完成了中文系「現當代文學」的同等學力碩士課程,前後耗時四年。

記得那場「讀研」讓我重回了閱讀和思考的懷抱,意識到「一個人不僅要重視增加自己的知識和學問,更重要的是要拓寬自己的胸襟,涵養自己的氣象,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此次留學,除了雙語能力的增強,更主要的,在於「獨立感」、「學習力」,和「思辨性」方面的拓展。

英國大學

曾經有個留學生在微博感慨說:留學讓她得到的不止是學歷,更重要是獲得包括「把自己丟在任何地方都能生存」的各種能力……我很贊同。

此外,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升外語口語能力,應該是很多人關注的。如果我們能夠知道所有高頻詞的用法,那絕對是「事半功倍」的。高頻詞哪裡來?不是由某本參考書或是字典說了算,而是藉助互聯網的「語料庫」(Corpora)和「檢索」(Concordance)功能,因為那裡匯集了大量的口頭和書面語,大數據的分析,較為準確地反應了一個詞的使用頻率。為什麼坊間會有1800常用詞一說?就是大數據分析的結果。技術的大發展,使得這次在語言教學方面的收穫遠遠大於16年前在蘭卡斯特的學習。

在參與Technology Enhance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技術輔助語言教與學)這門課時,我不斷問自己一個問題:「我的語言學習是完全依靠技術的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但是另外一個問題:「我現在的語言學習離得開技術嗎?回答依然是否定的。」

然後我就問自己第三個問題:「技術在我的語言學習中究竟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我的答案是:互聯網巨大的「信息來源」和其強大的「檢索功能「。其實,真正的語言教學是個充滿創造性的活,只是現在體制內的教學,限制太多,干擾也太多。如果去除束縛,憑藉語言教師自身的閱歷和功力,再輔以電腦的巨大功能,語言教學真是如虎添翼!(The combination of informed experience and the power of the computer is a formidable tool for all language educators.)

自我認知上

在自我認知方面,我意識到,同是社會人,西方文化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獨立」,而中國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聯繫」。 在這裡,我發現幾乎人人都很任性,換句話說就是怪人很多,無人不怪,所以大家,見怪不怪。

中國老話講,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每個人都習慣對他人指手畫腳。說得好聽一點是「指點迷津」,家庭里、校園中、職場上、朋友間,莫不如是。而在長期倡導「民主」(Democracy)、「人權」(Human Rights),和「自由」(Freedom)的西方意識形態里成長起來的歪果仁們,一般「不輕易評判」(Don't judge)其他人,因為這被認為是「道德和價值觀綁架」,也是缺乏修養的標誌,為此,他們從不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變相脅迫。

英國大學

聽樓友介紹,在Nursery(託兒所),下午起床後戶外活動需要添加外套,孩子們都是先七手八腳地自己穿,有困難的地方向老師求助,但是如果哪個孩子不願意接受老師的幫助,老師立馬會Hands Off(舉起雙手)作出「不干涉」的姿態,體現了最起碼的尊重……而西方的「獨立」,我認為還體現在「不指望」、更「不在乎」他人接受或認可自己的觀點,這與母國八十年代初的那句流行語「理解萬歲」截然不同。

「獨立感」、「學習力」,和「思辨性」方面的長進,在此次復活節期間回國為家中小兒擇校時已經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在短短兩、三周的時間裡,我從「一無所知」的狀態起步,首先通過交流、走訪、分析,和查閱等方式,迅速制訂了一個小升初的初步方案——把它逼格為Strategy(戰略)也不為過。然後,又果斷地放棄了原校的直升資格,使其學籍得以退回戶籍所在地的學區,並在網報時選擇了一所很適合他的初中作為第一志願、也是唯一的志願。最後,通過面試,小兒順利進入該校……溝通、學習、判斷、決策、合作,這些因素在此次「戰役」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火候到了,「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相得益彰。

我對英國人民的感受

最後,說說英國人民給我的感覺吧。這裡要提一句話「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堅持下去)。這是目前在英國經常可以見到的一句廣告語,當然已經出現不少變體,而原語出自1939年二戰期間英國政府製作的一張海報,計劃在英國徹底淪陷之後投入使用,主要目的是給民眾打氣。所幸經過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德國終究沒能入侵英國。因此,當時已經印製了250萬份的海報便被大量銷毀,僅有數量稀少的一些幸運地逃過了銷毀,從而保存到了如今。

英國人民

Keep Calm and Carry On(保持冷靜,堅持下去),另有一個故事也道出了這句話的精髓:在倫敦被空襲最嚴重的時期里,市中心有家書店掛了個牌子,上書:Open As Usual(照常營業)。當晚一個炸彈把書店的牆炸沒了,第二天書店老闆掛出一個新牌子,上書:Open More Than Usual(擴大營業)——牆都沒了,當然比往常更開放(Open)了——此處,店老闆的「冷靜」、「堅忍」,和「幽默」躍然紙上,後來也演變成了英國人做事向來「不慌不忙」、「堅持到底」的一貫風格。

以上是我留學的感受,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想去英國留學的同學可以參考。另外這裡這篇《英國留學歸來,我的思維方式發生了什麼變化?》的文章希望大家閱讀一下。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