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英國小學的一堂博物館課
說倫敦是世界博物館之都,確是當之無愧。我在倫敦生活整整一年了,都沒有逛完所有的博物館。況且,有些經典的博物館,是值得你反覆參觀和回味的。對於兒童而言,逛博物館比閱讀能更直觀地開闊視野,啟迪智慧,引發對知識、科學和藝術的興趣。
倫敦的中小學當然不會放過這一得天獨厚的教學資源。你在倫敦逛博物館的時候,經常都會看到一波一波的學生,有現場寫生的,有老師帶着實地觀摩講解的,還有帶着一張寫滿問題的紙在博物館裡找答案的。

我兒子Atom在英國倫敦卡爾頓小學(Carlton Primary School)的第一次School Trip就是去兒童博物館(V&A Museum of Childhood)實地上課。我作為志願者家長有幸參與了這節課。
學校離博物館距離並不近,需要轉兩次地鐵,孩子們都被要求穿上了帶有醒目霓光橙的救生款式背心。這樣,行人們會主動為孩子們讓路,一旦孩子們脫離大隊伍,會馬上被發現,從而避免走失或發生意外。此次出行的兩個小學二年級班級共有四五名家長志願者,加上每班2名老師,總共八九個大人照看不足50個孩子。

英國兒童博物館(V&A Museum of Childhood)是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的一個分支,一家位於倫敦貝斯納綠地,專門為孩子打造的博物館。從早期發行的樂高積木、各類卡片和桌面玩具到1870年代英國牛津街出品的娃娃,乃至上個世紀不同造型的嬰兒椅,都在裡面收藏。
學校上午9:30出發,大約一個小時後到達博物館。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按要求放好自己的書包,脫下外出小背心,喝好水,統一上完洗水間,就開始大約一小時的自由活動。孩子們結成兩人一組的小對子,在博物館手拉手逛起來。與Atom一組的是一個印度小男孩Adam,兩人的名字讀音相像,叫起來還真是容易混。

上午的自由活動時間,就是讓孩子們獨立地在博物館參觀和體驗,老師只在一旁維持一下秩序,不會有任何講解和干預,目的是讓孩子們自己觀察,自己學習,找到興趣點和疑問點。
與倫敦其他幾個經典博物館如大英博物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相比,相同之處是,兒童博物館也是免費的,不同的是它的面積相對比較小,如果從地上一層(Ground Floor)算起,總共兩層樓,分為四個部分:玩具展廳(Moving Toys Gallery),創意展廳(Creativity Gallery),童年展廳(Childhood Gallery)和前廳(Front Room Gallery)。

自由活動結束,孩子們自行吃完簡易的午飯餐盒後,就開始下午正式的課堂時間。由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擔任特邀主講老師,為二年級的小學生講一堂關於玩具的課。孩子們被帶到一個專門的課室,坐在課室中間的地毯上,保持安靜。老師打開已經準備好的PowerPoint課件,整個課堂分為三大部分:講解部分,體驗部分和創作部分。講解部分主要是講述玩具的歷史,種類和文化;體驗部分是嘗試去玩一些傳統的玩具;創作部分是親手創作一個玩具。
玩具歷史的講解主要是用圖片和實物相結合的辦法,以不斷提問的方式,引導同學們去探尋。比如,講到玩偶屋,老師會拿出一個實物,先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然後告訴同學們這個玩偶屋的主人是誰,結合歷史資料圖片,找到這個玩具藝術品的創作者,然後從玩偶屋發散開去,講它都到過什麼人的手裡,這些人都是什麼身份,背後有什麼故事,是如何傳承到現代的。接着,老師讓同學們傳遞這件珍貴的玩具,觀察裡面都有什麼,每個同學都講一下他觀察到的部分,老師對每個同學的觀察給予極大的鼓勵,讓大家拼湊出完整的描述,最後老師補充每個部分的藝術價值和與之相聯繫的那個時代的歷史故事和人文特點。

比如,在18世紀以前,玩偶屋都是手工製作給有錢的成人玩的,後來才逐漸演變成孩子們的玩具。兒童博物館有一些非常珍貴的玩偶屋,裡面的家具陳設,人物,廚具等相當精緻,惟妙惟肖。比如追溯到1673年的德國紐倫堡屋(Nuremberg House),1760年的塔特寶貝屋(Tate Baby House),1835年的Killer陳列屋(Killer Cabinet House),1935年的伊麗莎白公主小屋(PrincessKElizabeth’s Little House)等。近代的作品包括1964年的高爾特玩偶屋(Galt dolls』 house)和2001年的萬花筒屋(Kaleidoscope House)等。
而講到玩具的分類,老師們正好趁熱打鐵,引導他們回憶在玩具展廳所看到的,這也是博物館裡最吸引孩子們的地方之一。他們把活動的玩具從驅動的動力不同來源分為四類:手動型(Pushes and Pulls),機械型(Springs and Cogs),電動型(Circuits and Motors),特效型(Look See)。
順便科普一下,以上四類都包括哪些玩具:
Pushes and Pulls:這類玩具包括所有依賴外力牽引或自然力如重力,磁力,風力或熱力驅動的玩具。常見的玩具有:腳踏汽車(Pedal Cars),滑板車(Scooters),陀螺(Spinning Tops),木馬(Rocking Horses),木偶(Puppets)等。
Springs and Cogs:這類機械驅動的玩具,有的是靠彈簧發力的,比如一開盒子就彈出一個小人的,英文叫Jack-in-the-boxes;更多的是那些轉緊發條後鬆開就可以活蹦亂跳的玩具,英文叫Clockwork Toys,小時候我們都玩過的那種綠青蛙,就屬於這類;還有的是磨擦力玩具,主要是各種交通工具,汽車(Cars),飛機(Aeroplanes),摩托車(Motorcycles)等。
Circuits and Motors:電動型玩具主要是指那些要裝電池的,或是帶有遙控器的玩具。如我們熟悉的Scalextric (1964)系列軌道賽車,Robosapien (2004)遙控機器人和哈利波特里的Hogwarts Express (2001)電動火車。
Look See:特效類玩具包括從2D到3D視覺轉變的各類西洋鏡或3D眼鏡,幻視鏡和電腦遊戲等。
體驗部分則是老師拿來了許多比較古老的玩具,比如滾鐵環(Hoop),彈珠(Marbles),陀螺(Spinningtop),抖空竹(Diabolo)等,感覺好像全世界小朋友玩的東西都大同小異。現代的孩子對這些覺得很新奇,玩起來也略有難度,老師們在讓他們了解以前的小朋友都玩些什麼的時候,也可以激發他們勇於嘗試,挑戰困難的精神。特別是抖空竹,非常難駕馭,只要有小朋友把空竹抖上了空,老師都使勁表揚一把。

最後的創意部分是讓小朋友自己創作一個玩具。老師提供了彩色紙板,毛線,橡皮泥,布,針,剪刀,畫筆等工具,半小時的時間,孩子們做出了五花八門的玩具,有洋娃娃,撥浪鼓,小汽車,小坦克等,非常有童趣,既鍛煉了孩子的動手能力,又開啟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將保存在兒童博物館,館裡會安排在一些特別的場合,挑選一些好的作品展出。
課程結束後,孩子們還可以在博物館再自由活動一段時間。一些上午還沒來得及參觀二樓的孩子,都來到了位於二樓的童年展廳。童年展廳的物品十分豐富,一些溫莎城堡中展出的皇室童年物件在這裡也可以找到。單是嬰兒用品就有數百件,包括各個時期的出牙咀嚼器、嬰兒床、嬰兒車、吃飯用的高腳椅(俗稱BB凳)等,還有嬰兒的玩具如用手拖動的玩具,吊在嬰兒床上轉動的玩具等。孩子們可以在這個區域玩角色扮演,也就是我們小時候玩的「過家家」,通常是小男孩和小女孩會扮演爸爸媽媽,用這些嬰兒器具去假裝照顧他們的小BB。

當然,童年展區自然少不了童裝。這裡展出了250年以來的童裝演變,你會發現,原來童裝才是時尚的風向標,最時髦的款式總是先從童裝開始流行的。最難得的是,展品里有一件中國絲裙,大概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這也算是這間博物館的珍品了。孩子們在童裝展區最喜歡的部分是去試穿各種童鞋,令我驚奇的是,很多歐洲18或19世紀的童鞋,到現在來看仍然是很時髦的,如芭蕾舞鞋,蕾絲紋樣鞋,拼色皮鞋,馬靴等。
童年區最有互動性的還是角色扮演,在陳列的玩具里,孩子們看到了許多物件,如玩具屠夫店、兵、槍、坦克、堡壘、醫院,還有一些家庭生活用品,從茶具到微波爐等。孩子們會從這些物件推導他們的使用者,從而找到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他們可以穿上消防員的車輛去開玩具消防車,或者戴上廚師的高帽去「廚房」露兩手,更可以用樂高搭出任何想要的交通工具,建築或武器等。

作為兒童博物館,遊戲是必不可少的,這也是童年展區的一個部分。這裡有一個大的采沙坑供孩子們玩耍,隨着自動唱機播放音樂,Punch and Judy木偶劇上演了,這是類似於我們民間皮影戲那樣的藝術形式,幕後由一個人操作兩個木偶人:Punch和Judy這對夫妻,這是英國海岸文化的代表之一。在這裡,你還能找到與露天遊樂場(Fairground)和馬戲表演(Circus)有關的物品,還有海邊玩耍時需要的桶子和鏟子等。此外,還有紙牌,拼圖遊戲,音樂盒以及婚禮,洗禮和派對等特殊場合所使用的玩具,甚至還有跟魔術,算命有關的魔法杖,魔術盒和小把戲。
一天的博物館課就這樣結束了。這樣的實物現場課,不僅是對孩子,對我們大人都是收穫滿滿的,所以事隔半年,我仍然對這節課記憶猶新,尤其是那些關於玩具的單詞,不是跟着上了這麼一節課,我估計很難有機會都學到,單詞能這麼記,也是事半功倍的。
原文來自:Gem_Atom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