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孩子的文化天平和漢語學習
最近連續遭遇幾篇同樣主題的文章,以滿腔愛國情懷痛訴與其他文化爭奪孩子的艱辛歷程。比如「偉大的母親為了孩子不與母體文化割裂而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和工作,返回大陸上學」,又比如「某富豪父親痛悔當初不該送孩子幼年出國求學,自嘆等於白養」。更有鋪天蓋地的糾結與質疑,糾纏於國外華裔孩子面臨的雙語學習、文化歸屬與認同問題。
一、文化與語言的關係
其實這些糾結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共性的問題:文化與語言的關係。由此引發一個更現實也更迫切的外延問題:如何在非漢語環境中培養孩子的漢語應用技能?順便也保留孩子對中華文化的熱愛?

首先來談第一個問題:文化與語言的關係。語言是文化最重要也最深刻體系的表達方式,但語言傳達的精神與思想才是文化的內核,而非語言本身。如果說語言確實有文化表達的作用,那麼表達中國文化精髓的語言也不一定僅限漢語,任何語言都能夠勝任。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那麼多不諳漢語的外國人痴迷並深深受益於中國文化的原因所在,其中不乏聲名赫赫的歷史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如榮格、斯科特·派克、歌德、湯因比。
更何況體現文化精髓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很大程度上並不能通過文字得以充分和具體的傳達,更多地體現在風俗習慣、待人接物、生活抉擇、家庭關係等最真實的生活細節中。從這個角度說,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待自己和對待世界的態度。
所以那些偉大的父母,那些為了孩子而捨生忘死沖回國內求學的父母們,在採取行動之前應該審慎地想一想自己內心對孩子的真正期求。如果真的是為了讓孩子吸收中國文化,求得文化歸屬與認同,這樣做既非最有效,更非唯一的捷徑。即使只是為了熟練地掌握漢語這門技能的應用,也並非此路一條。綜合考慮性價比以及與此伴隨的機會成本,回國求學就更不占優勢,更多的「捷徑」自會浮出水面。
當下的國內,文化斷層,信仰缺失,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千瘡百孔,新的工業文化尚未建立,以「標準化答案應試」為核心的義務教育體制弊端重重、積重難返。不用說文化的熱愛與認同感,即使是只求得漢語技能的熟練掌握,恐怕也會讓人失望到絕望。小學六年最寶貴的時光,以機械重複訓練的方式換來的,也只不過是2500個漢字的機械讀寫。而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沉重到讓人無法承受:智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自我認知,學習的能力與欲望。
即使身處大陸,如果沒有家庭閱讀的步步跟進,沒有父母的榜樣作用,沒有家庭教育塑造的「文化小環境」,讓孩子在群體無意識的洪流中,在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合力之下自發成長,那麼今天的孩子,明天的成人,也絕無可能滋養出文化的認同感,更無法培養出支持深度思維的強勢母語。因為我們的教育不需要你思維,甚至強迫你不要思考。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教育成果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無可辯駁地證實了這一點。我傾盡餘生之力所做的,也無外乎是幫助家長們在流俗的洪流中打造家庭教育的諾亞方舟——文化微環境,抗衡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消蝕之力。
二、退一步海闊天空
那麼,海外華裔孩子的父母,何不換個角度,感恩生活的賜予,讓你的孩子降生在天然的文化比較與雙語環境中呢?
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地球村時代,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的孩子,自降生那一刻起,就擁有了地球的球籍,毫無選擇地成了一個「國際人」。不論主動還是被動的選擇,我們的共同目標都只有「腳踩大地,胸懷世界。」不論是心理上還是生活中,不論是自然地域上還是政治範疇里,融入文化之中,超越於文化門牆之外,大勢所趨。文化理解、包容與融合,勢在必行。大陸的義務教育體制多年來傾力打造的外語教學之塔,儘管形同完敗,但也可作為培養國際人才的有力註腳。
歌德曾經說過「沒有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的人,就算不上真正掌握了自己的母語。」同樣,不曾理解和欣賞過其他文化的人,也絕不會清醒而客觀地熱愛自己的母體文化。沒有經歷文化比較,「閉關自守」的文化熱愛更多的是一種盲目的固守,一種群體無意識的無奈的抱團取暖,一種對「文化排斥與對抗」的盲目本能。這也同樣體現在我們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成年人身上,不論身處世界上的哪一個角落。
三、何為文化熱愛?
什麼是對母體文化的熱愛呢?我的理解是,你認識到母體文化的不完美,正因其不完美,使最初本能的依傍演變成一種清醒而深沉的理解與熱愛,因為你的身上淌着文化的血液,這個文化塑造了你,而你,經過千迴百轉的比較與辨析,也同樣溫情地擁抱了她。
比如我今年16歲的兒子康康,已經在美國上了兩年私立寄宿高中。14歲出國以後,在語言與文化、價值觀的劇烈衝擊中,他好像忽然懂事了好多,更加孝順明理。我自認開明,但在思想上還是極為傳統。孩子從來不在生活瑣事上讓父母操心,反而是每天追着打電話找我談心,自我的反思,未來的設想。在彼此的傾聽與傾訴中,在價值觀與文化理解層面上,感覺到我們的心靈日益貼近,這就是我所理解的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母體文化的認同竟然生長在異族文化的洪流里,看似悖論,實則自然不過。

康康假期回國小住,在鄉村集市上,他和配鑰匙的商販、賣菜的農家奶奶談天說地,放聲大笑;在文化落後、經濟貧窮的彝族村莊教孩子們學習數學、外語、歷史,有愛心更有耐心,悲天憫人,並更加激發自己的使命感和奮發向上的決心……這一點一滴,才是我所認可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是無條件的接納,是融入,是熱愛,是超越。
可就是這位打骨子裡認同中國文化的少年,漢字的書寫卻是一塌糊塗,提筆錯字,東倒西歪,慘不忍睹。對此我儘管有遺憾,但並不後悔,畢竟,我們把大量機械書寫的時間用在了大量深度閱讀、文化遊歷和閱歷積累上,否則哪裡有今天建立在深刻理解與包容之上的文化認同?哪裡有在美國最優質私立高中遊刃有餘的這位國際化少年?人生就是取捨,哪裡能事事完美,什麼都能得到呢?
對走上國際化之路的孩子,家長心裡要時刻反省自己對孩子真實的期望值,及時調整,才可以避免落差與失望,同時避免自己的固化拖累孩子成長的步伐。
四、再談國學
讓我們再談談風口浪尖上的國學,因為國學一向被視為中華文化的精髓。就以我的經歷為例。我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始於高中,始於國學,具體而言就是唐詩宋詞名家散文,《三國演義》、《紅樓夢》。最初喜愛的就是韻律與境界之美,開闊曠達,幽遠清靜,世事練達,人情通透。其中蘊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但最初的喜愛更多的出自本能,並沒有這樣深刻的理解。
年齡漸長,經由西學予我的清醒的覺知,對審慎與邏輯精準的追求,敏銳的判斷力,深刻自省與在萬千人群中破圍的勇氣,回頭再看國學代表的傳統文化,眼光已經不同。清醒地看到了她的不完美,正因其不完美,人生之初本能的喜愛變得冷靜而客觀,並因此而愈加深沉,融入血液,浸入生活和氣質。
在我義無反顧地摒棄自己成長過程中被動傳承的文化習俗之「糟粕」,擁抱西方文化旗下的自由、獨立、勇氣與毅力之際,轉身之際,卻不可救藥地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開闊曠達、幽遠清靜、圓潤通透再次傾心相愛。這一次相愛與前不同,因清醒的理解和接納而更加情深意濃。正恰如,打破了一道門牆,擁有了兩個愛人,從此有了「沾花惹草」的癮,飲盡天下文化佳釀,沉迷於「普世的人性,普世的美」。一日看到龍應台的一句「國際化不是目標,而是手段」,瞬間引為知己。在我看來,國際化不是舍此即彼,而是文化與人格的豐富、客觀與寬容。
對於我們的孩子,國學確實是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不過國學水平不是背多少古詩看多少文言文能夠量化的。只有熱愛,為何熱愛?因為有用。有用是熱愛的土壤,不論是精神的滋潤,境界的開化,還是勇氣的激勵,技能的給予。
從技術層面,與其形同苦役般地完成任務完成作業,不如背幾首「一首唐詩一幅畫」的古詩,欣賞幾幅同樣意境的畫;聆聽與吟誦唐詩宋詞名家散文,體驗其中的音韻與意境之美;看成語故事,看《三國演義》,體會大繁至簡的語言魅力;在認知能力和閱歷支撐都「達標」的年齡,經過「訓詁」的專業訓練,突破書面閱讀的障礙,讓由衷的喜愛引導你前行,才是正途。學習是一生一世的事,只有「有用」引發的熱愛能夠讓你不會迷途和錯失。國學之於大陸的孩子,又何嘗不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對於那些孤懸海外的華裔家庭,如果家長都做不到喜愛與親近,如何讓人之初的孩子在異國文化的包圍中喜愛上與自己基本沒有生活聯結的國學,以及國學代表的中國文化?
學習是一生的事情,18歲也只是開了個頭。如果教育是一場戰役,那這一定是一場運籌帷幄的世界大戰,不可以一時一事論成敗。只要播下喜愛的種子和基本的技能,就會引得你在漫漫人生路途中,不斷回顧,向最初的喜愛尋求慰藉與解答。
五、攻克技術性障礙:漢語技能的把握
但海外家長面臨的另外一個挑戰比文化認同更為現實,也更為緊迫:漢語作為熟練應用技能的掌握。中國在世界政治與經濟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身為中國人卻沒有掌握漢語,不但在母體文化認知和親情聯結上有重大的缺憾,缺少了必備的橋樑,即使是在職業發展上,也少了一項至關重要的技能。
漢語和英語因其結構機制的截然不同,勢必在初級甚至中級學習階段無法彼此借力,甚至互為機會成本。身處非漢語語言和文化環境的孩子,面臨大的語言和文化環境的匱乏,兼之同伴壓力和文化的影響,對漢語沒有感情甚至是階段性排斥都是有可能的,這就需要家長通過家庭的文化環境予以抗衡。漢字本身的讀寫難度也可能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心理強度提出挑戰,使孩子產生畏難情緒。這些因素都註定上課外班的效果不會太好。況且語言過於複雜,任何一門語言都不可能靠一星期幾次課外班學好,即使是在母語環境中學習母語也同樣如此。
考慮到以上因素,海外華裔孩子的家長更應該有所取捨,從小為孩子的漢語學習制定現實的目標與規劃,立足家庭教育,步步實施,每一步為下一步奠定積累。目標要現實,抓大放小,即使能夠魚與熊掌兼得,也要考慮性價比,考慮因此付出的機會成本。
比較現實的目標:抓住孩子各個關鍵期,讓教育與引導始終走在發展前面,使漢語最終達到深層次應用的程度,以求終生不忘不丟。
比較現實可行的途徑:以閱讀為主線,目標直指10歲左右的深度閱讀,為此甚至可以捨棄漢字的書寫和寫作,或不以追求漢字書寫的絕對準確率為主要目標。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象形文字,相對於英語這樣的拼音文字來說,音形分離,讀寫難度極大。即使是口語很好的孩子,學習讀寫也很有難度,因為完全是另外一套符號,與聽力和口語只有意義的聯繫。即使是大陸義務教育體制中的孩子,也要花上小學整整六年的時間,才能學會最基本的2500漢字的讀寫、組詞和基本寫作。所以我見過很多海外長大的華裔孩子,大都日常聽說問題不大,但讀寫就如同「文盲」。其中的主要原因還是技術難度的原因。
但日常聽說的詞彙量過少,語言難度過低,不足以支撐文化的傳達與職業的發展,甚至不足以在非漢語環境中保持基本的聽說能力。華裔孩子要想達到漢語終生不丟,並能夠支撐文化表達與職業發展的需求,必須儘快進入深度閱讀階段,用書面閱讀的高質量輸入來支撐漢語一生的深度應用。
具體說來,家長要充分利用好所有的可用資源,以及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學齡前在家中營造適合孩子認知程度的漢語文化氛圍與技能傳達氛圍,以語言交流與視聽為主,除了視頻與音頻故事以外,繪本也儘量帶音頻。在學齡前儘量提高孩子視聽的詞彙量與語言複雜程度,以減輕認讀階段的意義識別壓力。比如學齡前就能夠達到2500個字和大多數相關詞彙的聽力理解,那麼到認讀階段就是完成語音與字形相對應的任務,因為孩子在聽力層面上已經解決了詞彙意義的問題。這能夠大大減輕孩子的任務難度,使整個過程更輕鬆和無痛,從而更快速地進入大量或深度閱讀階段。大陸的孩子學漢語也應遵循同樣的路徑。
學齡前一年左右,在積累了一定漢語聽力詞彙和思維能力以後,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對文字的識認,爭取上學前就能夠認識1000個左右漢字,進入獨立閱讀的階段。上學以後不斷提高閱讀難度與廣度,爭取到10歲左右漢字識認達到2500個詞左右,就相當於國內小學6年級的水平,思維與認知能力不拖後腿,就可以漸次進入深層次閱讀。如果家庭能夠提供討論共讀的氛圍,效果會更好。輸入的質與量達到了,漢語就能夠達到終生不丟的程度。我針對國內孩子的母語閱讀系列文章對此提供了非常實用的資源與方法,華裔孩子完全可以借鑑。
鑑於國外大多數幼兒園和小學都是半天制或很早放學,作業壓力小,孩子的時間相對寬鬆,幾個志同道合的華裔家庭也可以組建漢語圖書館和書友會,每天放學後輪流陪伴和指導孩子練字讀書,塑造漢語學習與閱讀的小社區。這也是比較值得推薦的方法。
另外,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階段性的回國來短住、遊歷,甚至是短期就讀於公立學校,都是有助於孩子的漢語學習與文化理解的。但所有這些都是錦上添花,漢語最終掌握程度如何,還是取決於細水長流、長期堅持的家庭教育。
原文來自:康媽學堂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