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歲月:初來牛津小記
來牛津已有月余;之前看到楊絳先生寫的《咱們仨的牛津歲月》,閒來無事,受到紀老師的啟發與建議,想隔一段時間寫寫拙文,算是逼着自己看書的一種動力。雖然來英已有好幾個月,看着外面花花世界自己又囊中羞澀,人心浮躁再所難免,曾一度忘記了自己是來幹嘛的。風風火火地做着各種「生意」,床頭的書卻早已落滿灰塵。Prof. Robert Iliffe之前贈與的書,至今還沒翻看。確實有些羞愧。
很有幸能和錢鍾書先生在同一個學院,Exeter College,希望在未來的幾年裡,可以好好享受這裡的學術和生活。雖然目前為止,只去過英國的三個城市:London,Oxford, Brighton。最愛的還是牛津這座小鎮,安靜而不失繁華。

你可以在市中心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各具特色的藝人;也可以在郊區找到一片片寬闊的草坪,河流穿流而過,野鴨與天鵝悠然自得。周末,約上好友或者情人,泛舟河上,小酌幾杯,怡然自得。(想到一次和某人一起Punting,他當了一天的撐篙船夫,熱得全身冒汗,我在船上被風吹的瑟瑟發抖)。乘坐公交半個多小時,就可以到丘吉爾莊園(Blenheim Palace),景色怡人寧靜。每周末也都有各類豐富的藝術活動,音樂會,教堂唱詩班,戲劇,舞蹈。不過貌似觀眾都是一些老頭老太,有幾次都以為自己走錯了地方。
一開始坐公交,讓我既緊張又好奇。這裡的公交從來不報站,全靠自己熟悉每個站點,以及每個站點周圍的建築;或者靠Google Map。快到站時,按一下每個座位前的Stop按鈕,司機才會停車。否則就等着坐過站吧。其實,很難想象初來乍到的人,是怎麼適應這種不報站的公交。尤其是冬日的晚上,車窗上全是霧氣,外面一片漆黑,根本不知道車到了何處;從坐上車的那一刻起,我就開始坐立不安,四處張望。乘客與司機似乎都很熟識的樣子。
上車,要是遇到第一天上班的司機,車剛停穩,他便會熱情地跟你打招呼,好像你不上他的車都不好意思;車到站了,要下車,乘客也都熱情地和司機說「謝謝」,好像是自家人開的公交車,順路帶你一般。我當然也就入鄉隨俗,跟司機裝「熟」。也許是因為牛津是小鎮的原因,公交車又是雙層,因此,上車從來都是不緊不慢,永遠不用擔心坐不到座位。司機和乘客都是出了奇的「慢性子」。司機會等你慢慢的掏出零錢,算好賬,買好票,坐在位子上穩當了以後才出發;乘客呢,自然也是永不催促,大家排隊上車。
英國是出了名的紳士國度。大家在超市排個隊結個賬,上個公交車,買個票都要謙讓半天,這讓初來的我真的有些無所適從。記得一次在超市的自助結賬機前排隊。看到前面兩位男士,拎着籃子,伸着手,不停地互相說:「After you!(您先請!)」 來來回回說了三四個回合,才最終達成一致。在我的印象里,這是戲劇或者電影裡才有的誇張細節吧。
這裡我學到的第一個地道的詞就是「Cheers」,是因為坐公交的緣故才習得的。 下車的時候,乘客總是和司機熟絡地打招呼,說聲「Cheers」;若是心情好,在互相舉一個大拇指。這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乾杯」的意思,而是口語化的「謝謝」。來到這裡你才知道,學了七八年的書本英語,托福雅思考高分,專八四六級通通過關,也保證你在這邊聽不懂英語,理論與實際差的太多。

在這裡很難遇到純正的BBC英語;即便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也有各中各樣的口音。甚至不同的階級,不同的職業都有各自的詞彙與口音。在我看來,英音的語調確實挺誇張的,好像每個人都在演舞台劇。而之前在中學裡普及的單詞升降調兩種讀法,似乎沒有一種會被當地人採納。
雅思口語7分,寫作8分,讓我之前一直有些「狂妄」,自認為英語說得不錯,聽力8.5的我交流應該沒問題。沒想到,在這裡我依然很多情況聽不懂,不會說,說了別人也聽不懂。大部分中國人似乎並不注意英語單詞的重讀位置和一些音的發音長短。但這直接導致Native根本不理解你的意思。
記得一次我去超市買拖鞋,一個簡單的單詞Slippers, 因為i的音拖得有點長,導致重複了好幾遍,他們才連蒙帶猜弄清楚我的含義。再如,一次上公交買票,因為說City Center的時候,把er這個音說的卷卷的,說了三遍司機都不明白,最後終於把舌頭捋直說話!!!遇到印度或者中東朋友聊天,那就是考驗你聽力的時候到了。去超市買東西,也要詞典不離手;讓人啼笑皆非的是,有時候好不容易查到的單詞,去問超市的工作人員,人家卻根本不明白這個單詞,那種挫敗感讓我覺得荒廢了青春時光。
語言是文化的媒介;語言的學習也是文化的學習。如果to learn a language for language sake(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那這挫敗感在你真正來到英語國家後就會接踵而至。譬如,我第一次進這裡的餐館點餐,我就在瞎矇。一些高檔的飯店,菜單全是拉丁語或者完全不懂得語言書寫的;即便最簡單的牛排這類的詞,也故作高大上的用一些看不懂的單詞,導致我直接就是憑我的第六感點餐。想到我的鄰居Jane,一次和我說,哪天讓我跟他們一起去附近一家中國餐廳吃飯,讓我幫他們點餐。因為他們即便看了英文菜單,也搞不懂點的是什麼。聽了她的故事,心裡似乎有點小平衡了,哈哈。
還有一點讓初來的我感到詫異的是,牛津這裡到處都是墓地。大部分是很古老的墓地。在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方,就是一片墓地,周圍長着各種雜草,旁邊還有三兩個木質的椅子,供人休息娛樂。在很多古老的學院裡,也有各種墓地,無人看管。坐在墓地旁啃着三明治,看周圍的車水馬龍。這在我來之前是怎麼都想象不到的。說好的Rest in Peace 呢。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各類歷史上名人的墓地也被你踩在腳下。遺憾的是,據說牛頓(Isaac Newton)的老師巴羅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我並未找到。也許是當時的我跟着人流,有些浮躁。下次定再去,找到這個我研究了兩三個學期的學者。

關於這裡的人,我覺得至少我住的這個小的社區里,大家都很有Community Sense。女王的生日,整個街道會組織一個Party。前一個月,就會挨家挨戶發傳單,讓有時間的人為Party出謀劃策。每次走在回家的路上,也是心情最愉悅的時刻。遛狗的老爺爺老奶奶,會給你投一個微笑,雖然你們互不相識;在打理自家花園的房主們,看到你會開心的跟你打招呼。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但和陌生人說話真的這麼危險麼?你會抱怨世態炎涼,人心冷漠。其實,也許是你緊閉了自己的心門,才阻擋了善良的陽光。在這裡,我看到的是人與人的信任與坦誠。
到了競選Summertown社區管理員的時候,兩個政治派別的人又會各種往你家塞傳單;每個派別都會詳細列出自己的計劃,譬如:增加免費自行車,擴建自行車道;廢除社區的兒童樂園等等。還會列出各種理由,讓你投票。似乎每一個住在這個社區的人都很關心自己的小區建設。也是在這裡,我第一次感覺到,好像我真的住在一個與我息息相關的社區里。
我這個馬大哈,在英國已經丟了不下三四次的東西了,手機,筆記本,錢包。只是,每次都有人幫我保管好,交給管理人員。好幾次,把手提電腦放在自助付款機前,忘記拿走。過了三四個小時去,被工作人員好好的保管着。還有一次去Brighton的海邊Casino玩推幣機。由於太興奮,把某個人的錢包就落在遊戲機旁。過了好幾十分鐘才發現,錢包不見了。人多嘈雜的Casino, 錢包落下,怎麼還能找到。可是,工作人員居然好好保存着,裡面的現金也一點沒少;據說是一個顧客撿到以後就交給他們了!我想這種事,也只有在牛津,Brighton這種小鎮會發生吧。不過我會保證以後一定好好照看自己的財物!
最後的最後,讓我感觸特別深的是,這裡的書店特別多,閱讀的人也很多。我曾經膚淺地抱怨在這裡買不到合身的衣服,吃不到國內好吃的菜餚,開這麼多書店幹嘛。國內,實體書店少之又少;好不容易有幾家,也很多是專門賣教材輔導書。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國內外的教育體制的差異。很多家長在高考考完以後,都會對孩子說,你可以放鬆了,容許你兩個月不用看書!
更是有很多報道說高三學生壓力太大,狂撕書本。這不正是是對知識狹隘的理解,對知識的不尊重麼?學習的數理化語數外知識難道就是為了考試?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很多高分考生,進了大學以後過度放縱的報道屢見不鮮。
學習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更是一種良好習慣的培養。雖然你會說西方的孩子學習的知識太淺顯,課業壓力小。但我覺得這裡更多的是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冬日的雨天,小學的孩子們在大雨里堅持踢完一場球賽,堅持完成棒球訓練,是常見的事,這種教育更能告訴孩子們什麼是堅持。在你面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有幾個會了解自己的長處呢?有幾個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呢?包括本科畢業,很多人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怎樣的生活。知乎上關於出國轉專業問的最多的,無疑是,什麼專業好就業?可是所謂的熱門專業就好就業麼?沒有投入精力,一樣達不到所謂的理想生活。也許太急功近利,太以目的為導向,卻讓我們迷失自己,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找到自己。
文/Mengge Chen 來源/行走英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