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逛Liberty百貨,憶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

逛Liberty百貨,憶維多利亞時代的輝煌

 

Liberty 百貨是一家位於倫敦西區著名商業街——攝政街(Regent Street)的百貨商店。1875年,創始人Arthur Lasenby Liberty靠着向岳父借的2000英鎊創建了自己的生意。依靠經營飾品、布料還有來自遠東地區的藝術品,一開業便大受歡迎,Arthur 不僅18個月就還清了借款,而且還擴張了店面。

Liberty利伯蒂百貨

1885年,Liberty已經以其富有特色的家居飾品聞名,也被稱為「東方百貨」,是倫敦時尚地標之一。特別是自家紡織品(Liberty Fabrics)被廣泛用於服裝和家飾,成為那些欣賞「異國情調」,擁有「古典浪漫主義」情懷顧客的最愛,成功地與當時的巴黎時尚相對抗。

建築的象徵意義一般是宗教性或是政治性的。前者比如寺廟、大教堂;後者比如凱旋門、國會大廈……(基本上就是容易被恐怖分子盯上),當然,很多歐洲大城市還有更原始的「生殖崇拜」,比如巴塞羅那聖家堂遙遙相對的自來水公司(捂臉)。

如果一座建築能在日常中變成一種象徵,除了功能性以外,必定是有一種特定的「品格」,或者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Liberty談不上政治意義,作為一間被諸多名流大腕追捧的商場,Liberty的意義絕對不僅僅限於「高端」和「奢侈」。它享有盛名主要因其對英國藝術運動的推動。

19世紀7、80年代,正是英國維多利亞統治時期工業化發展迅速、經濟繁榮、實現全球殖民擴張的時期。1848年,在英國興起美術改革運動,弘揚古典主義,模仿中世紀藝術;同時受浪漫主義影響,追求心靈自由、精神解放和創造性。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Liberty有以下明顯特點:

1. 都鐸式復古建築外觀

都鐸王朝是英國君主專制發展的黃金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極大發展。都鐸式建築本身可以看做一種哥特式建築理念的復興,Liberty選擇這種風格,也許是有意強調一種偉大文化的輝煌再現。

外觀立面的深色木條在淺色牆體上構成的垂直線果斷、堅定、有力,充滿了力量和無限的激情;內部的螺旋樓梯象徵着升騰和超然,樓層扶欄的水平線帶來了理性、均衡和秩序感。站在內庭仰望,視線可以直達通透的尖頂、從天花板引進的光線帶來一種信仰的力量環繞三個天井的部分不採用大開間,而被分割成很多小間,很多房間在最初還設計有壁爐,營造一種有別於其他商業環境的家庭感。

另外,Liberty的外立面和德國傳統的木桁架建築外觀相似,這種建築特色一般多見於民居,明顯區別與傳統的磚石宮殿,顯得更加質樸。Liberty採用這種結構也體現出一種非皇權、非政治、非宗教的特立獨行藝術形象。

2. 東方情調的主題營造

Liberty利伯蒂百貨

Liberty是做家居飾品、布料和遠東地區藝術品起家的。在維多利亞時期,隨着英國的殖民地擴大到印度及阿拉伯地區,英國人對浪漫主義和東方情調的嚮往也融入日常生活。比如當時Liberty Fabrics的精美花紋得到很多拉斐爾前派(Pre-Raphaelite)藝術家讚賞;來自遠東地區的絲綢製品也廣受歡迎。

對照藝術史來看,在古典主義之後產生的浪漫主義的主旨正是追求掙脫理性束縛,想象力擴張,尋求精神自由。西方人認為,東方的某種哲學和神秘主義更加接近精神和情感訴求,不受理性束縛,因而更具有浪漫色彩。異國情調滿足了浪漫主義的這種訴求,因而被認為是更具有藝術氣息和個性解放魅力的。在拜倫的詩歌等英國浪漫主義文學作品中,都能看到作家塑造和想象的一種「東方風格」——華麗的詞彙、想象力豐富的比喻、生動熱烈的情緒、沉溺於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

19世紀90年代,在Arthur先生的支持下,Liberty特別注重與藝術家的合作,隨着其商業影響力的不斷擴張,客觀上也推動了英國的工藝美術(Arts and Crafts)和新藝術(Art Nouveau)運動。

綜上,19世紀,歐洲的浪漫主義主題一個是哥特復興,一個是東方復興,也許並非有意為之,但liberty London確實成了一個在象徵意義上完美詮釋兩者的範例。經過歷史的沉澱,向走在倫敦繁華商業區的人們展示着當時英國的時代精神和藝術思潮。

除了真理,象徵也是時間的女兒。

Liberty London官網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