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伦敦出游:感受大不列颠帝国的辉煌(2)

伦敦出游:感受大不列颠帝国的辉煌(2)

接着昨天的《伦敦出游:感受大不列颠帝国的辉煌(1)》来继续游伦敦。旅行第二天,伦敦一早就下起了雨,昨天暴走受累的身体一直在抗议,舒服的天气也让人实在很难离开舒服的床,于是一早起来暴走四到五个景点的计划泡汤,赖床就赖到了9点,差不多10点才到Paddington火车站,开始温莎城堡之旅。

赖床晚起的好处就是精神不错,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也没觉得累,一下火车就兴致盎然,两步并一步地往城堡方向奔去。温莎城堡坐落在伦敦西部的Windsor小镇上,是英国王室的家族城堡,也是英国君主开展外交活动、私人娱乐活动的主要场所。据导游的介绍,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在这里度过。今天刚好是周末,于是站在城堡外的我,心理默默许下一个小心愿,希望可以有一丢小幸运看看女王的背影。

温莎城堡

拿着London Pass,过了安检换了票,方能走入城堡游览,进门后的很大一段路都只能看到城堡的外观,鲜有可以游览的景点。城堡里宽敞明亮,几乎没有景点指示牌,也没看见工作人员指挥秩序,只能靠导览器指导游览行程,确实有点“这是女王住所而不是纯粹景点”的意思了。

虽是周末,但是游客却不是很多。靠着导览器和直觉,走了很久也没看见什么可以游览的地方,只有独特的建筑和稀稀拉拉的游客。走了十几分钟,才看到前面有人排队,隐约看到“玩偶屋”的字样,本来以为是个小朋友游览的地方,进去后才发现原来是玛丽王后的生日礼物——一座迷你的温莎城堡。

里面的陈设、装饰和她那个时代的几乎一模一样,透过这迷你、精致的模型,令人不难想象当时温莎城堡的金碧辉煌和王室地位的无比尊贵,而做工如此之精细想必也是只有这皇室才能打造出来的。这小小的玩偶屋是伊丽莎白一世的孙女送给玛丽王后的生日礼物,同时也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时代缩影。

玩偶屋

沿着玛丽王后的纸牌屋继续往前走,便来到了整个温莎城堡最值得参观的地方——英国国家外交大厅,包括国会大厅、国王、女王寝室、女王交谊厅等,是了解英国外交活动和皇室生活的一个重要窗口。大厅的装潢设计多以皇室人物为中心,大厅有多幅伊丽莎白二世的肖像,也有很多历届君主的肖像。天花板的油画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有几幅都是以一位女王为中心(忘记了是谁),结合中世纪油画的风格,宗教色彩浓厚,艺术表现力极强,令人不由自主地歪着脖子往上看。

英国国家外交大厅

此外,女王交谊厅、国会大厅等都陈设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艺术画作,一方面对外体现了英国历届君主的审美体系,另一方面想必也是为了给宾客增加消遣的活动,使他们在等待女王时不至于太无聊的缘故吧(我猜的)。

在期间的游览中,伊丽莎白二世90周岁诞辰特别纪念活动——女王的服饰时尚展令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该展展示了伊丽莎白二世从小女孩时期到现在的穿衣时尚,体现女王的审美变化和几十年来引领英国的时尚元素,尤其是女王参加外交活动时的服装颇有讲究,一般都要提前1-2个月由女王的私人设计师亲自设计、完成,会根据出访国、会晤国的国家代表颜色、参与会晤的事件等等搭配颜色,体现女王对此的重视和英国的外交风采。衣服种类之多,搭配之精,意韵之美令人回味无穷,赶脚我们彭麻麻以后也可以办这样一个展。

从国会大厅走出来,上了几节阶梯便看到一排气派不凡的建筑和一道和白金汉宫一样的围栏,一群游客在围栏前踮脚张望,驻足拍照,灿烂的阳光挂在北纬50度的天空上,此刻也挂在了他们的脸上。走前一看,原来是皇室私人住所,游客止步,可难以停下的是游客对皇室生活的无限遐想,光是这恢弘的外貌,就很难不激起大家的万般想象。

从皇室住所走出,便是出口的方向了。途中有一座著名的圣乔治教堂,但今天是周末,无缘一见。只好在门前游客较少的地方拍了几张照便坐火车回去了。

圣乔治教堂

离开温莎城堡,想去看London Motor Museum,不仅是因为它是London Pass里最贵的一个项目,也是因为对英国的车喜欢的不行,想去一探究竟。由于这趟火车不中途下车,要坐回终点之后重新坐火车到看展的地方。几经折腾才到博物馆,尽情拍完照片就回去了。

离开博物馆,坐着火车回到市中心已经是下午4点多了,本来想去看一个城堡,可是上错地铁,竟然又坐到了Baker Street,所以就想干脆去福尔摩斯博物馆旁边的书店买本书回去看好了,昨天路过那里却没有进去,于是去买了一本《Pride and Prejudice》,买了点外卖寿司,就回青旅看书去了。

福尔摩斯博物馆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去办签证,走错地方,还被使馆人员坑了一把,8点45的预约,11点才开始办签证。中途又是一串糟心事,还好最后还是补了材料办好了,虽然只有短暂的十二天,我已经很满意了(傅园慧脸)。

办完签证已经1点多,在地铁旁的快餐店粗粗吃过午饭,便赶去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观,弥补前天没有看到的遗憾。又是一个极美的教堂建筑,里面躺着好多英国君主,如此庄严、严肃的气氛,心里也不敢吵着感叹它的美,看了看坟墓上的介绍,在大厅凳子上坐了一会,粗粗感受教堂文化后便静静地离开了。

西敏寺

离开大教堂后,又到泰晤士河边走了一圈,顺便去看了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但有点失望,本来以为会有很多莎士比亚的作品展,但是其实主要是介绍这个剧场的由来,无聊至极,我听到一半就到火车站旁边看电影去了。有了London Pass,部分电影票也是免费的。

根据火车的时间,看了一个法国电影《Things to Come》,不温不火,将一个哲学女教授的故事娓娓道来,主题大概是:中年危机,老公出轨,母亲离世,孩子长大后有自己的世界,独来独往的她唯一可以依靠的是偶尔几次与她最器重的学生在山上居所的学术兼自然生活,舒服的法语腔调、哲学气息,看下来还是很轻松,很满意。以此结束三天之旅是我没想过的结尾,《Things to Come》总是这么地突然和惊喜,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不妨过过随性、随心的生活,这便是我旅行的意义。

文/核桃姑娘 来源/CrysDaily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