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ford】莎士比亚故居斯特拉福德小镇游记
斯特拉福德(Stratford)位于伦敦北方五十多公里处英格兰沃里克郡,一八五三年设村,一八五八年设镇,一八八五年设市,现在有两万九千名人口,多说英语。附近一带以乳牛饲养闻名,出产乳制品。工业以铁路修造厂和机械为主,也有与艺术和旅游业有关的产业。1564年4月23,英国的文学巨匠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此。
过去的斯特拉福德可能是一派田园风光,也有可能是一个人口不及一千的小镇。根据资料显示,斯特拉福德在1858年正式设镇,而在16世纪莎士比亚的父亲还曾当过三年的镇长,所以我猜原先斯特拉福德的面积可能极小。但就是在这个极小的小镇,却孕育出了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作家。

曾经想象的莎士比亚故居应该是类似于我们的鲁迅故居、茅盾故居等在国内见过的常规的文人故居,有专门一块地皮作为保护,老房子保留古旧的原貌,然后整个斯特拉福德镇受到重点保护,打造出一个莎士比亚的主题镇。其实到了才发现,现在的斯特拉福德已经发展成了非常现代化的小镇。

斯特拉福德镇的确不大,紧邻埃文河畔,街口处立了一个小丑的青铜雕塑,小丑带着滑稽的帽子,右脚翘起,左手托着一个可爱的小丑人道具,这个小丑代表着莎翁四大喜剧之一的《皆大欢喜》。小镇有非常宽大的马路,马路上的车流也不少,有非常多的商店、超市、邮局、服装店,甚至还有卖电子设备的,总之非常便利。人们也都开车出行,上班族上班,健身族健身,一切和我来之前幻想可能会见到的“古镇”完全不一样。一条显眼的横幅写着“Shakespeare’s Family Homes”,告诉人们这里曾是莎翁的故乡。
莎翁的祖居是一栋黑色与浅棕色相间的二层小楼,现在这里已经成了博物馆,里面生动地模拟了莎翁生前家里的场景。可惜当时没有进去。在“The Shakespeare Centre”可以买票,买到的票可以参观莎翁妻子安妮·海瑟薇的小屋、他们女儿和女婿的小屋(不过有点远哦),只是听说此票价不便宜。

莎翁的后院,与祖居连在一起,据说从祖居后门出来才能踏进后院。和美国中央公园的莎士比亚花园一样,莎翁后院里种了莎翁作品里的所有的花草。想到这里我不禁好奇,到底是在此之前英国的生物学研究就如此发达,已经鉴别出如此多的花草,还是有很多是莎翁赋予它们名字的呢?
埃文河畔有一小块莎士比亚的纪念场地——班克罗夫特花园(Bancroft Garden)。其实这算不上一个花园,只是在河边有一块空地,立了五个雕塑,四周鲜花盛开。这五个雕塑,代表着莎士比亚和他的戏剧。莎士比亚本人安然端坐在正中间,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嘴角一抹微笑,仿佛有了灵感。

四周环绕着四个青铜雕塑,分别是莎翁著名的四部代表作的主角——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和《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哈姆雷特手持约里克的骷髅沉思,表情凝重,代表哲学剧;李尔王高举王冠,代表历史剧;麦克白夫人身披斗篷,交叉的双臂扭曲着,眉头紧锁,代表悲剧;福斯塔夫双腿叉开歪歪地坐着,一手拿着一个空碗,一手轻快地在酒窝处一点,滑稽地一笑,代表喜剧。这些青铜雕塑是英国贵族Ronald Gower勋爵于1888年建造。在莎翁的雕像下刻着一句话“Consideration like an angel came, and whipt the offending Adam out of him”。

镇上还有座挂着美国国旗的房子,是哈佛大学创始人约翰·哈佛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约翰·哈佛于1607年生于英国伦敦,1637年移民美国,1638年去世前将大量的遗产捐给了他所居住的查理斯镇镇上的学院,从此学院改名哈佛学院。关于约翰·哈佛在斯特拉福德生活的经历我并没有找到很多资料,查到的资料更是显示这属于哈佛家族的房产,但至于哈佛本人是否在这里居住过还有待考证。

基础英语课上老师曾经讲过,莎翁的十四行诗的前126首,是献给一位貌比潘安的年轻贵族的,诗中精致的语言把这位贵族形容得好似集合了女子所有浪漫美好的形象。莎翁和年轻贵族那比基情还热烈的友情也给予了人们对莎翁更多的浪漫幻想。在莎翁后院的园子门口发呆的时候想到了这些,不知道为什么有点可惜的感觉,可能小镇的变化速度太快,已经成了非常现代的小镇,颠覆了我之前对古镇的想象。
马路上飞驰过去的机车,杂货店里的黑Boy在放摇滚,一群群游客涌到莎翁祖居前等待参观。雨停了太阳出来之后,街上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于是我钻到一个老奶奶的店,用身上最后几个硬币买了明信片。这里宽敞的道路、整齐的房屋和干净清澈的埃文河还是很治愈我的,十四行诗的浪漫也永远会飘荡在静静的埃文河上。
原文来自:青姐在咆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