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tford】莎士比亞故居斯特拉福德小鎮遊記
斯特拉福德(Stratford)位於倫敦北方五十多公里處英格蘭沃里克郡,一八五三年設村,一八五八年設鎮,一八八五年設市,現在有兩萬九千名人口,多說英語。附近一帶以乳牛飼養聞名,出產乳製品。工業以鐵路修造廠和機械為主,也有與藝術和旅遊業有關的產業。1564年4月23,英國的文學巨匠威廉·莎士比亞出生於此。
過去的斯特拉福德可能是一派田園風光,也有可能是一個人口不及一千的小鎮。根據資料顯示,斯特拉福德在1858年正式設鎮,而在16世紀莎士比亞的父親還曾當過三年的鎮長,所以我猜原先斯特拉福德的面積可能極小。但就是在這個極小的小鎮,卻孕育出了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作家。

曾經想象的莎士比亞故居應該是類似於我們的魯迅故居、茅盾故居等在國內見過的常規的文人故居,有專門一塊地皮作為保護,老房子保留古舊的原貌,然後整個斯特拉福德鎮受到重點保護,打造出一個莎士比亞的主題鎮。其實到了才發現,現在的斯特拉福德已經發展成了非常現代化的小鎮。

斯特拉福德鎮的確不大,緊鄰埃文河畔,街口處立了一個小丑的青銅雕塑,小丑帶着滑稽的帽子,右腳翹起,左手托着一個可愛的小丑人道具,這個小丑代表着莎翁四大喜劇之一的《皆大歡喜》。小鎮有非常寬大的馬路,馬路上的車流也不少,有非常多的商店、超市、郵局、服裝店,甚至還有賣電子設備的,總之非常便利。人們也都開車出行,上班族上班,健身族健身,一切和我來之前幻想可能會見到的「古鎮」完全不一樣。一條顯眼的橫幅寫着「Shakespeare’s Family Homes」,告訴人們這裡曾是莎翁的故鄉。
莎翁的祖居是一棟黑色與淺棕色相間的二層小樓,現在這裡已經成了博物館,裡面生動地模擬了莎翁生前家裡的場景。可惜當時沒有進去。在「The Shakespeare Centre」可以買票,買到的票可以參觀莎翁妻子安妮·海瑟薇的小屋、他們女兒和女婿的小屋(不過有點遠哦),只是聽說此票價不便宜。

莎翁的後院,與祖居連在一起,據說從祖居後門出來才能踏進後院。和美國中央公園的莎士比亞花園一樣,莎翁後院裡種了莎翁作品裡的所有的花草。想到這裡我不禁好奇,到底是在此之前英國的生物學研究就如此發達,已經鑑別出如此多的花草,還是有很多是莎翁賦予它們名字的呢?
埃文河畔有一小塊莎士比亞的紀念場地——班克羅夫特花園(Bancroft Garden)。其實這算不上一個花園,只是在河邊有一塊空地,立了五個雕塑,四周鮮花盛開。這五個雕塑,代表着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莎士比亞本人安然端坐在正中間,若有所思地望着遠方,嘴角一抹微笑,仿佛有了靈感。

四周環繞着四個青銅雕塑,分別是莎翁著名的四部代表作的主角——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中的麥克白夫人和《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哈姆雷特手持約里克的骷髏沉思,表情凝重,代表哲學劇;李爾王高舉王冠,代表歷史劇;麥克白夫人身披斗篷,交叉的雙臂扭曲着,眉頭緊鎖,代表悲劇;福斯塔夫雙腿叉開歪歪地坐着,一手拿着一個空碗,一手輕快地在酒窩處一點,滑稽地一笑,代表喜劇。這些青銅雕塑是英國貴族Ronald Gower勳爵於1888年建造。在莎翁的雕像下刻着一句話「Consideration like an angel came, and whipt the offending Adam out of him」。

鎮上還有座掛着美國國旗的房子,是哈佛大學創始人約翰·哈佛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約翰·哈佛於1607年生於英國倫敦,1637年移民美國,1638年去世前將大量的遺產捐給了他所居住的查理斯鎮鎮上的學院,從此學院改名哈佛學院。關於約翰·哈佛在斯特拉福德生活的經歷我並沒有找到很多資料,查到的資料更是顯示這屬於哈佛家族的房產,但至於哈佛本人是否在這裡居住過還有待考證。

基礎英語課上老師曾經講過,莎翁的十四行詩的前126首,是獻給一位貌比潘安的年輕貴族的,詩中精緻的語言把這位貴族形容得好似集合了女子所有浪漫美好的形象。莎翁和年輕貴族那比基情還熱烈的友情也給予了人們對莎翁更多的浪漫幻想。在莎翁後院的園子門口發呆的時候想到了這些,不知道為什麼有點可惜的感覺,可能小鎮的變化速度太快,已經成了非常現代的小鎮,顛覆了我之前對古鎮的想象。
馬路上飛馳過去的機車,雜貨店裡的黑Boy在放搖滾,一群群遊客涌到莎翁祖居前等待參觀。雨停了太陽出來之後,街上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於是我鑽到一個老奶奶的店,用身上最後幾個硬幣買了明信片。這裡寬敞的道路、整齊的房屋和乾淨清澈的埃文河還是很治癒我的,十四行詩的浪漫也永遠會飄蕩在靜靜的埃文河上。
原文來自:青姐在咆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