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精致的史书
BBC纪录片《如何读懂教堂》里说:“教堂就是人类尽力在人间为自己打造的一个天堂”。人们在信仰中出生,在信仰中沐浴,又在信仰中消亡。
每一个教堂都是宗教、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同时每个教堂都有不同的故事,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历史。他们既是史实的载体,又是精神的载体。在欧洲随处可见不同规模、风格各异的教堂。不管是乡村田园中朴实无华的小礼拜堂,还是古城里雕梁画柱精致奢华的历史遗产,每一间教堂都折射出千百年信徒们的精神光辉,在悠缓的唱诗声中继续延续。

有幸游览了英国十大教堂中的七个:威斯敏斯特教堂、圣保罗大教堂、贝尔法斯特教堂、约克大教堂、圣乔治教堂、圣玛丽教堂和巴斯教堂。英国教堂的密集程度令人惊叹,同时教堂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也令人敬佩。带回来一幅幅教堂的照片给家里老人看,爷爷感叹,人家就是懂得保护传统,要是放到中国早就给“旧房改造”了!
去的第一座教堂是英国最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叫做西敏寺),对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第一印象就是王室专属教堂,要不是后来查了资料都不知道它已经见证了英国近一千年的风雨。威斯敏斯特教堂始建于公元960年,1065年建成(英国教堂的特点就是建设时间极长)。诺曼王朝的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诺曼底人在此放火杀人,克伦威尔的头颅在此悬挂61年,历代君王和牛顿、达尔文等在此安眠……

威斯敏斯特本身就是一部最全的英国史书。仔细观察它的外观,就会发现它并不是纯粹的哥特式建筑,诺曼式、巴洛克、早期文艺复兴……据说每个君王都想让威斯敏斯特有自己统治下的特色,搞来搞去什么风格都有了。不过尽管如此它还是保留了哥特式的基本面貌。所以说,威斯敏斯特教堂折射出的是每一段纠结的历史和每一个思想的精华,在这里见证了英国曾经的兴衰更替,记录了英国的血泪荣辱,埋葬了英国的沉沦辉煌。

而圣保罗大教堂作为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给人更多的是细腻、柔和、华丽的感觉。1981年戴安娜王妃和查尔斯王子的世纪婚礼在这里举行,更在英国人心中留下了浪漫的印象。前往圣保罗教堂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多,对于英国夏天晚上十点才落日的英国,人们还在落日的余晖中散步。圣保罗大教堂绿树成荫,草坪上躺着下班休息的人。转到教堂正面,正好八点半的钟声敲响,仿佛听到了几个世纪的回声。圣保罗教堂没有西敏寺一样腥风血雨的历史,就让它一直这么柔和下去吧。
在约克,我穿过肉铺街准备去约克大教堂。一路上有一种“咚咚咚”很空灵的声音一直沿着小街飘荡。走到路的尽头,看到一个文艺的街头艺人在敲HANG手碟,空灵的声音就是从这里飘来的。然后抬头一看——天哪,约克教堂比圣保罗还大。

约克大教堂是英国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无数的尖顶就是典型的哥特式代表。约克是英国的历史古城,也是英国的鬼城,约克教堂就是中世纪黑暗诡异氛围下的代表产物。哥特式建筑本身的那种宗教神秘感,石头做的高高的尖顶,仿佛给人无法抗拒的压迫力和刺痛感,恢弘又肃穆的气氛萦绕四周。关于约克教堂大事件,我并没有查到很多资料,只知道在1984年的约克教堂大火中,许多建筑被摧毁,现在已经修复。但无论如何,礼拜每周都在进行,唱诗班的歌声仍然持续了几百年。
还有很多教堂,有名的,无名的……伦敦,温莎城堡内,有圣乔治教堂。牛津大学,有圣玛丽教堂。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外面的马路上,也有很多教堂。圣安德鲁斯,小镇上也有许多来不及知道名字的教堂。

宗教统治了欧洲社会十多个世纪。从四世纪基督教教会逐渐腐化,到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宗教作为思想的一种载体,而建筑作为思想的某种具体物化,在基督教盛行的时代下势必会留下宗教的痕迹。大大小小的教堂是宗教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最能反映宗教变迁的史书。诺曼式的半圆拱、哥特式的尖顶、巴洛克的大柱子,甚至是教堂内部每一面彩色玻璃画的内容,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品读。很庆幸这些美丽的历史能够保留下来,它们不仅起到传承信仰、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而且教给了人们许多历史财富。
英国是宗教底蕴深厚的国家,在英国,古老和信仰的力量随处可见,大教堂记录着国家的兴衰、宗教的变革,小教堂见证着生命的诞生、海誓山盟的结合和生命的逝去。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精致的史书,很佩服一个教堂能成为一段历史的缩影,更佩服一个国家能够将信仰的力量传承千年。希望这样精致的史书一直辅助信仰的传承,成为人类永远的宝藏。
原文来自:青姐在咆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