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精緻的史書
BBC紀錄片《如何讀懂教堂》里說:「教堂就是人類盡力在人間為自己打造的一個天堂」。人們在信仰中出生,在信仰中沐浴,又在信仰中消亡。
每一個教堂都是宗教、文化和藝術的瑰寶,同時每個教堂都有不同的故事,承載着不同時代的歷史。他們既是史實的載體,又是精神的載體。在歐洲隨處可見不同規模、風格各異的教堂。不管是鄉村田園中樸實無華的小禮拜堂,還是古城裡雕梁畫柱精緻奢華的歷史遺產,每一間教堂都折射出千百年信徒們的精神光輝,在悠緩的唱詩聲中繼續延續。

有幸遊覽了英國十大教堂中的七個:威斯敏斯特教堂、聖保羅大教堂、貝爾法斯特教堂、約克大教堂、聖喬治教堂、聖瑪麗教堂和巴斯教堂。英國教堂的密集程度令人驚嘆,同時教堂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也令人敬佩。帶回來一幅幅教堂的照片給家裡老人看,爺爺感嘆,人家就是懂得保護傳統,要是放到中國早就給「舊房改造」了!
去的第一座教堂是英國最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也叫做西敏寺),對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第一印象就是王室專屬教堂,要不是後來查了資料都不知道它已經見證了英國近一千年的風雨。威斯敏斯特教堂始建於公元960年,1065年建成(英國教堂的特點就是建設時間極長)。諾曼王朝的征服者威廉在此加冕,諾曼底人在此放火殺人,克倫威爾的頭顱在此懸掛61年,歷代君王和牛頓、達爾文等在此安眠……

威斯敏斯特本身就是一部最全的英國史書。仔細觀察它的外觀,就會發現它並不是純粹的哥特式建築,諾曼式、巴洛克、早期文藝復興……據說每個君王都想讓威斯敏斯特有自己統治下的特色,搞來搞去什麼風格都有了。不過儘管如此它還是保留了哥特式的基本面貌。所以說,威斯敏斯特教堂折射出的是每一段糾結的歷史和每一個思想的精華,在這裡見證了英國曾經的興衰更替,記錄了英國的血淚榮辱,埋葬了英國的沉淪輝煌。

而聖保羅大教堂作為典型的巴洛克建築風格的代表,給人更多的是細膩、柔和、華麗的感覺。1981年戴安娜王妃和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在這裡舉行,更在英國人心中留下了浪漫的印象。前往聖保羅教堂的時候已經晚上八點多,對於英國夏天晚上十點才落日的英國,人們還在落日的餘暉中散步。聖保羅大教堂綠樹成蔭,草坪上躺着下班休息的人。轉到教堂正面,正好八點半的鐘聲敲響,仿佛聽到了幾個世紀的回聲。聖保羅教堂沒有西敏寺一樣腥風血雨的歷史,就讓它一直這麼柔和下去吧。
在約克,我穿過肉鋪街準備去約克大教堂。一路上有一種「咚咚咚」很空靈的聲音一直沿着小街飄蕩。走到路的盡頭,看到一個文藝的街頭藝人在敲HANG手碟,空靈的聲音就是從這裡飄來的。然後抬頭一看——天哪,約克教堂比聖保羅還大。

約克大教堂是英國最大的哥特式教堂,無數的尖頂就是典型的哥特式代表。約克是英國的歷史古城,也是英國的鬼城,約克教堂就是中世紀黑暗詭異氛圍下的代表產物。哥特式建築本身的那種宗教神秘感,石頭做的高高的尖頂,仿佛給人無法抗拒的壓迫力和刺痛感,恢弘又肅穆的氣氛縈繞四周。關於約克教堂大事件,我並沒有查到很多資料,只知道在1984年的約克教堂大火中,許多建築被摧毀,現在已經修復。但無論如何,禮拜每周都在進行,唱詩班的歌聲仍然持續了幾百年。
還有很多教堂,有名的,無名的……倫敦,溫莎城堡內,有聖喬治教堂。牛津大學,有聖瑪麗教堂。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外面的馬路上,也有很多教堂。聖安德魯斯,小鎮上也有許多來不及知道名字的教堂。

宗教統治了歐洲社會十多個世紀。從四世紀基督教教會逐漸腐化,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宗教作為思想的一種載體,而建築作為思想的某種具體物化,在基督教盛行的時代下勢必會留下宗教的痕跡。大大小小的教堂是宗教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也是最能反映宗教變遷的史書。諾曼式的半圓拱、哥特式的尖頂、巴洛克的大柱子,甚至是教堂內部每一面彩色玻璃畫的內容,每一個細節都值得我們品讀。很慶幸這些美麗的歷史能夠保留下來,它們不僅起到傳承信仰、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而且教給了人們許多歷史財富。
英國是宗教底蘊深厚的國家,在英國,古老和信仰的力量隨處可見,大教堂記錄着國家的興衰、宗教的變革,小教堂見證着生命的誕生、海誓山盟的結合和生命的逝去。每一座教堂都是一部精緻的史書,很佩服一個教堂能成為一段歷史的縮影,更佩服一個國家能夠將信仰的力量傳承千年。希望這樣精緻的史書一直輔助信仰的傳承,成為人類永遠的寶藏。
原文來自:青姐在咆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