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英劇清單:英劇入坑看這些就夠了!
應人之邀寫這個英劇的基本推薦貼,本意是用在論壇的歐美電視版,總結一些熱門經典英劇,給大家找劇看劇提供一些方便。但是後來我發現,這樣的帖子不夾帶私貨似乎是不可能的,於是就變成了光明正大攜帶私貨的英劇推薦。
1. 《神探夏洛克》(Sherlock)
要說《神探夏洛克》是國內最著名的英劇,也許還真不為過,光是其播出期間的舉國轟動,就可見一斑了。一直以來廣為人知的福爾摩斯故事搬到了現代的倫敦,案子有些似曾相識,但在現代的背景下又有了全新煥發的活力,而本尼迪克特的出色演繹,又使有史以來最受歡迎的福爾摩斯形象也在此誕生。
除了其熱門程度導致沒看過可能會受到朋友投來的奇怪目光外,看神夏的理由還有很多。本尼迪克特的顏值和演技都讓神經兮兮的夏洛克成為一個極具魅力的角色,他的無敵嘴炮甚至比天才推理還讓粉絲看得開心,腐國不遺餘力地把夏洛克和華生湊成的國民CP也是讓人喜聞樂見。唯一的問題是,一朝入了神夏坑,有生之年不知道能不能等來後續了……
劇評推薦:《神探夏洛克:倫敦城與超道德(上)》、《神探夏洛克:倫敦城與超道德(下)》
2. 《唐頓莊園》(Downton Abbey)
英國的古裝劇很多,但是再也沒有一步達到《唐頓莊園》的輝煌,上到英國皇室下到中國大媽,唐頓幾乎橫掃世界的所有女性生物。唐頓的故事聚焦於20世紀初唐頓莊園裡里外外的各種故事,從大表哥成為唐頓的繼承人來到這個莊園開始,講述唐頓三位小姐各自的愛情,下層僕人間的改變和戀慕以及許許多多的故事,時光荏苒,不變的,只有唐頓莊園的屹立。
《唐頓莊園》的高明在於,它擁有公認的世界上最好的群戲。各個角色之間無所謂絕對的好壞,只是有血有肉兒格外真實,通過演員的演繹交錯出張力和戲劇矛盾的角力,讓人移不開視線。
而唐頓里上層的主人和下層的傭人都各有各的精彩,彼此獨立又千絲萬縷相連,並結合時代背景向前推進,使得這個很小的故事又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整個時代的厚重。等等你說唐頓狗血?這最少是衣着場景配樂都華麗並配有高顏值演員的高級狗血,我們看不膩!
因為唐頓完結了,我還特意寫了一篇《<唐頓莊園>完結紀念:願你們一切都好》來懷念這部劇,實在是捨不得它完結啊。
劇評推薦:《從唐頓莊園看二十世紀英國女性地位》、《<唐頓莊園>VS<紅樓夢>,中英僕役等級制度大PK》、《盤點唐頓莊園中那些英式貴族禮儀》
3. 《神秘博士》(Doctor Who)
Sheldon每天早上起來必看的劇集,這就足夠成為推薦Doctor Who的理由了。Doctor Who作為英國最長壽的科幻劇,幾乎成為英國文化的一部分,還創下了世界上最長的科幻劇這樣鬼畜的吉尼斯世界紀錄。2005年BBC找來新演員拍攝這一系列的新版,也繼承了前作的成功,在全球範圍內都有大批粉絲。
Doctor Who的故事大概是個用電話亭穿越時空的神秘外星人Doctor Who和他的助手拯救世界的故事(其實我在胡說八道),還有Doctor Who死亡重生的設定,而每一任Doctor Who的外貌性格都略有不同,各具特點。再加上層出不窮頗具特色的穿越劇情和驚險刺激的歷險,不難解釋此劇的火爆。
以上三部就是英劇入坑最最基本須知了,除此之外,當然還有不少其他值得一提的經典之作。
4. 《黑鏡》(Black Mirror)
《黑鏡》基本可以被稱為現象級的作品,在各種意義上都只能被稱為神作,每一集都是獨立劇情,故事主角上到首相下到普通百姓,以極端的黑色幽默討論了科技對人類的影響,構造出一個殘忍而又現實的未來世界。
《黑鏡》所展現出來的想象力幾乎已經突破天際,每個故事都用誇張的表現手法呈現出極深的隱喻,悲觀主義到了毛骨悚然的地步,反而讓粉絲欲罷不能。然後觀影前的友情提示是,口味不是一般的重,不喜勿入敬請繞道。
劇評推薦:《<黑鏡>:一部深度反思現代科技的英劇佳作》、《<黑鏡>影評:來吧,互相傷害呀!》、《<黑鏡>第三季不好看?我表示不服!》
5. 《皇家律師》(Silk)
作為英式律政題材的代表作,Silk整個立在那裡就是個標杆。故事主線圍繞倫敦一家一流的律師事務所Shoe Lane展開,其主力的兩位刑事大律師Martha Costello和Clive Reader為了取得皇家律師的稱號而奮鬥,微妙複雜的辦公室政治糾纏其中,兩位律師之間若即若離的感情也讓人唏噓不已。
和美式律政劇那種打個官司順便幫警方破案的慣性反轉不同,Silk走的是老老實實的司法線,律師就是律師,不干偵探活。在各個案件中Silk很深入地討論了英國司法體制所存在的各種弊端,以及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對真相的追尋等許多法理上的重要問題,所有的細節都是隱喻,共同構成了老牌律政精神的悲歌。對了,這劇的平均顏值真是高得可怕。
劇評推薦:《英劇<皇家律師>:關於司法的思考》
6. 《皮囊》(Skins)
據說Skins是很多人的青春,甚至不少棒子明星都自稱喜歡卡雅·斯考達里奧,簡直讓人浮想聯翩。這部得過的不少大獎的青春劇講的是山那頭海那邊英國青少年的狂歡青春,嗑藥派對濫交無所不為,看似很High,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崩壞迷離。
從Skins里走出了不少影壇的鮮肉明星,比如最近因為Mad Max很火的尼子尼古拉斯·霍爾特,以及近年評價不錯的JackO'Connell和KayaScodelario,可以說是英國的鮮肉試煉場之一。很多角色都顯得真實而出彩,配樂也顯示出英倫青年的獨到品味,刻畫出所謂的殘酷青春,精緻而閃耀。不過後面幾季真是淪為好歌推薦而不能看了。
7. 《極品基老伴》(Vicious)
大腐國當然少不了腐劇,秉承搞基搞到老的信念,極品基老伴則是腐劇中別具一格的經典。聚焦住在英國倫敦考文特花園的一對老同志弗雷迪和斯圖爾特的日常,遛狗讀報看帥哥、床頭吵架床尾和的夕陽生活也是異彩繽紛。
本劇的兩位主演伊恩·麥克萊恩爵士和德里克·雅各比爵士,光是看封號就知道是英國響噹噹的老戲骨,而兩人又都公開出櫃多年,兩人演技的出色及配合的默契都是毋庸置疑的,劇情又是巧妙而有趣,讓人捧腹大笑之餘,也有對腐國同志現象的某些深入思考。
8. 《梅林傳奇》(Merlin)
大範圍內,《梅林傳奇》這劇其實並不火,但是在歐美圈,《梅林傳奇》基本屬於常識地位,所以了解一下無妨。本劇根據英國大名鼎鼎的經亞瑟王與魔法師梅林的故事改編,聽起來很宏大,只是本劇的定位是兒童劇,所以殘忍地傳說經過編劇腦洞,一律變成了無害的小清新……
《梅林傳奇》的形象和劇情都有些僵硬,可以說是,硬傷累累,嘈點遍布,卻愣是讓人罵着追了五年,靠的是亞瑟和梅林這對歐美圈經典程度Top 10的CP相濡以沫賣腐多年,平均顏值過得去,對這些都沒有追求的,基本可以忽略這劇的存在了。
劇評推薦:《<梅林傳奇>,亞瑟王和魔法師梅林的故事》
9. 《是,大臣》/《是,首相》(Yes Minister / Yes, Prime Minister)
80年代的這兩套電視劇,已經經典到了全身鍍金的地步,編劇改編的日記體小說甚至被作為行政學研究領域頗有意義的參考書目被推薦給本科生,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是,大臣》和其續作《是,首相》講述的是英國政客和公務員體系的衝突,新任內閣成員Jim Hacker作為行政事務部(DAA)部長與其部秘書Sir Humphrey Appleby在各方面相互依賴又勾心鬥角,在設計精妙的喜劇劇情和妙語連珠的台詞中,英國政治體制的弊端顯露無疑,讓人啼笑皆非。
英劇以短小精悍著稱,除了各種連載劇,不少一季三四集講一個故事的迷你劇,也獨具魅力。
10.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
提到英國的電視、電影,有個名字一定繞不過:簡·奧斯汀。大概是她的作品輕鬆愉快而又討喜,以《傲慢與偏見》為首,簡·奧斯汀的五本代表作真是每隔幾年就要被英國人翻出來拍個新版,質量參差,但你總會驚喜地發現,某些著名演員不聲不響地就在某一版里演了個角色。
1995年BBC版的《傲慢與偏見》,雖然年代久遠,但因為質量的精良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科林·費斯的達西形象還在讓少女流口水。劇情什麼的估計地球人都有所了解了,就以此版為引,推薦各版簡·奧斯汀,各取所需吧。
劇評推薦:《在查茨沃斯莊園感受《傲慢與偏見》的情感交鋒》、《於<傲慢與偏見>中窺見的愛情婚姻觀》
11. 《 戰前37天》(37 Days)
去年一戰開戰100年紀念,早就玩膩了各種紀錄片的BBC決定來點新花樣,於是就有了這部一戰偽紀錄片《37 Days》(戰前37天)。以英德兩國兩個書記官的角度口述一戰爆發前37天的外交往來,並用演員扮演當時政壇上的關鍵人物將歷史過程演繹出來,重回歷史現場去還原出某些無奈的真相。
這種半紀錄半編劇的形式也許還不夠客觀,但已經可以大致真實地描述出當時兩國政壇的現狀和外交的玩味,歷史變得觸手可及而生動有趣,也只有英國人能夠把課本上那些乾巴巴的往來拍得如此具有戲劇性了,此時再看當年的勾心鬥角,只覺得人類原來可以愚蠢到這個地步。
12. 《司法正義》(Criminal Justice)
在之前說過的《皇家律師》以前,那位對英國司法體系充滿不滿的編劇還寫過另一個經典的司法作品,也就是《司法正義》系列。此劇有兩季,但是第二季無論是水平還是知名度都遠不如第一季,且兩季劇情人物並無絲毫關聯,所以一般來說可以假裝第二季不存在,《司法正義》一季完結。
《司法正義》從司法過程的當事人的角度講述一個案件從立案到最後的過程,從各方面入手極其深刻地吐槽了英國人心中“世界上最好的司法體系”,男主本·衛肖的演技爆表到讓人類顫抖的地步,使得濃濃的無力感和無助感從屏幕中撲面而來,讓人絕望。
13. 《隊列之末》(Parade's End)
BBC和HBO合作的野心之作,主演找來了因為神夏而聲名鵲起的BC,因而順利未播先熱,自帶粉絲。改編自同名小說,講述一戰期間信仰騎士時代的傳統道德的貴族紳士與妻子和情人之間的三角關係,呈現紳士精神的沒落和婚姻對人類的折磨。
因為主演的緣故,看《隊列之末》先看的是臉,之後才是劇情和復古風光。雖然克里斯托弗和喜歡的小姑娘之間的感情長期以來都是純潔到不行的柏拉圖式愛情,但本劇整體的風格卻是寫實而殘酷的,克里斯托弗的迂腐,和妻子之間相互折磨的關係,當時上流社會的虛偽,貴族的沒落,在淡然推進的劇情中,傳遞出某種尖銳的諷刺。
14. 《南方與北方》(North & South)
又是一部英國的歷史劇,在很多英劇迷心中,此劇也是不能錯過的經典之作。關於工業革命歷史大進程下的小人物,大的層面是英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小的層面依舊是先生小姐的愛情,歷史的宏大和個人的微小交織,不經意間帶來磅礴的氣概。
《南方與北方》延續BBC一貫的風格,畫面精緻,英國南北風光在截然不同時又各自美得如詩如畫,幾個主要角色也是各自有迷人魅力,甚至片頭片尾曲都自成經典,每一分鐘,都是享受。
劇評推薦:《<南方與北方>——工業時代的傲慢與偏見》
15. 《故園風雨後》(Brideshead Revisited)
不知道到底是英國人喜歡歷史劇,還是我特別喜歡歷史劇,這個帖子不知不覺就寫成了歷史劇推薦貼……然而《故園風雨後》還是不得不說的一部。當年砸了大錢去拍,場景和服飾都極盡華麗,當年也是頒獎季熱門,風靡一時。
不同於一般歷史劇的結局的自然甜美,《故園風雨後》籠罩着一股濃濃的悲劇氣氛,從見證人和敘述者查爾斯的視角講述了二戰爆發前的英國,倫敦近郊布賴茲赫德莊園的興盛與沉淪,描寫了這個天主教家庭的生活與命運,講述了查爾斯和布賴茲赫德莊園一家兄妹二人糾纏不清的感情。牛津的田園風光和布賴茲赫德莊園美麗如斯,只是風雨過後,一切皆是茫然。
好像該說的都說完了,那麼下面進入私貨時間,純屬個人愛好,惡意安利,就是這麼任性。
16. 《演播時刻》(The Hour)
把《The Hour》放在私貨推薦第一位是完全是個人情結,因為這是個人的英劇乃至英美劇入坑之作,同時又因為劇本都寫好了的第三部被砍兒憤憤不平。立足於冷戰時期,《The Hour》以極佳的復古質感講述了彼時BBC的一檔名為《The Hour》的新聞節目對於新聞事件真相的追索,涉及到當時英國社會的變遷和政治變革。
和同題材的美劇《The Newsroom》對比,可以看見英美兩國新聞業的新聞觀念以及工作方式的截然不同,而《The Hour》更是可貴在其冷戰特殊背景下渾然天成地增加的驚悚元素,使本劇作為新聞記者的職業戲的同時兼具間諜戰的特色,各方面都實屬上流。
17. 《心戰》(The Game)
BBC America用來開拓美國市場的野心之作,算錯了美國人的低品位導致效果不如預期,最近號稱沒錢就把這劇砍了,讓人抱着這麼一季寶貝無比遺憾。故事立足冷戰背景,聚焦克格勃和MI5的間諜戰,同時還原當時英國社會的某些現狀,營造出了濃濃的復古風。
本劇由當過Burberry模特的湯姆·休斯主演,顏值質量上乘。劇情開始會覺得有些晦澀,然而隨着發現和推進,一個驚天陰謀逐漸浮現,讓人大呼過癮。猜測一次次被顛覆,就算被劇透,還是猜不到最後的結局。結局收得恰到好處,塵埃落定的同時又為第二季埋好伏筆,第二季被砍讓伏筆變成意味深長的懸念,其實也不錯。
18. 《印度之夏》(Indian Summers)
隨着唐頓走向尾聲,各種試圖取代唐頓地位的英劇可謂風雲鵲起,BBC顯然把賭注押在了這部《Indian Summers》上,直接不惜血本地預定了幾季的內容。同樣是復古劇,不過背景不在英國本土,而是在大英帝國最負勝名的殖民地之一——印度。1932年,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殖民歲月即將步入尾聲,印度正在為了獨立自由而鬥爭,而另一邊,英國貴族為了維護其在印度的統治而不宜餘力。在那個註定改變的一切夏天,所有人聚集在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城,醞釀着爆發的力量。
對比唐頓,擁有印度獨立運動背景的《Indian Summers》顯然有着更深厚宏大的背景和意義,它試圖通過小人物的命運,去折射整個國家巨大的變革——大英帝國的衰落和印度的崛起。幾位主角的性格複雜而生動,人物的關係和命運也交錯迷離,在印度舉目望去的青翠夏色與繽紛的紗麗中,一切即將改變。
最新评论
第四個圖配錯了 圖是 黑色孤兒 講的是克隆人的故事
已經更正,謝謝親愛的給我們指出。
唉,不知道哪裡下載有什麼用..............
多瑙影院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