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Peter Rabbit】读波特小姐和她的彼得兔:无...

【Peter Rabbit】读波特小姐和她的彼得兔:无力和恐惧

也许“波特小姐和她的世界”并非人人都熟悉,可彼得兔一定无人不知。彼得和他的堂兄本杰明这一对顽童般的名副其实的“小兔崽子”,都是波特童话世界中的一员。

那是一个设定在山雨涳濛里的世界,英国湖区丘顶花园是彼得兔和波特小姐的家,时间静止,岁月永恒。但,绝不静好。在那23本小方块形状的故事书里,从来没有迪斯尼世界里的“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圆满结局。

波特小姐写作的年代,是不列颠这架帝国机器隐伏的各种资本主义危机开始显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的基本法则:吃或被吃,通通被写进这优美的童书里,满篇都是。从翻开第一本第一页开始,彼得去找堂兄玩,出门前来自母亲的淳淳教诲,不是中国式的“别弄脏衣服”或“早点儿回来写作业”,也不是美国式的“玩得高兴,妈的蜜糖”。而是,“不要去麦葛瑞格的菜园子厮混,你爹就是在那出的事,被麦太太做成了肉派的馅儿。”

Peter Rabbit

我心里一咯噔,孩子们却并不以为意。他们感兴趣的是彼得和本杰明的淘气,麦葛瑞格夫妇被戏弄所带来的种种戏剧,甚至麦太太“出门时戴着她最好的那一顶软帽”这种细节。

汤姆小猫,被一对大老鼠夫妇,塞缪尔大胡子和安娜玛丽亚捉住,已经被擀进了一个圆面卷,Roly Poly Pudding,若大人迟来一步他就已经被送进烤箱,而成为老鼠夫妻当天的晚餐。

孩子们依然没有同情和焦虑,他们也只是小动物,本能地信奉达尔文。

只是我每天做饭时,他们会在一旁添油加醋地想象,妈妈你今天做的是Roly Poly Pudding吗?于是学着塞缪尔大胡子给他媳妇说菜谱的口气,在一旁指导我,少许黄油,少许盐......擀,擀,擀。甚至擀面杖也因此被赋予戏剧性,一次坐在推车里跟我逛厨具店的女儿,忽然两眼放光,大喊:“妈妈,擀面杖!”

在波特的世界里,没有英勇的骑士来主持正义,也没有民主与法制来匡正秩序,统统没有。最好的结局便是侥幸逃脱。鸭妈妈吉米玛,不就眼睁睁地看着将成为自己孩子的蛋们被狐狸托德先生据为己有吗?

私产随时处于被更大更猛更有力的种群侵犯攫取的危险之中,两只坏老鼠趁主人不在,闯进玩具屋里,却发现里面的食物都是石膏做的,一怒之下将整个屋子砸得稀巴烂。狐狸托德先生,是一个挥霍的资产阶级地主,估计挺帅的,长尾巴在西装底下特别有范儿,坐在路旁长椅上读报的绅士模样,鸭妈妈一见就五迷三道,而且得知托德先生还有起码半打房产,怎会想到他还整天呆在路边打穷人的主意呢,连几枚鸭蛋也不放过。

达尔文式的凶险竞争,适者生存被长期用来描述两条腿的动物世界,波特更把这一启示嫁接到这些长着小尾巴和小胡子的小东西身上。在薄薄的一层文明面罩下,有的仍然只是红牙利爪。因此汤姆小猫的妈妈,给他穿上英俊的蓝外套,黄铜扣子,并叮嘱他和姐妹们,穿上衣服,就得用“后腿走路”,立即变得人模狗样。可只需片刻,汤姆姐弟就开始四爪着地,没命地刨,一会儿就露出本性,脱光了撒丫子,衣服被一群贼鸭子偷走。所谓文明只是母亲一瞬间的幻觉。

Peter Rabbit

与迪斯尼对照明显的,波特从来不给团圆结局。大多数时候,是我大松一口气,翻到最后一页,猫三狗四这一次侥幸逃脱了,却并不敢多想。小猪布兰德逃脱了去市场的命(什么市场?还能有什么呢?生猪市场啊),路上遭遇浪漫,结尾是他牵着那穿裙子的小黑猪,颠着四只小猪脚,蹦跶着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山的那一边,很远的地方,是哪里呢?是我们在网上发完蜡烛时,说的“天堂里没有XXX”的地方吗?我们暂时不用想,让我们先静好两天。

更不用说,有任何道德标准在故事中被建立。这些毛茸茸的小朋友,会永远日复一日地重复他们的生活,淘气、小心、疏忽大意,直到有一天被逮了被吃了。

无力和恐惧,就是真相,没有别的。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