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tish Museum】大英博物館之東方文明與伊斯蘭
大英博物館的藏品之豐富,絕非一日兩日可以知其全部,接着我的上一篇《大英博物館之西方文明發源》繼續來說。沿着古埃及、兩河流域、古希臘、古羅馬這條西方文明的主線,展品布置得很細緻,歐洲其他支流和中世紀之後的發展則簡略許多。威爾士出土的莫爾德黃金披肩(Model Golden Cape)讓我眼前一亮,沒想到四千年前的青銅時代就有如此精美的黃金製品,如果和巨石陣聯繫起來,更讓我對英國的史前文明充滿好奇。

中世紀的歐洲皇權和教權糾結在一起,劉易斯跳棋中,國王、王后和主教的形象是差不多大的,騎士們稍小些,而小兵則只是一塊牌子,完全沒有形象,或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結構的現實。信仰的力量因不斷堆砌而逐漸崇高,藝術品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美與財富最容易吸引讚嘆的目光。神需要如此,於是有了嵌滿珍寶的十字架;王也需要如此,於是有了皇家金杯。隨着西方對東方的認識,瓷器大量湧入歐洲,成為很有身份的裝飾品。後來歐洲開始學着製造,題材和技術都有發展,也達到相當的高度。

對東方的好奇和貪婪深深地植根在歐洲人的心中,在大英博物館中可以看到許多來自中國、印度、日本、朝鮮(韓國)的珍寶。東方展廊中多是大路貨色,一半是中國、一半是印度,夾雜着一些東南亞。作為中國人,我認為中國展品布置得有些零散,雖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各個側面,卻缺少歷史的線索。貴婦的鳳冠和西藏的佛冠離得不遠,陶瓷的羅漢、象牙的八仙與雙修的金剛濟濟一堂,總覺得很奇怪。

還有幾個中國特別館——中國古玉、戴維德瓷器和女史箴圖——很值得一看。君子比德於玉,收藏古玉是中國悠遠的傳統,帝王與文人都很熱衷。戴維德瓷器更是洋洋大觀,唐朝秘色瓷、北宋名窯、南宋官窯、元代青花、明代鬥彩、清代顏色釉和琺瑯彩……體系嚴整,簡直就是一部中國瓷器史,國內任何一家博物館都無法比擬,多少讓我心有不甘。正逢女史箴圖為期一個月的特別公開,館內光線昏暗,禁止拍照,我貼着玻璃去欣賞這幅傳世最早的絹本長卷,人物表情說不上生動,但衣帶翩躚自有韻律,更重要的是其中蘊涵的儒家禮儀值得探究。中國文明傳承有序至今未斷,既有朝代的更替,更有文化的演進,還有民間的蘊藏,史料之充分可謂博大,如能用西方更系統的方法研究整理,應會煥發更大的價值。

接着去了伊斯蘭展區。基督教與伊斯蘭教交鋒千年,至今未熄。地處東西方文明之間,既曾是商貿溝通的橋樑,又曾是隔絕東西的壁壘,伊斯蘭文化自有其獨到之處。多姿多彩的玻璃、藍色清雅的瓷器、細密繁複的金銀器俱是可觀。觀察裝飾風格,多以植物、文字和圖案為主,很少有人物、動物的形象,這與教義有關。看到一個大瓷盤,繪着鬱金香,後來一查才知道阿拉伯地區才是原產地,並非目前興盛的荷蘭。了解並懂得文化的差異,才能求同存異,消弭衝突。看得越多,越能誠心讚嘆每一種文明都是人類不可缺少的財富,衝突也好,交融也罷,以更開放的心胸去面對,才能真正有所領會,有所發展。

因為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阻隔,歐洲諸強為了維繫與東方的商貿,開始尋找新的通路,隨着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新大陸被陸續發現,在那裡有些東西方都不太了解的新文明。復活節島的巨大石人,瑪雅文明的水晶骷髏都潛藏着新的文明密碼,值得去探究發現。我不太認同外星文明的說法,古人可能比我們想得要智慧很多,只是沒有被傳承下來罷了。每個時代都有文化的焦點,例如青銅器、漆器、瓷器等等,集合當時人大部分的智慧於某一個事物上,肯定會有所大成。
我用了一天半的時間遊覽大英博物館,很有收穫,更有感悟,這是座為整個人類世界保存歷史的博物館。為何英國人能建起這樣的博物館?當然離不開日不落帝國的便利,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蘊涵的視野和心智,值得我在英國的旅行中不斷去發現和體會。
大英博物館就寫到這裡了,接下來說說倫敦這座都市花園——英國遊記之倫敦海德公園與邱園。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