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tha Christie】英国侦探小说家阿加莎:我的资产阶级腔调启蒙
如果没有记错那是1981年,跟待业在家的小舅舅一起去南京大华电影院去看《尼罗河上的惨案》,什么叫Eye Candy,视觉盛宴啊,这就是啊!这部大牌影星云集的电影里,第一次我看到珍珠项链,白色的礼服,喝不同酒用的不同的酒杯,埃及古迹上的三角恋,心怀鬼胎拿腔作调地说话,唉,我被启蒙后的艳羡留恋,那种余味无穷,不亚于宝黛偷读《西厢记》。

上译厂的配音,邱岳峰、毕克、丁建华、赵慎之的声音,那种不同于普通话的汉语,遣词造句都是外国味儿的中国话,在80年代初中国电影观众的耳膜上制造出的戏剧第五空间。礼仪、颓废、蛮横、娇矜、温柔、爱慕都是由声音表现出来,我这么一个刚刚从尧化门农场进南京城读书的孩子,哪里见过这些花花肠子啊!更不要说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剧情(现在看峰回路转近于狗血)立刻把我绕进去了,就是看看听听这些个神仙一样的人物穿衣说话玩杀人,就是天大的物质享受。从此投身作阿奶奶的脑残粉。
在热情退潮前,那种如饥似渴地阅读,真是精神鸦片,据说她是第一个作品销售量超过《圣经》的作者。据我观察,英国文学里的纯文学和娱乐文学是此消彼长,互相渗透的;经典英国文学传统里的高大上,都有那么一点闹剧的离奇成分,或者是神神鬼鬼的野狐禅,比如鬼魂出没(《哈姆雷特》),巫婆预言(《麦克白》),《黑暗的心》里上校发疯吃人,这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文学高峰起源于戏剧,戏剧就得卖票,想卖票就得贩夫走卒都捧场,要贩夫走卒捧场就得有奇观有料,就得把小市民唬得一惊一乍?

还是因为英国本土、威尔士、苏格兰、爱尔兰的奇门遁甲这些异教的幺蛾子(多神主义)从来没有消停过;而畅销书这类,都沾了经典文学的命运感和人性悲剧,稍微一点点,这是阿奶奶的破案小说厚重的地方,让那些偷宝石、偷情的俗套故事荡气回肠,客厅侦探们在茶余饭后更是有人性故事可以回味。
阿奶奶深谙此道。她的80多部侦探小时,名作不说,就连最不知名的作品,如《神秘的蓝色列车》,都有神叨叨的先验桥段,被害者忽然意识到自己杀身之祸即将到来,这种神来之笔是阿奶奶专用的,读者读得心惊肉跳,读者包括我的儿子,粉丝第N代。当代畅销的神怪巨著,《哈利·波特》,《权力的游戏》都专扒英国野蛮传奇路子,也是把读者唬得一惊一乍,欲罢不能。
阿奶奶的作品英语世界销量超过十亿,翻译成别的语种又卖十亿,不知道现在刷屏刷公号的中文读者群里她能卖出多少本。
金色笔记微信公号作者:凌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