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Elizabeth II】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活...

【Elizabeth II】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活成一部耐读的书

很多年前国内有部相当火爆的电视剧叫《金婚》,我眼见蒋雯丽从麻花辫少女演到老太太。女明星们,尤其是像杨幂这样的童星出身的女演员都有个特权,镜头会记录下她们的一颦一笑,见证她们从可爱的小女孩长成或恬静优雅或漂亮妩媚的女人。不过也有例外,如果不幸被一代新人换旧人,那银幕上就再无可能见到她们的容颜。我们看过一部又一部的电影,被这样那样的美人惊艳了平淡的时光,胶片和网络数据记录着她们的成长老去,也许多年以后,她们当中的极少数会成为如伊丽莎白泰勒一样的传奇,但即使是这样,也绝少会有人能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凝聚着千万人的好奇与热爱。这个世界上,大约没有一位老太太能赶超伊丽莎白二世的人气了,比她老的没她有钱,比她有钱的没她有文化,比她有文化的没她有名,比她有名的没她在位时间长。

伊丽莎白二世

没错,现任英国君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在创造一个在位时间长度的新纪录。一时间想到查尔斯王子,咳咳,王储,也不禁替他委屈一下。熬到快要跟第二任老婆卡米拉离婚了都还是没能继位,老娘都超级健康的诶。说起来,看到他一头的白发,实在觉得叫他王子颇为毁童年——颜控就是这么有原则地倒向了新鲜出炉的表情包乔治小王子。

言归正传,伊丽莎白二世本身就是英国贵族精英教育的成果。简奥斯汀曾经在《傲慢与偏见》中借达西先生之口讽刺过淑女教育:“我可能认识的淑女不到十位。”——不仅要弹琴唱歌,精通外语刺绣,还要仪态优雅。然而,对于伊丽莎白二世这样的政治符号来说,前者所谓的淑女教育可能只是她所接触的皮毛而已。作为英联邦的精神领袖,英国人最乐意见到的头像(不排除英镑自己的魅力)以及一个终极网红,伊丽莎白所要承担的远比成为一个钢琴手、歌手或者翻译多得多。

她和口无遮拦先生菲利普亲王的爱情故事一直是朋友圈心灵鸡汤的范本素材。最长被提及的就是后者为前者放弃了希腊王位。明明是希腊王位的继承权!且不说希腊现在是共和制,哪怕倒回那个君主立宪的时代,继承权顺位顺得永远上不了位的希腊王子娶英国公主,未来的女王,多么划算的买卖。爱情故事当中不免有看客带入童话式幻想的成分。

我相信贵族的婚姻永远是政治筹码,每一桩婚事的背后都是精心计算的利益得失。要说真心,百年前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爱情故事倒是更让我唏嘘。不过有一点倒是很让人感慨,虽然年轻时候花边多多,到老了他跟女王倒是默契十足。说起来,女王的丈夫爱丁堡公爵跟他的封地爱丁堡这个纬度高,天气冷的高冷城市气质不搭。即使活到90+的岁数,老爷子的嘴炮技能永远满分,一会儿刻薄一下天朝,一会儿挖苦一下自己,自封政治界最会拉窗帘的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照片莫过于亲王殿下Cosplay红衣高帽的宪兵给女王站岗,而老太太经过他身边嘴上不说,脸上偷笑。我见过不少英国老夫妇温馨的画面,这张照片的两位主角也算是夕阳红童话的典范了。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我看过不少英国国王的传记,亨利八世、爱德华六世、伊丽莎白一世、苏格兰血腥玛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等等,也看过英国首相传,却从没有看过伊丽莎白二世的传奇。或许由于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女王作为一个行走的符号,供人讨论的谈资已经足够丰富,我反而从没有系统地去了解过她的生平,直到看了《国王的演讲》和《女王》两部电影。前者让费叔拿到了奥斯卡影帝,其精彩程度自然不必多说。然而,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位在新闻图片中衣服颜色可以配出一道彩虹的老太太生于战时。

1926年,恰好是一战结束不久,二战正在萌芽的时候。1939年,已近耄耋的女王当时刚刚开始自己的豆蔻年华,整个少女时代都是在战火中度过的。经历过战火再走向王座的人,其心智坚定可见一斑。在二战之后的数十年中,女王一直合格地扮演着自己的政治角色,虽无实权,但首相时时听取她的意见,逢重大庆典女王也当仁不让担负起英国人精神狂欢的领袖。在去英国读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女王精神领袖这一职能不过是中学政治课本哄我们的套话。女王对于英联邦内早已独立的国家而言,不过是摆在壁炉上方的金像。也许政治上的确如此吧,我不是什么专家学者,看不清大国风云。不过对于升斗小民而言,女王的意义可能还要高于狂欢,至少不低于中国留学生心中的五星红旗吧。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这些英联邦国家都是移民国家,澳洲人民那醉人的发音还是拜伦敦东区移民的Corkney考克尼口音所赐,听得久了直教人不知元音为何物。翻一翻《荆棘鸟》,你会发现原来澳洲移民史的时长甚至不抵中国的一段近代史。这样短的时间,即使物易时移,也不过短短三四代人而已。只有扎根,谈不上创造一段自己的文明。对于这些祖先来自利物浦、巴斯、伦敦、布里斯托、坎特伯雷等地的人而言,女王在新年伊始对她的子民祝词,无疑是默许他们心中文化的归属。毕竟连澳洲人都自嘲自己祖上是来自英国的流浪者和政治犯。倘使孔孟老庄活到今天,不知他们是否也能在新年伊始以一席祝酒词让说着中文的海外游子心之所向?

伊丽莎白二世

说到女王,不禁想提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自隋唐之后世家消亡,科举带来的上行通道让中国人一直有种自下而上的精神力量,以至朝代更迭往往始于农民起义而非宫廷争斗。然而英国则不同,贵族精神一直是自上而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英国绅士。立宪,是贵族对贵族的胜利;民主,也是贵族对贵族的妥协。精英创造,民众效仿已然成为了英国生活的一种惯例。就拿下午茶来说,皮卡迪利街上有一家下午茶店Fortnum & Mason ,不管是游客还是英国人,都喜欢去那里买几听茶叶,或者是享受一次“女王最爱”的下午茶。

女王爱宠物则带火了柯基这个小短腿犬种,毕竟它们已经腿短到无法跳进一个低矮的喷水池。女王的口音一直以来被视作英语的正确发音,不要再提伦敦腔了,你确定自己学的不是考克尼腔?从口音区分一个人的阶层和家乡,至今仍然是英国人不变的话题。

伦敦西区有无数的高定服装店,外表毫不起眼,里面则是买不起一件。如果有一天女王开始穿成衣,毫无疑问这些高定服装店会立刻一改高冷的态度,即使里面的裁缝看你一眼就能知道你的尺寸,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向你推销成衣的优点。女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普罗大众模仿的范本,这样一个渗入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文化符号,怎么可能没有影响力和号召力?只是老太太一直以来恪守宪法,谨言慎行罢了。

老太太政治生涯中为数不多的败绩可能要算上戴安娜王妃的逝世。然而,一个政治领袖和一个文娱明星很难成为一路人(习大大和彭麻麻除外),戴安娜太过看重自己的明星光环显然是对女王固守数十年的皇室规则的挑战。只是没想到这一场不欢而散会让前者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不了解那小段多年之后可能会被渲染成野史的故事,我也不想了解。

她可能是英国的最后一任君主,也可能不是。但我相信,即使再过百年,这个符号依然会在历史的风雨中熠熠生辉。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