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beth II】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活成一部耐讀的書
很多年前國內有部相當火爆的電視劇叫《金婚》,我眼見蔣雯麗從麻花辮少女演到老太太。女明星們,尤其是像楊冪這樣的童星出身的女演員都有個特權,鏡頭會記錄下她們的一顰一笑,見證她們從可愛的小女孩長成或恬靜優雅或漂亮嫵媚的女人。不過也有例外,如果不幸被一代新人換舊人,那銀幕上就再無可能見到她們的容顏。我們看過一部又一部的電影,被這樣那樣的美人驚艷了平淡的時光,膠片和網絡數據記錄着她們的成長老去,也許多年以後,她們當中的極少數會成為如伊麗莎白泰勒一樣的傳奇,但即使是這樣,也絕少會有人能成為一個國家的文化符號,凝聚着千萬人的好奇與熱愛。這個世界上,大約沒有一位老太太能趕超伊麗莎白二世的人氣了,比她老的沒她有錢,比她有錢的沒她有文化,比她有文化的沒她有名,比她有名的沒她在位時間長。

沒錯,現任英國君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在創造一個在位時間長度的新紀錄。一時間想到查爾斯王子,咳咳,王儲,也不禁替他委屈一下。熬到快要跟第二任老婆卡米拉離婚了都還是沒能繼位,老娘都超級健康的誒。說起來,看到他一頭的白髮,實在覺得叫他王子頗為毀童年——顏控就是這麼有原則地倒向了新鮮出爐的表情包喬治小王子。
言歸正傳,伊麗莎白二世本身就是英國貴族精英教育的成果。簡奧斯汀曾經在《傲慢與偏見》中借達西先生之口諷刺過淑女教育:「我可能認識的淑女不到十位。」——不僅要彈琴唱歌,精通外語刺繡,還要儀態優雅。然而,對於伊麗莎白二世這樣的政治符號來說,前者所謂的淑女教育可能只是她所接觸的皮毛而已。作為英聯邦的精神領袖,英國人最樂意見到的頭像(不排除英鎊自己的魅力)以及一個終極網紅,伊麗莎白所要承擔的遠比成為一個鋼琴手、歌手或者翻譯多得多。
她和口無遮攔先生菲利普親王的愛情故事一直是朋友圈心靈雞湯的範本素材。最長被提及的就是後者為前者放棄了希臘王位。明明是希臘王位的繼承權!且不說希臘現在是共和制,哪怕倒回那個君主立憲的時代,繼承權順位順得永遠上不了位的希臘王子娶英國公主,未來的女王,多麼划算的買賣。愛情故事當中不免有看客帶入童話式幻想的成分。
我相信貴族的婚姻永遠是政治籌碼,每一樁婚事的背後都是精心計算的利益得失。要說真心,百年前維多利亞女王和阿爾伯特親王的愛情故事倒是更讓我唏噓。不過有一點倒是很讓人感慨,雖然年輕時候花邊多多,到老了他跟女王倒是默契十足。說起來,女王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跟他的封地愛丁堡這個緯度高,天氣冷的高冷城市氣質不搭。即使活到90+的歲數,老爺子的嘴炮技能永遠滿分,一會兒刻薄一下天朝,一會兒挖苦一下自己,自封政治界最會拉窗簾的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照片莫過於親王殿下Cosplay紅衣高帽的憲兵給女王站崗,而老太太經過他身邊嘴上不說,臉上偷笑。我見過不少英國老夫婦溫馨的畫面,這張照片的兩位主角也算是夕陽紅童話的典範了。

我看過不少英國國王的傳記,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伊麗莎白一世、蘇格蘭血腥瑪麗女王、維多利亞女王等等,也看過英國首相傳,卻從沒有看過伊麗莎白二世的傳奇。或許由於這個大數據的時代女王作為一個行走的符號,供人討論的談資已經足夠豐富,我反而從沒有系統地去了解過她的生平,直到看了《國王的演講》和《女王》兩部電影。前者讓費叔拿到了奧斯卡影帝,其精彩程度自然不必多說。然而,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才意識到原來這位在新聞圖片中衣服顏色可以配出一道彩虹的老太太生於戰時。
1926年,恰好是一戰結束不久,二戰正在萌芽的時候。1939年,已近耄耋的女王當時剛剛開始自己的豆蔻年華,整個少女時代都是在戰火中度過的。經歷過戰火再走向王座的人,其心智堅定可見一斑。在二戰之後的數十年中,女王一直合格地扮演着自己的政治角色,雖無實權,但首相時時聽取她的意見,逢重大慶典女王也當仁不讓擔負起英國人精神狂歡的領袖。在去英國讀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女王精神領袖這一職能不過是中學政治課本哄我們的套話。女王對於英聯邦內早已獨立的國家而言,不過是擺在壁爐上方的金像。也許政治上的確如此吧,我不是什麼專家學者,看不清大國風雲。不過對於升斗小民而言,女王的意義可能還要高於狂歡,至少不低於中國留學生心中的五星紅旗吧。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這些英聯邦國家都是移民國家,澳洲人民那醉人的發音還是拜倫敦東區移民的Corkney考克尼口音所賜,聽得久了直教人不知元音為何物。翻一翻《荊棘鳥》,你會發現原來澳洲移民史的時長甚至不抵中國的一段近代史。這樣短的時間,即使物易時移,也不過短短三四代人而已。只有紮根,談不上創造一段自己的文明。對於這些祖先來自利物浦、巴斯、倫敦、布里斯托、坎特伯雷等地的人而言,女王在新年伊始對她的子民祝詞,無疑是默許他們心中文化的歸屬。畢竟連澳洲人都自嘲自己祖上是來自英國的流浪者和政治犯。倘使孔孟老莊活到今天,不知他們是否也能在新年伊始以一席祝酒詞讓說着中文的海外遊子心之所向?

說到女王,不禁想提一個有趣的現象。中國自隋唐之後世家消亡,科舉帶來的上行通道讓中國人一直有種自下而上的精神力量,以至朝代更迭往往始於農民起義而非宮廷爭鬥。然而英國則不同,貴族精神一直是自上而下影響着一代又一代英國紳士。立憲,是貴族對貴族的勝利;民主,也是貴族對貴族的妥協。精英創造,民眾效仿已然成為了英國生活的一種慣例。就拿下午茶來說,皮卡迪利街上有一家下午茶店Fortnum & Mason ,不管是遊客還是英國人,都喜歡去那裡買幾聽茶葉,或者是享受一次「女王最愛」的下午茶。
女王愛寵物則帶火了柯基這個小短腿犬種,畢竟它們已經腿短到無法跳進一個低矮的噴水池。女王的口音一直以來被視作英語的正確發音,不要再提倫敦腔了,你確定自己學的不是考克尼腔?從口音區分一個人的階層和家鄉,至今仍然是英國人不變的話題。
倫敦西區有無數的高定服裝店,外表毫不起眼,裡面則是買不起一件。如果有一天女王開始穿成衣,毫無疑問這些高定服裝店會立刻一改高冷的態度,即使裡面的裁縫看你一眼就能知道你的尺寸,他們也會毫不猶豫地向你推銷成衣的優點。女王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普羅大眾模仿的範本,這樣一個滲入了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文化符號,怎麼可能沒有影響力和號召力?只是老太太一直以來恪守憲法,謹言慎行罷了。
老太太政治生涯中為數不多的敗績可能要算上戴安娜王妃的逝世。然而,一個政治領袖和一個文娛明星很難成為一路人(習大大和彭麻麻除外),戴安娜太過看重自己的明星光環顯然是對女王固守數十年的皇室規則的挑戰。只是沒想到這一場不歡而散會讓前者付出生命的代價。我不了解那小段多年之後可能會被渲染成野史的故事,我也不想了解。
她可能是英國的最後一任君主,也可能不是。但我相信,即使再過百年,這個符號依然會在歷史的風雨中熠熠生輝。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