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Fish & Chips】英國人為什麼喜歡吃炸魚薯條?

【Fish & Chips】英國人為什麼喜歡吃炸魚薯條?

上月去倫敦出差,朋友問我在倫敦有沒有Wishing List,我想了想說,吃頓英國美食炸魚薯條(Fish&Chips)吧。我一直覺得可能食物對中國人來說太為重要,而以至於以黑暗料理聞名的英國對中國吸引力排名上不如法國或意大利。但如果說整個英國能拿得出手代表國粹精華又能讓大眾接受的,除了一日三餐都可以吃的英式早餐(English Breakfast)外,更赫赫有名的就是炸魚薯條了。

早在19世紀,英國作為當時的世界工廠產生了大量的體力勞動工人,他們需要一種熱量高,價格便宜又食用便捷的食物,於是Fish&Chips應運而生。英國是個島國,最不缺的食材便是海產品,尤其是豐富的鱈魚是相對最便宜的食材。

早期鐵路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實現了短時間內把鱈魚運到英格蘭各地的可能。當1860年一個名叫Joseph Malin的猶太男孩在倫敦街頭用當天報紙一包,賣出第一份炸魚薯條的組合時,這道食物便深深紮根進這個小島的血液里。

炸魚薯條特色圖像

可能很多同輩人和我一樣,第一次聽說Fish&Chips還是在李雷和韓梅梅時代的初中英文課本里,班上有個雙胞姐妹,一個Lucy一個Lily。有一篇課文問她們,晚上吃什麼?(很符合我天朝教科書的口味)Lucy大聲乾脆的回答Fish&Chips!我對這個詞印象十分深刻,因為當時自認為英語聽力傲人的我,竟然沒有聽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其實後來才懂得,有些東西真不是語種的問題,而是背後所代表的更深遠的文化。

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吃到Fish&Chips是好多年前在一次女王奶奶過生日時,英國駐華使館邀請各方人士前去使館轟趴,給女王慶祝。在整個女王沒有出席的生日宴會上,最高潮是大使手舞足蹈的宣布,為了慶祝女王生日,我們特別給大家帶來了Fish&Chips!全場一片歡騰。瞬間那個炸油鍋旁邊就排起了好長了隊(嗯,這個也很英國)。我好奇排在隊伍之中,想知道這個寫入教科書的食物,到底和麥當勞和肯德基的薯條有什麼不同,讓英國人個個都打了雞血一樣亢奮不已。

輪到我時,一個帥氣的英國小哥麻利的用黃皮紙包好一條炸魚和幾塊薯條,告訴我:記得要加大麥醋和鹽,這才是英式吃法。並補充了句,You can never have this in Beijing! 我接過還燙手的Fish&Chips,整個使館散發着炸鱈魚的香味。我按照小哥的囑咐,灑上鹽,蘸上醋,咬上一口,外焦里嫩的口感配上一點起味的酸,不得不同意他說的話,You can never have this in Beijing.

如果說在英國使館嘗到的Fish&Chips更多意在解了英國人的鄉愁,等到我後來真正去了英國本土再吃到時,卻是另一種心境。當時在約克郡,我和朋友繞着High Street沿着大理石鋪的路和圍的城牆都走了個遍後,兩腿酸疼飢腸轆轆的想找個地兒歇腳。天色已晚,到了晚上的英國,除了Pub就是Bar,我們不想喝酒,於是鑽進了街頭一家Fish&Chips店。

好吃不好吃,我已經忘了,只記得份量超足,兩人在飢餓狀態下使勁吃竟然也只勉強吃完了一份。但更定格在腦海中的卻是坐在店裡高腳凳上,邊嚼着鋪在一張大紙上熱氣騰騰的炸魚和薯條,邊看着窗外約克郡高街里的人來人往。泛着微亮的夜幕里,街道上的燈也柔和,三三兩兩的人在狹窄的大理石路上愜意的走着,心裡想起那句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人在橋上看你。那一刻,就着土豆海魚和鮮檸檬的味道,仿佛覺得自己已經融進約克郡的畫卷里。

這次再到倫敦,我心心念念想着,再去吃一次Fish&Chips吧。要臨去回程航班的那個傍晚,我把行李丟在旅店,自己獨自一人去尋那鱈魚香。走了三大條街,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興沖沖的進去。店小妹問我怎麼點,別看只是魚和土豆,也即便只有兩個食材的菜單,英國人把他們的國粹發揚光大變出來很多花樣。我倚仗一張外國人的臉,順口答她,就要最普通最常規的那種,然後找了地兒坐下,興致盎然地打量着同在享用Fish&Chips的飯友。

這裡沒有白金漢宮,離旅遊景點很遠,基本上都是當地的普通百姓。店裡有兩個媽媽,分別帶着自己的孩子來吃。男孩大一點,大概有7歲,不住的咳嗽,卻在已經透着冬意的倫敦天裡只穿了一件薄薄的外套,下身竟然還只穿個條短褲。我經不住要用中國人思維方法去為那男孩擔憂,這麼咳,怎麼能穿這麼少,不怕再凍着麼?怎麼還能吃油炸物,不怕上火麼?

然而,他們並不怕,這對Fish&Chips是真愛。男孩媽媽似乎直接忽略孩子咳嗽的事實,他們面對面坐着,你一言我一語地邊吃邊平等交談,聊到好笑的地方,兩人還會一起笑起來。孩子如果咳嗽,媽媽就安靜的等他咳完再繼續聊。男孩並沒有吃掉多少,店小妹來收盤子時,盤子裡還剩了一大半薯條。店小妹問他,How do you like your fish』n』chips today?男孩反應有點遲疑,沒吭聲。這時他媽連忙在旁邊說,Say it’s delicious. 男孩這才乖乖的順着說It’s delicious, thank you. 我看到這個細節,在一旁偷偷笑了半天。

炸魚薯條

另一個小女孩大約只有2-3歲,手裡拿着英國寶寶的標配泰迪熊,寸步不離媽媽。媽媽去點餐時,用她能壓低的最大聲,一個勁喊着Mommy, come back…喊了幾句沒把媽媽召喚回來,便自己拖家帶口的去到前台,拉媽媽的衣角。等到兩人都坐定後,他們一起玩着填色遊戲,餵泰迪遊戲,各種理由要吃東西遊戲,小女孩是個Miss No,無論什麼,她都習慣性的先說No為回答開頭。可是,不管小女孩說什麼,最後都是以兩人親昵地碰碰頭或親親結束,超有愛。我微笑看着這個High Maintenance的孩子和這個極富耐心的媽媽,心想如果換做是我,我會不會能做到如此大愛呢?

吃到最後,我竟然要忘了我來Fish&Chips的初衷。對英國人來說,隨着海魚類的成本提高,以前有價格優勢的工人階層的大眾食譜,現在以最便宜的12鎊一份的價格早就不算便宜;而隨着工業機器的發展,工人也不用做那麼多體力勞動,不再需要急速補充那麼多熱量,Fish&Chips已經失去了誕生時的原有意義,可是,它已經被當作深入英國文化的符號流傳下來。

它是遊子對家鄉的懷念,它是外鄉人對本土文化的好奇,它是每天得閒和家人和朋友能一起分享有愛的Best Bit。它帶着熱氣騰騰的溫度,連綿縈繞的香味,夾雜在英國的工業發展史和現代百姓日常生活里。

如果能回到初中時代,當Lucy說晚上吃Fish&Chips時,我一定要加上一句Me too.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