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The Beatles】评披头士:天才乐队分崩离析,...

【The Beatles】评披头士:天才乐队分崩离析,或许是最好结局

十年足以改变很多东西。可以是从爱人到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是“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的十年一剑;可以是从“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的朴树;可以是从意大利加冕到滑铁卢战败的拿破仑·波拿巴。也可以是四副从少年稚气到穿金戴银的皮囊,四条从浮躁灵动到成熟疯狂的灵魂。也可以是从推心置腹到分崩离析的一支乐队。

披头士

时间来到1967年,那是那个大乱大治时代里很混乱的一年。那一年,加拿大成为主权独立国家;我朝文革如火如荼;李小龙创立截拳道;TVB成立。那一年,切·格瓦拉打游击被卧底出卖殒命;爱星觉罗·溥仪安然死去葬在皇家园林;郑钧出生了。

说这些事情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对我来说他们是那个时代到这个时代之间的填充者,有死有生,有乱有治,有聚有散,轮回如此。

强大如震撼乐坛、文坛、影坛、商界、政界,成为一种文化的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躲不开这样的轮回。这一年披头士的经纪人——多年来不遗余力包装他们、为他们找准定位、一直保持着四个人一致方向的那个保护他们的人——疑似蓄意服用过量药物,死了。关于他的疑似自杀,又是另一段故事。

嗯,比较可信的版本是这样子的,他是盖伊,然后他喜欢着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可怜的林戈),长期处于面对媒体压抑自己和担心披头士分裂的压力之下,就自杀了。这意味着,这艘黄色潜水艇的船长跑了。

分道扬镳的天才们

1962年,他们将腾飞之时,斯图亚特死了,给他们的影响是让他们努力冠披头士之名登上世界之巅,并让他们开始思考生命意义的问题。

1967年,他们已倦怠之时,爱泼斯坦死了,给他们的影响是,分崩离析。给世人的影响是,解散那天大街小巷的震惊和痛哭、直到列侬被枪击身亡才停止的披头士复合的猜想和期待。

反过来想,比任何人都爱这支乐队的爱泼斯坦都惶恐披头士的分裂以致自杀,也许正好说明,他们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吧。

因为他们都明白,彼此之间都不再是那四个一起住汽车旅馆,在异国的小酒馆奋力嘶吼的少年了,他们再也没办法像那时候一样坐下来,一起写和弦,弹出曲子,唱一半停下了冲对方大喊“What the hell R U doing!”然后新照到第二次录音就顺利得不行。(我很喜欢他们也是因为他们留下了很多这样的录音,甚至还录制成了一张合辑,听着就像身在那时,在那个录音室里,看着他们创作、录音。)

他们回不去了。他们也不是没想过回到过去,从他们回到出道时拍摄那张俯瞰照片的故地重新拍上一张,从他们最后仍然试图灌制一张叫的专辑,我们知道,他们试过。

The Beatles

但他们可都是不一世的天才,实在没办法委屈自己的灵魂。约翰·列侬想要成为一个富有哲思和艺术气质的马龙·白兰度,彼时他已是嬉皮士和反战人士的精神领袖,为了抗议英国政府对越战的态度就把女王给他的勋爵给退了回去;出演了很多讽刺政府的电影;为了呼吁爱与和平跟小野洋子待在床上七天七夜。(关于列侬和小野洋子,大家可以看这篇《约翰·列侬、小野洋子,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保罗·麦卡特尼想要成为下一个猫王,自从在1962年第一次演出担任主唱克服了舞台恐惧之后,他就爱上了在舞台上的感觉,他看到了音乐和发展趋势在商业上的发展方向。乔治·哈里森创作才能已经赶上两个大哥,而且对宗教、对音乐也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不想继续只是乐队的吉他演奏者。

林戈·斯塔,最可怜的那一个,一张专辑十几首歌,他只能分到一首担任主唱。题外话,我觉得他会是披头士中最后一个离开世界的,让他享受几年“啊,这是最后一个披头士了啊”的时光作为被忽略的补偿吧。

1969年1月30日,披头士在公司天台进行了一场即兴演出。这也是他们作为团队的最后一场演出。保罗和列侬,这两位天才,一把长得像小提琴的贝斯和一把长得像大提琴的吉他,至此已经再回不去第一次见面的那天。

披头士最开始的两位灵魂人物,最先认识的两位挚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天才,也是乐队分裂最主要的矛盾所在。两人对彼此有无尽的欣赏和爱,列侬与前妻离婚娶小野洋子时,儿子朱利安感到特别迷茫难过,这时候是保罗写了那首给他;两人前期一起创作的歌曲,都标有“Lennon-McCartney”的版权。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Jojo.

Go home.”

这是保罗写给列侬最后的歌,可惜。

回到最初的挚友们

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张录音室专辑,叫,Abbey Road是这条路的名字,也是他们那个录音室的名字。那是他们梦起的地方。他们曾在里面,忘掉一切地写曲子录歌,也曾在里面争吵冷战,那些震撼世界的声音,那些传世的经典,都出自那里面。

Beatles

这张专辑被公认为他们最出色的一张,封面早已成为经典,艾比路也成为全世界披头士粉朝圣之地,而这张专辑的内容,也有着令人扼腕的戏剧性。

这张专辑里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四个人分开创作的,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起装逼一起飞,但最后录制的时候他们发现,四个人各自创作的歌曲,与其他人彼此之间都有完美的风格的契合和互补。甚至连歌曲的名字,都像是默契地像在复述一个故事。

第一首歌,自嘲性地出自最想要离队的列侬之手,带着反叛唱出这样一首带有情感的歌。第二首《马克思威尔的银锤子》(Maxwell’s Sliver Hummer)是麦卡特尼创作的音乐史上第一首电子合成乐。出自最带有宗教哲思乔治的曲调温暖让人有力量,或许是在安慰我们吧。是披头士再一次用和声演绎歌曲,全家福一般的声音,是个纪念。专辑末了是一首,四个人将最后一首曲子演绎完。结束了。不知道彼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相比上面那张专辑封面,我更爱下面这张,看上去像是,往回走了。

Beatles

再后来的事情,就是各自成为传奇,事业有条不紊却也少了年少时那种热血,接着是十年后列侬受到枪击身亡,然后是新世纪来临时乔治病逝,麦卡特尼长得越来越像他外婆,林戈头发掉光了却戴上墨镜仍然唱着热血的歌。

最近的事情,是几年前,披头士的儿子们说,有望组成一支“披头士2”,一时间引发各种怀旧和讨论,但也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无论还有多少种可能,也许像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那样分久又合,也许像皇后乐队(Queen)那样合作到老,死一个换一个。但想起来好像都没有现在这样好,有最快意的年少,最传奇的成功,最执念的分离,用十年完成了半个世纪的事情,用剩下的时间让世人怀想,让这个世界的音乐之花遍野地开。最后,也许被忘记,但也许还有些人会为他们敲下一些浅薄的字,听他们年少的声音。这样的奇迹居然也会出现在现实里,也是厉害。

“Because the world is round,

I turn me on.

Because the wind is high,

It blow my mind.

Because the sky is blue,

It make me cry.

Love is all, love is new.

Love is all, love is you.”

作者:George  原文来自微信公号:情怀社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