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atles】評披頭士:天才樂隊分崩離析,或許是最好結局
十年足以改變很多東西。可以是從愛人到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茫」;可以是「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的十年一劍;可以是從「生如夏花」到「平凡之路」的朴樹;可以是從意大利加冕到滑鐵盧戰敗的拿破崙·波拿巴。也可以是四副從少年稚氣到穿金戴銀的皮囊,四條從浮躁靈動到成熟瘋狂的靈魂。也可以是從推心置腹到分崩離析的一支樂隊。

時間來到1967年,那是那個大亂大治時代里很混亂的一年。那一年,加拿大成為主權獨立國家;我朝文革如火如荼;李小龍創立截拳道;TVB成立。那一年,切·格瓦拉打游擊被臥底出賣殞命;愛星覺羅·溥儀安然死去葬在皇家園林;鄭鈞出生了。
說這些事情也沒什麼特別的,只是對我來說他們是那個時代到這個時代之間的填充者,有死有生,有亂有治,有聚有散,輪迴如此。
強大如震撼樂壇、文壇、影壇、商界、政界,成為一種文化的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也躲不開這樣的輪迴。這一年披頭士的經紀人——多年來不遺餘力包裝他們、為他們找準定位、一直保持着四個人一致方向的那個保護他們的人——疑似蓄意服用過量藥物,死了。關於他的疑似自殺,又是另一段故事。
嗯,比較可信的版本是這樣子的,他是蓋伊,然後他喜歡着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可憐的林戈),長期處於面對媒體壓抑自己和擔心披頭士分裂的壓力之下,就自殺了。這意味着,這艘黃色潛水艇的船長跑了。
分道揚鑣的天才們
1962年,他們將騰飛之時,斯圖亞特死了,給他們的影響是讓他們努力冠披頭士之名登上世界之巔,並讓他們開始思考生命意義的問題。
1967年,他們已倦怠之時,愛潑斯坦死了,給他們的影響是,分崩離析。給世人的影響是,解散那天大街小巷的震驚和痛哭、直到列儂被槍擊身亡才停止的披頭士複合的猜想和期待。
反過來想,比任何人都愛這支樂隊的愛潑斯坦都惶恐披頭士的分裂以致自殺,也許正好說明,他們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吧。
因為他們都明白,彼此之間都不再是那四個一起住汽車旅館,在異國的小酒館奮力嘶吼的少年了,他們再也沒辦法像那時候一樣坐下來,一起寫和弦,彈出曲子,唱一半停下了沖對方大喊「What the hell R U doing!」然後新照到第二次錄音就順利得不行。(我很喜歡他們也是因為他們留下了很多這樣的錄音,甚至還錄製成了一張合輯,聽着就像身在那時,在那個錄音室里,看着他們創作、錄音。)
他們回不去了。他們也不是沒想過回到過去,從他們回到出道時拍攝那張俯瞰照片的故地重新拍上一張,從他們最後仍然試圖灌制一張叫的專輯,我們知道,他們試過。

但他們可都是不一世的天才,實在沒辦法委屈自己的靈魂。約翰·列儂想要成為一個富有哲思和藝術氣質的馬龍·白蘭度,彼時他已是嬉皮士和反戰人士的精神領袖,為了抗議英國政府對越戰的態度就把女王給他的勳爵給退了回去;出演了很多諷刺政府的電影;為了呼籲愛與和平跟小野洋子待在床上七天七夜。(關於列儂和小野洋子,大家可以看這篇《約翰·列儂、小野洋子,在錯的時間遇見對的人》)
保羅·麥卡特尼想要成為下一個貓王,自從在1962年第一次演出擔任主唱克服了舞台恐懼之後,他就愛上了在舞台上的感覺,他看到了音樂和發展趨勢在商業上的發展方向。喬治·哈里森創作才能已經趕上兩個大哥,而且對宗教、對音樂也有了自己的深刻理解,不想繼續只是樂隊的吉他演奏者。
林戈·斯塔,最可憐的那一個,一張專輯十幾首歌,他只能分到一首擔任主唱。題外話,我覺得他會是披頭士中最後一個離開世界的,讓他享受幾年「啊,這是最後一個披頭士了啊」的時光作為被忽略的補償吧。
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在公司天台進行了一場即興演出。這也是他們作為團隊的最後一場演出。保羅和列儂,這兩位天才,一把長得像小提琴的貝斯和一把長得像大提琴的吉他,至此已經再回不去第一次見面的那天。
披頭士最開始的兩位靈魂人物,最先認識的兩位摯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兩位天才,也是樂隊分裂最主要的矛盾所在。兩人對彼此有無盡的欣賞和愛,列儂與前妻離婚娶小野洋子時,兒子朱利安感到特別迷茫難過,這時候是保羅寫了那首給他;兩人前期一起創作的歌曲,都標有「Lennon-McCartney」的版權。
「Get back, get back.
Get back to where you once belonged.
Get back Jojo.
Go home.」
這是保羅寫給列儂最後的歌,可惜。
回到最初的摯友們
他們留下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叫,Abbey Road是這條路的名字,也是他們那個錄音室的名字。那是他們夢起的地方。他們曾在裡面,忘掉一切地寫曲子錄歌,也曾在裡面爭吵冷戰,那些震撼世界的聲音,那些傳世的經典,都出自那裡面。

這張專輯被公認為他們最出色的一張,封面早已成為經典,艾比路也成為全世界披頭士粉朝聖之地,而這張專輯的內容,也有着令人扼腕的戲劇性。
這張專輯裡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四個人分開創作的,不再像以前那樣一起裝逼一起飛,但最後錄製的時候他們發現,四個人各自創作的歌曲,與其他人彼此之間都有完美的風格的契合和互補。甚至連歌曲的名字,都像是默契地像在複述一個故事。
第一首歌,自嘲性地出自最想要離隊的列儂之手,帶着反叛唱出這樣一首帶有情感的歌。第二首《馬克思威爾的銀錘子》(Maxwell’s Sliver Hummer)是麥卡特尼創作的音樂史上第一首電子合成樂。出自最帶有宗教哲思喬治的曲調溫暖讓人有力量,或許是在安慰我們吧。是披頭士再一次用和聲演繹歌曲,全家福一般的聲音,是個紀念。專輯末了是一首,四個人將最後一首曲子演繹完。結束了。不知道彼時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
相比上面那張專輯封面,我更愛下面這張,看上去像是,往回走了。

再後來的事情,就是各自成為傳奇,事業有條不紊卻也少了年少時那種熱血,接着是十年後列儂受到槍擊身亡,然後是新世紀來臨時喬治病逝,麥卡特尼長得越來越像他外婆,林戈頭髮掉光了卻戴上墨鏡仍然唱着熱血的歌。
最近的事情,是幾年前,披頭士的兒子們說,有望組成一支「披頭士2」,一時間引發各種懷舊和討論,但也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無論還有多少種可能,也許像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那樣分久又合,也許像皇后樂隊(Queen)那樣合作到老,死一個換一個。但想起來好像都沒有現在這樣好,有最快意的年少,最傳奇的成功,最執念的分離,用十年完成了半個世紀的事情,用剩下的時間讓世人懷想,讓這個世界的音樂之花遍野地開。最後,也許被忘記,但也許還有些人會為他們敲下一些淺薄的字,聽他們年少的聲音。這樣的奇蹟居然也會出現在現實里,也是厲害。
「Because the world is round,
I turn me on.
Because the wind is high,
It blow my mind.
Because the sky is blue,
It make me cry.
Love is all, love is new.
Love is all, love is you.」
作者:George 原文來自微信公號:情懷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