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公立医院做陪同翻译的经历
我人生第一份较为专业正式的工作,是在英国当地一家专业翻译公司做陪同翻译的活儿,期间很多任务是在医院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各类翻译,也会接触到其他活动,这一篇主要说说在医院里见过的病患,而非我本人在英国看病的经历。
我读的是生物化学,原先的口语水平也算不错,翻译社进行面试后录取了我,第一个任务是两天后,在当地一个综合性医院的门诊呼吸科帮助病患进行现场翻译。
英国公立医院的门诊(Outpatient Department),不接待自己走来挂号的病人,在英国看医生要首先注册“私人”GP,所有病人必须由病患所在地的社区医院个人医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进行初诊,并在得到一定化验报告后,有针对性地和当地综合性医院的专科进行对接,并在网络上帮病人进行预约。预约的页面上有一些备注选项,比如,针对非英语病患,可以要求医院提供相关语种的双语翻译,而且完全免费。

经过预约后,病人可以在指定日期指定时间段,直接到医院门诊的前台报到,等待专科医生的诊治。
公立医院的专科门诊病患数量有一定限制,完全按照预约时间排队诊断,节省病患等待时间;门诊秩序也非常整齐有序,不会发生拿着化验报告的人冲在排队患者前找医生看结果的混乱;一般医院还可能配有一个电视悬挂在一个角落,一般播的是BBC新闻频道。
任务当天,我提前半小时的来到医院,找到呼吸科位置并和前台确认了我的病患。病人是一个五十多岁的香港大叔,他的儿女要上班,他不好意思打扰他们工作,于是在个人医生那里预约了陪同翻译。在进入医生诊室的时候,我也有点紧张,因为之前从来没有在英国的公立医院看过病。但是真的开始时,我就完全不紧张了。
医生非常友善,先自己介绍了自己的名字,然后问了一下病患的感觉,大概是为了让病人稍微放轻松一些。接着他拿着肺部X光片把有问题的区域指给我们看,给出有可能诱发疾病的病因,给出药方和平时注意的事项。
全程除了少量医学名词,医生在解释病因和最好和最坏的发展趋势时,用的都是非常浅显易懂的说法,让人非常容易理解。病人看上去非常健康,没有咳嗽和消瘦的症状,日常接触的圈子也没有肺结核病患,医生也觉得十分奇怪。临走前,医生叮嘱病人按时服药,服完一个月后再来这家医院复诊,看看身体的变化;医生也建议病人的家人应该有空做检查,但是也同时指出,一般健康人群自身有足够的免疫力抵抗结核杆菌,还专门对我笑笑示意我可以放心。

整个过程下来,医院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但是医生的药方需要患者自己到外面的药店购买(推荐:如何购买处方药),这是唯一需要支付费用的步骤。英国有自己的医疗系统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就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
这就是我第一次在英国公立医院的看病经历,确切来说,我是一个陪同翻译。相对于和国内医院看病的经历,在英国看病非常有条理,医护人员态度很和蔼,这一点国内的公立医院恐怕是十年内都没有办法达到的境界吧。
在国外,人与人之间有互相的尊重和礼貌;国内,陌生人间根本连一个笑容都懒得付出,更别说好好说话了,反正匪夷所思的各种态度简直让我觉得无法理喻。但是想想,国内人多,一个在服务型岗位工作的人,每天可能要一直回答相同或类似的问题,一个问题回答50遍,一个星期下来,一个月下来。可能要求这样的人保持良好心态也确实有点难度吧。
更多英国看病经历,请阅读《分享我在英国看病的那些事儿》、《在英国生病了怎么办?英国看病终极攻略》
作者:不羁的缇娜 原文来自微信公号:不羁的思聪不是我老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