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國公立醫院做陪同翻譯的經歷
我人生第一份較為專業正式的工作,是在英國當地一家專業翻譯公司做陪同翻譯的活兒,期間很多任務是在醫院和律師事務所進行各類翻譯,也會接觸到其他活動,這一篇主要說說在醫院裡見過的病患,而非我本人在英國看病的經歷。
我讀的是生物化學,原先的口語水平也算不錯,翻譯社進行面試後錄取了我,第一個任務是兩天後,在當地一個綜合性醫院的門診呼吸科幫助病患進行現場翻譯。
英國公立醫院的門診(Outpatient Department),不接待自己走來掛號的病人,在英國看醫生要首先註冊「私人」GP,所有病人必須由病患所在地的社區醫院個人醫生(GP-General Practitioner)進行初診,並在得到一定化驗報告後,有針對性地和當地綜合性醫院的專科進行對接,並在網絡上幫病人進行預約。預約的頁面上有一些備註選項,比如,針對非英語病患,可以要求醫院提供相關語種的雙語翻譯,而且完全免費。

經過預約後,病人可以在指定日期指定時間段,直接到醫院門診的前台報到,等待專科醫生的診治。
公立醫院的專科門診病患數量有一定限制,完全按照預約時間排隊診斷,節省病患等待時間;門診秩序也非常整齊有序,不會發生拿着化驗報告的人沖在排隊患者前找醫生看結果的混亂;一般醫院還可能配有一個電視懸掛在一個角落,一般播的是BBC新聞頻道。
任務當天,我提前半小時的來到醫院,找到呼吸科位置並和前台確認了我的病患。病人是一個五十多歲的香港大叔,他的兒女要上班,他不好意思打擾他們工作,於是在個人醫生那裡預約了陪同翻譯。在進入醫生診室的時候,我也有點緊張,因為之前從來沒有在英國的公立醫院看過病。但是真的開始時,我就完全不緊張了。
醫生非常友善,先自己介紹了自己的名字,然後問了一下病患的感覺,大概是為了讓病人稍微放輕鬆一些。接着他拿着肺部X光片把有問題的區域指給我們看,給出有可能誘發疾病的病因,給出藥方和平時注意的事項。
全程除了少量醫學名詞,醫生在解釋病因和最好和最壞的發展趨勢時,用的都是非常淺顯易懂的說法,讓人非常容易理解。病人看上去非常健康,沒有咳嗽和消瘦的症狀,日常接觸的圈子也沒有肺結核病患,醫生也覺得十分奇怪。臨走前,醫生叮囑病人按時服藥,服完一個月後再來這家醫院複診,看看身體的變化;醫生也建議病人的家人應該有空做檢查,但是也同時指出,一般健康人群自身有足夠的免疫力抵抗結核桿菌,還專門對我笑笑示意我可以放心。

整個過程下來,醫院是不收取任何費用的,但是醫生的藥方需要患者自己到外面的藥店購買(推薦:如何購買處方藥),這是唯一需要支付費用的步驟。英國有自己的醫療系統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也就是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
這就是我第一次在英國公立醫院的看病經歷,確切來說,我是一個陪同翻譯。相對於和國內醫院看病的經歷,在英國看病非常有條理,醫護人員態度很和藹,這一點國內的公立醫院恐怕是十年內都沒有辦法達到的境界吧。
在國外,人與人之間有互相的尊重和禮貌;國內,陌生人間根本連一個笑容都懶得付出,更別說好好說話了,反正匪夷所思的各種態度簡直讓我覺得無法理喻。但是想想,國內人多,一個在服務型崗位工作的人,每天可能要一直回答相同或類似的問題,一個問題回答50遍,一個星期下來,一個月下來。可能要求這樣的人保持良好心態也確實有點難度吧。
更多英國看病經歷,請閱讀《分享我在英國看病的那些事兒》、《在英國生病了怎麼辦?英國看病終極攻略》
作者:不羈的緹娜 原文來自微信公號:不羈的思聰不是我老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