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英国幼童上学记(2)

英国幼童上学记(2)

接着《英国幼童上学记(1)》我们继续说。7月份,童童开始放暑假了,同时也接到了公立学校D的入学通知。

5. 暑期生活

暑假各种痛苦,因为爷爷已经回中国。我得24小时陪童童,不能去公司上班但也还没有辞职,所以工作的事情要留到晚上他睡了后才做,基本每天晚上都是2点以后才睡。这样也顺便训练了童童夜尿的习惯。之前爷爷带的时候,夜里都要给他把尿1-2次,我一直觉得这个习惯不好,会影响睡眠。

自己带的时候,就是晚上7点半左右让他尿尿洗澡上床,8点喝完一杯奶开始睡觉。这时候童童还没满3岁,喝的还是爱他美4段的奶粉,大约180毫升;大家知道奶粉是水兑的,所以沉淀得比较快,童童夜里第一觉基本是楼上抗到楼下都不会醒,但是12点左右他就会翻滚,这样就表示要尿尿了,提起来就尿,然后一直睡到早上7点半左右。期间也尿过大约3次床,但是暑假基本已经养好了尿尿的习惯,这样就不会担心他去学校上厕所的问题。其实后来才发现,老外很多孩子3岁上学校去了还得穿尿不湿的,也很正常。

6. 选校

终于熬到了9月1日,可以送童童去公立学校D了,免费还全日制,结果还是图样图森破,第一天的面试,一位年长的老师Mrs.Turners临走给了一张纸条,安排的是童童9月30日上学,我基本是傻眼了啊!这意味着又得多带他一个月啊!还有,给童童排的是上午班8:50-11:20,这其实只有2个多小时啊!

英国幼童上学

回家我和小羊商量了一下,童童如果只在D学校每天上2个小时,我们还是得花大量时间来陪他,他的英语也不会有太多进展,决定还是让他继续上A学校的下午班。尽管英国教育有规定满3岁可享受每周15小时免费教育(听闻卡总为了鼓励年轻父母外出就业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规定自2016年内9月起3岁小孩免费学时增加为30小时,欧耶个先),但这个名额已经用在了D学校里,童童继续上A学校就还是得我们自费,咬咬牙出了吧!

7. 学校管理情况

2014年的9月,童童在D学校上的班称为Infant Nursery,在A学校上的班称为Preschool。D学校的Nursery班开班时,头三天的上午是要求家长陪同的,也是分步骤的。第一天的2个小时各自带孩子玩,老师也分别短暂加入;第二天先玩一个小时,然后家长全部去二楼的咖啡厅喝茶喝咖啡吃甜品,其实一半的家长和孩子都是被几位老师强行分开的,楼梯口就能听见教室里哭成一锅粥。

咖啡时间大约20分钟,记得当时也是Mrs. Turners上来通知可以下去了,家长们都在询问自家孩子哭闹情况,Mrs.Turners说一个哭完另一个哭,刚能全部停止哭闹不到3秒钟,又开始全体哭闹,我下去的时候童童也是哭得天翻地覆的;第三天依然先玩一个小时然后家长喝咖啡,这次差不多40分钟才下去,哭闹貌似是少了一点点,并且我惊喜地发现童童居然没有哭,老师说他是因为喜欢吃胡萝卜,生的!

这样在学校的逐步过渡下,10月的早晨开始送童童上学,他虽有排斥,但是因为之前也习惯了A学校,没有再哭闹,只是每次都说不喜欢去D学校,想要一直去A学校。

D学校的分班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也慢慢了解了,上午班的Infant Nursery大约有45个小朋友,全部在一个自带幼童卫生间的大教室里。45个学生被分为3个小班分别是Ladybird(貌似是七星瓢虫),Rainbow和Red,每个班有3位负责老师,还有一名班主任,这样约是10位老师带45个小朋友,虽然身处印巴区(他们是有自己语言的,走在路上都是用他们的语言交流)。

但这10位老师里只有两三位是印巴人,其余的都是白人老师。另外还有其他课题老师循环带课,比如去森林的老师,上马路的老师等等,因为后来我发现只要带童童在学校里走着,路上遇见的老师都能叫出他的名字,当然,这或许也是因为他是这所学校里唯一的亚洲人,容易记。

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17日,童童上午去免费的公立学校D,中午接回来吃午饭,赶紧又送去付费的私立学校A。A学校依然是每周付现,在校期间会有水果,点心,水和牛奶供应,不需要额外交钱;D学校Infant Nursery期间免费提供早餐,但课间水果,果汁和牛奶是需要付费的,一个学期约15英镑左右,后来2015年9月开始升的Reception班是全日制的,即上午8:50至下午3:10,课间小食依然需要付费,中餐免费,也可自带中餐。还有个别其他费用,比如集体外出活动的门票,和圣诞老人聚餐的餐费,多是5镑以内。学校也会定期发放很多礼物,除圣诞礼物外,基本都是故事书。

8. 假期巨多

上学期间各种假期多得让人生气啊,比如老师培训啊,大约每45天就要放一周假,圣诞节2周假,复活节2周假,暑假6-8周,时不时的还要开个家长会或者参加学校活动,哦麦嘎,基本是要父母的一方全日制陪同的,我也因此在2015年元旦起开始辞职全心照顾童童,顺便做起代购补贴家用。

英国幼童上学

虽然童童上的是两所不一样的学校,但是假期完全一致,这样就导致了一放假只能待在家里。或许你会问,父母不上班吗,哪有这么多时间陪孩子啊!因为我们居住的区多为印巴人,还是有约十分之一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接送的;即使是年轻父母接送,他们也丝毫没有压力,按英国政府规定孩子自出生至5岁(听说几年前是到7岁)都可以每月领取几百镑的生活津贴,好像父母也可以领相应的失业补贴,具体多少不清楚,因为我们的签证规定不可享受任何补贴。

9. 孩子行为的改变

童童上学后还是有很多行为上面的改变,先不说语言,比如他之前喜欢动手打人,后来估计是在学校打了几次没打赢的架而慢慢不出手了;学校有免费的早餐也送去培训过一段时间,相比较以前爷爷奶奶追在屁股后面半个小时才喂进一口饭菜,也算是有了不少改进;自己知道区分男女了,上厕所的时候知道要把门关上;他也越来越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稍微弥补了我把他带来英国的遗憾。

10. 对比中英教育

这里也想对比一下国内和英国孩子教育这一块的感想。首先第一方面,是童童上D学校时安排的过渡期,当时我是很感慨的。学校如此重视孩子心理的逐步过渡是很人性的,在做代购的这两年里接触的多是国内宝妈,国内幼儿园形形色色收费各异不说,还没有听说哪个幼儿园是需要家长陪同逐步过渡来帮助孩子接受学校的。

当时童童班的过渡期里还有一个细节,是后来如果还有孩子上学时排斥哭闹,家长是可以选择继续陪同一周,回家安慰一周或是强行入学的。同时衍生的问题依然是父母工作时间的配合,国内好多的留守儿童不说,尽管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意识到孩子幼年陪伴的重要性,依然会因为经济压力而引发种种家庭矛盾,而母亲多半是隐忍的一方。

代购过程中每每某位宝妈看中一些护肤品保健品而最终仍然放弃,多是因为“现在没工作没收入,只在家带孩子,不好意思花太多钱,要不公婆或老公会不高兴”,我自然能理解这种说法背后的无奈,更是为青春年华的付出与拮据的不公而气愤,但也不能做更多。

相比之下,英国对婴幼儿及未工作的妈妈进行的经济补贴,让她们可以悠闲而自由地购买自己和宝宝的用品,不需要看公婆或老公的脸色,更加独立自信。独立和自信,其实也是母亲需要传递给孩子一个很重要的品质。

其次,年初时一位北京的妈妈开始送孩子上幼儿园,有一次聊天她十分低落和烦躁,说是孩子学校出事了,细问之下,原来是多数孩子在校期间被老师喂过安眠药。我哑然的是,手机新闻里才看到事,真的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她家宝宝真的是非常可爱非常灵气的小女孩,一时无法接受被老师喂过药后如何昏睡的场面,也想起她说因为孩子初入校,想要老师多多关照而托我发回一套又一套兰蔻套装及其他保健品。

帝都消费自然昂贵,清楚地记得她当时感叹孩子上学不到一个月,各种消费已达万元。很多朋友都知道,英美法律规定父母是不能打孩子的,曾经看条新闻是,英国一位爸爸因为实在受不了几位熊孩子,不得不报警叫了两位警察在旁陪同,适当而痛快地揍了一顿熊孩子。自家父母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学校老师或是其他人有任何虐童行为了,国内之所以这些事情屡禁不止,想必还是因为没有任何法律的约束。

北京妈妈遇到的安眠药事件,最后解决方案是家长撤销报警,家长和学校老师集体开会公开道歉并保证不再发生。这里不得不记起多年前看韩寒博客里一篇推广汽车儿童座椅的博文,里面说到,这个国家,最对不起的就是她的儿童。

童童上学期间也有各种调皮捣乱的行为,基本每次都是事发两次后,带班老师会在放学时留我说明,告诉我需要教育他的地方和方式;如果童童在学校里有任何意外事故发生,老师也会进行详细地记载存档并复印一份交给我带回。

当然,我也不能一味地保证童童在学校没有受过老师其他严厉行为的教导,但目前感觉还是温和教育的。说到给老师送礼呢,这其实是一个拿不上台面的潜规则,国内家居县城,多次听亲嫂说起侄儿侄女每年开学的三八妇女节和教师节均为孩子一学期的关键,少则几提礼盒,多则三百五百的商场购物卡。

英国基本没有这么多节日,圣诞节算是最大的一个节日了,但是童童去年上学时,我仔细观察留意过,家长基本都是给每位老师送一张圣诞贺卡,所以我也就一张贺卡了事了,也进行过后续观察,老师真的并没有因此对孩子态度有何异常。

最后需要对比的是孩子带回家的家庭作业。朋友圈里偶会看到有人晒宝宝的幼儿园手工作业,每每看完我都十分矛盾,童童是不是太无能了?怎么国内宝宝都可以轻松做出如此复杂精致的手工品,而童童连拿把剪刀剪出一个完整的圆圈都不能呢?

后来才发现,这哪里是孩子做的呀!有位妈妈晒了宝宝做的纸片时钟,后也说明,是她和孩子爸忙到晚上12点才给完成的,想想也是,三四岁的宝宝多半连时钟上的数字都没认全顺序都弄不清,怎么能做出一套完整的时钟呢?

英国幼儿园

还有大学同学晒过一张很正常的她宝贝儿子画的画,文字却说被老师批评说没画好,我们自然而真诚地赞美了孩子画得很好,觉得老师会批评显的不可理喻。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展示他们自己真实的水平呢?

童童在Preschool时是有动手作业的,基本一半是涂色画画和剪纸贴画,需要家长稍微陪同一下,另一半是会发一本少字故事书,需要家长读给孩子听并记录孩子的反应,这份作业每周五放学时带回;在Infant Nursery的时候没有作业,但是可以每周借一套学校的玩具带回家,叫Toy Library;现在读的Reception是不能借玩具的,换为每周一本故事书,仍然需要记载陪读情况,另外上学2个月后开始每周五有家庭作业,写数字和字母。

又想吐槽一下老外Hand Writing为什么那么稀烂了(莎翁等文豪除外),原来他们自学习写字开始,就不是在四线三格的英语本上写的,这又是中国人一项伟大而正确的发明,英国的作业本就是几张白纸订在一起的本子,让你可以天马行空乱写一番,于是每每看到童童写的作业,作为星座界的五仁月饼,我还是相当痛苦的。

总结

终于应该收尾了,双手已敲酸,但是依然感觉很多方面没有写出来。这仅仅是我带童童在英国上学的过程和感受,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英国教育,多数时候我是和他一起学习的。二宝正在路上,相信以后不会这么手忙脚乱。

也因为我没有在现时今日的国内城市里亲见过幼童上学,可能多数情况只能凭和代购认识的各地宝妈聊天中得知,所以个人观点稍显片面,希望不喜勿喷。中英教育各有利弊,可以说今年BBC记录的五位华人老师来英教学引起了英国教育的大地震,但目前为止,我还是对英国的幼童教育持赞同意见的,至于以后大龄教育,我相信到哪里都一样,孩子是自己的,育其成人成才,父母都是第一责任人,不能仅仅依靠教育体制来起作用。

作者:凤总裁 原文来自微信公号:清心白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