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當年到底是怎麼治理霧霾的?
最近國內的霧霾天氣可謂是不斷刷屏,從12月16日開始,華北華東和中部地區大部分籠罩在污染之下。幾乎就在前後腳,倫敦也在17日當天迎來了一天大霧,簡直就是寂靜嶺再現,連續兩天造成航班延誤。其實最近幾年,倫敦出現如此大霧的頻率並不高。平時大家眼中的倫敦,還是有不少時間是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的。然而畢竟是一座被稱為霧都的城市,倫敦曾經也有一段霧霾血淚史。
早在18世紀倫敦就開始逐漸霧氣瀰漫,到了19世紀初之後更是開始帶有致病性。嚴重的時候,即使正午時分出行,也需要手舉火把引路。到了1952年底,又一場大霧中的倫敦市民開始感到呼吸困難、眼睛刺痛,發生哮喘、咳嗽等等症狀,短短几天時間就造成英國4000人突然離世,數周后又有幾千人死亡,共計死亡1萬2千多人。這就是英國歷史上著名的「倫敦煙霧事件」(The Great Smog)。

這場史無前例的空氣大災後,倫敦人終於開始着手治理,在1953年成立了比弗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調查霧霾、制定對策。1956年,英國還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Acts),成為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
可是空氣污染治理顯然不是一兩個委員會或者法案就能解決的難題。從1957年到1962年,倫敦又發生了12次嚴重的霧霾事件。看到這裡,不得不感嘆歷史總在重複它的腳步。
隨着後來《清潔空氣法案》的擴充,以及1974年頒布的《污染控制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實施,倫敦每年大霧的天數才慢慢減少,1975年降低到了15個霧霾天,1980年則是減少到5天。

正是因為這樣,初到倫敦的時候,總是有種錯覺,仿佛這裡和曾經稱為「霧都」的那個陰暗城市,其實來自兩個世界。越來越多的倫敦人喜歡來到河邊、公園享受好天氣。可是在200年後的現在,倫敦的空氣質量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霧霾的天數是減少了,可是只要現身,威力依然不減當年。特別是每到深冬,依然逃不開那麼幾天。2014年,倫敦還被評為「歐洲空氣質量最差的城市」。
BBC也毫不留情,曾經撰文指出倫敦還沒有甩掉「霧都」這個惡名,空氣污染依舊危及英國人的健康。當然,這並不是說英國人這麼多年的努力都是白費,畢竟前面也提到,每年倫敦的大霧天數是越來越少。2013英國城市空氣污染達到「危險等級」的天數,倫敦才8天啊!但或許正是因為64年前慘痛的生命代價,現在的倫敦人才會哪怕面對寥寥幾天霧霾,也不敢掉以輕心。
鮑里斯還是倫敦市長的時候,就曾投入140萬英鎊用於倫敦空氣治理,還在倫敦市中心旅遊景點和繁華地帶周邊設立了700餘個自行車自動租賃點,共投入1萬餘輛車供市民和遊客在市中心使用。另外,倫敦的新型環保巴士也是在他任期內投入使用的。然而他的舉措依然被批評「失敗」……

今年12月1日,倫敦市長薩迪克·汗(Sadiq Khan)發布了上任以來的首次空氣質量警報。隨後他就頒布了新政策,表示未來5年政府還將進一步投入8億7500萬英鎊用於治理倫敦空氣問題,折合人民幣超過75億元。算上此前花銷,總費用已經超過9億英鎊。但是民眾還是有呼聲,要求市長頒布相關政策,效仿巴黎提供免費公共交通,以此鼓勵更多市民和遊客公交出行,減少總體污染物排放量。
其實即使公共交通不免費,也已經有很多倫敦人選擇坐公車、地鐵。在英國人眼裡,乘坐公共交通是不分貴賤的。在倫敦金融城附近的地鐵里,你能夠發現很多穿着名貴西裝和皮鞋的「社會精英」乘坐地鐵上下班,也經常有人在地鐵上偷拍到住在倫敦的影視明星和政客。而騎自行車、坐地鐵等行為,反而是一種「節能環保」的中產階級生活態度與品質的體現。

曾有環保組織在倫敦進行「倒地」遊行,目的就是抗議英國政府對空氣污染的無作為。看到這裡,圈哥只想說,英國人你們要知足!在大洋彼岸有13億人對你們羨慕嫉妒恨,你們自己還覺得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還有沒有天理了!
總的來講,倫敦的空氣質量依然在緩步改善中。200年的空氣污染,64年的治理,也許僅僅是個開始;但正是如此長時間的堅持努力,才讓霧霾天氣能夠每年少一點、再少一點。
英國媒體與大眾對環境問題的輿論監督力不可小覷,但由於歷史和文化背景對空氣質量治理產生的「公民感」和個人參與度,更是推行環境政策、監督政府執行的根基。如果說英國的今天會是中國的明天,那麼擁有了現代技術條件和西方國家前車之鑑,願我們不必經過漫長的200年,才換回一片藍天。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