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Cricket】板球:英國貴族的運動

【Cricket】板球:英國貴族的運動

對於大多數英語國家來說,板球不止是 「板」 和 「球」 的遊戲。它的地位超脫了其國際體育項目的身份,成為了一種對生命的詮釋。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寫道「相比板球,棒球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它比賽結束得早」,不懂板球的人,都會對此有同感。

大多數運動比賽拼的是身體和速度的較量,瞬息萬變,使人目不暇接。板球比賽則不然,打板球更像是下象棋,只不過棋盤挪到了一大片草地上。這就是英國和許多英聯邦國家,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牙買加,對打板球情有獨鐘的緣故。有人甚至說,在印度,板球是排在印度教之後的第二大宗教!

板球運動

板球比賽中常會有平靜的間歇期,但隨之而來的短暫爆發結合了技巧和運氣,引人入勝。獲勝的球隊永遠是對比賽發展狀況做出最佳戰術回應的那個隊,正如多切斯特公爵在1777年寫道:「生命難道不是一場板球比賽嗎?」板球被這種哲學視角賦予了高貴的身份。足球相比板球是一種高能量的運動:英國人有很深的足球情結,他們愛足球的跌宕起伏、更愛看球時的心潮澎湃、捶胸頓足。無論是看或踢,都很有意思。板球則被視為「更高層次」快感的體驗,它是一種更偏向智力的活動,其比賽中充滿了細緻微妙之處。

板球運動

出於這個原因,英國的精英公學中大多教打板球,這項運動也被普遍視為上層社會的遊戲。有人稱板球是「國王的運動」。的確,觀看板球比賽是一件很文明的事,板球迷們喜歡與朋友們坐在一起,邊聊邊看,還要不時享用啤酒、葡萄酒、三明治和水果,孩子們也能參與其中。板球比賽一般都是至少要賽一整天,在中午,板球手們竟然都要停賽吃午餐;上午和下午的比賽還分別穿插有茶歇。

從表面上看,板球是一個簡單的遊戲。兩隊各上場11名隊員,最後比分高的隊獲勝。投球員將皮革覆蓋的木球擲向手持柳木板的擊球員。擊球員身後有三個小木樁叫「門柱」,門柱上邊放着兩個小「橫木」。擊球員要保護橫木不掉下來。如果橫木被投球員擊中,那麼造成擊球員「出局」,則新擊球員上場。

板球運動

如果擊球員打到的球被對方的守備員凌空接到,擊球員也會「出局」。擊球的一方把球擊向橢圓形球場的任意方向,從而得到「跑位」,或得分。而防守一方要儘可能減少擊球一方的跑位/得分次數。當擊球方全部出局後,兩隊換位,擊球員成為投球員。兩隊跑位/得分多者獲勝。

一場職業的板球測試賽能比上五天,每天的比賽可長達八小時。有時比了五天也得不出分曉,最後以平局告終。天氣也是比賽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雨能使比賽中止,颳風會改變球在空中及反彈後的運行方式。板球運動的奇葩之處多多,着實讓板球迷們熱愛着迷!

板球運動

板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國際比賽則始於1844年。從那時起,某些國家就逐漸發展成了球場上的死對頭,例如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英國和澳大利亞。後兩者自1882年起,大約每四年舉行一屆「灰燼杯」對抗賽,每屆連賽五場,成為備受矚目的賽事。灰燼杯經常在倫敦聖約翰森林的羅德板球場舉行,這裡也是英國板球的精神歸屬處。

儘管板球比賽競爭激烈,但其榮譽感和公平競賽的傳統成了打板球的國家對生活的隱喻:在任何情況下,一旦有欺騙行為發生,短語「It’s just not cricket」就會被用到。板球在英國社會中的特殊地位不容置疑——就像英國溫和的天氣和清淡的食物一樣,英國生活中沒有了它會很不同。

原文來自: 英國老帽兒UKLM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