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

读英国作家毛姆的《刀锋》

毛姆在1944年出版了《刀锋》一书,时年他已七十岁,确有功力,以波澜不惊的口吻描述许多人的“一生”。起初,我对书名《刀锋》全然不理解,除以为毛姆老先生年轻时学医,对锋利器物比较“偏爱”的无端猜测外,别无其他联想,甚至书读了大半都只感觉到七八分意味,直到合上书,回味时分,再次打开扉页,才猛然醒悟。

扉页上写着:"The sharp edge of a razor is difficult to pass over; thus the wise say the path to Salvation is hard."—Katha-Upanishad。有中文版翻译:“剃刀锋利,越之不易;智者有云,得渡人稀”——《迦陀奥义书》,翻译确实信达雅,可我还是觉得原文更直接易懂。

毛姆的《刀锋》

书的前几章读来都不清楚到底主角是谁?甚至毛姆老先生还把自己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写入了小说,时而融合,时而游离于书中其他人物的生活,当然许多关于Larry的故事也是从作家笔下间接转述获得的,随着情节逐渐展开,随着Larry追寻精神自由的不懈跋涉,他终于从一堆“世俗凡人”中脱颖而出,任何读过这本小说的人都不会再忽视这个开头谁也不看好的年轻人。

Larry初次出现的身份是Isabel的恋人和未婚夫,关于他的些许背景介绍是父亲曾是耶鲁大学拉丁语系的助理教授,母亲出身于老友派世系,但他们都去世了,所以这位男主角在世界上无一亲人,由其父大学时代的老友抚养长大,在战争中曾是飞行员,战争结束后回到故里“无所事事”,旁人觉得他无所作为是因为他不愿意去找份正当稳定的工作,甚至在别人为他介绍光鲜有前途的工作时,几乎没有犹豫就拒绝了。

Larry

这时的Larry二十岁,我以为他当时的拒绝是种不知向何处去的茫然所致,人们传言他在战争前和战争后性格大变,回来也从来不提战场故事,后来知道他的一位飞行员挚友为救他而死了,有时候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会对你产生大到完全不成比例的影响,况且,战争和生死已经是极端严重的事了,所以Larry迷惘, 甚至单纯用迷惘还不足以表达他精神世界中对被拯救和获得安宁的渴求,而再浓烈的爱情都填补不了这种空虚,他在告别Isabel说要去巴黎游荡一两年时,我想我还挺理解他,当然Isabel也表现出了相当的宽容,只因她太爱他,十八九岁的感情是非常强烈的,但这种感情是不是能经得起时空和世俗的磨砺呢?他以为只是暂时的告别,她知道只能让他走,他们的人生就在那刻渐渐分离,这里没有谁对谁的背叛和抛弃,只是两个人回归到自己属于的世界里渐行渐远。

Larry迁移到巴黎,过上了波西米亚式的“游荡”生活,他读书思索去结识些有趣味的朋友,而非如Elliott那样习惯于游走在名流社交圈,我估计Larry的生活绝对不会落魄,可每每一对比Elliott等人的排场,他就穷酸地令人怜惜。

两年后,与他还有婚约的Isabel来到巴黎找他“谈判”,她想来要一个结局,他也想给她一个结局,他说我们可以现在结婚,越快越好,他说他每年不工作也能有三千美金的收入,在巴黎过日子绰绰有余,可以一起租一套公寓,雇一个女佣,“我们该多么快乐!”

毛姆的《刀锋》

但是,过惯了大小姐生活的Isabel怎么能容受自己过如此“拮据”的日子呢?她是在一定的阶层里按照一定规则培养长大的,此时此刻她只觉得眼前的人简直疯了,说的全是无稽之谈,她觉得在巴黎过中等收入的生活是阴暗而凄惨的,她说她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女生,别人在大展宏图时,她的恋人却在虚度光阴,她可不管他读的是斯宾诺莎还是谁的名著,“如果你爱我,你就不会为了一场梦而把我抛弃。你已经游荡过了。和我一起回美国吧”,结果换来Larry的回答是,“我不能回去,亲爱的。回去对我来说就等于死亡, 等于出卖我的灵魂。”——然后可想而知,这桩婚事就吹了,“出乎意料”地她也没有哭——真是个奇怪的女人,后来她嫁给了另外一个疯狂的追求者,一个家境殷实,工作牢靠的男人,却在许多许多年以后说,她这辈子真正爱的只有Larry,这么说来,不知是小说折射了真实生活,还是人们读了小说而影响了自己生活里的抉择,这是有点离题的话了。

之后Larry继续去了欧洲其他一些城镇,遇到几个对他有影响的人,一般他选择从事的也都是些很普通毫无体面可言的工作,Isabel的亲戚们都为她庆幸,万幸她当年没有嫁给这么不靠谱的青年,否则该是何等不幸啊。之后的几年,Larry又游历去了印度,探寻精神之旅。

毛姆的《刀锋》

书里还写到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大萧条,这令Isabel的丈夫事业受到重创,之后他们举家迁移到了巴黎,在这个时刻,他们又相遇了,Larry、Isabel和Gray(Isabel的丈夫),旧爱新欢间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豁达的一起吃饭聊天甚至在巴黎旅游,Larry还为Gray用印度古老的催眠方法治疗神经性头疼。

剧透到这里,我已不打算继续写后来的情节了,因为这时候男主人公Larry已经从一个无所事事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比较明确自己精神追求的人,他也借此安抚了早年的精神创伤。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任一些不成熟的念头,模模糊糊的激情混乱冲突自己的男孩了,他当时选择了危险的独自闯荡世界的方式,虽然付出了代价,总体还算是“成功”的。

这之后又发生了一些或重要或不值一提的事情,直到结尾,毛姆写道:

“我在无意中竟然写成了一部不折不扣人人如愿以偿的小说。我所关心的每个人都得到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艾略特在社交界出尽风头;伊莎贝尔以巨大的财产作为后盾在活跃的有文化的阶层中获得了巩固的地位;格雷谋到了一个可靠的有利可图的工作,有了自己的事务所,每天九点上班六点下班;苏珊生活得到了保障;索菲求得了一死;莱雷获得了幸福”......

毛姆的更多作品推荐:《人生的枷锁》:毛姆对于人生的探讨读英国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原文来自微信公号:英伦故事游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