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mehouse | 东伦敦港区的中国记忆
对大多如今在伦敦生活、学习的华人来说,Limehouse这个地名可能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在金融城和金丝雀码头工作的人可能会选择在这处东伦敦的旧港口区那里置业——当泰晤士河的河运不再繁忙的时候,这里也随大部分的临近港口一起被改建成了新式的居住区,不少河景新房在此兴建起来。不过,这个区域的许多街道名却让华人们有莫名的熟悉之感:从临河的电影院走出,穿过主干道便能看到明街(Ming Street)的路牌。再往北步行不到十分钟,在当地小学旁可以看到南京街(Nankin Street)和它的兄弟北京街(Pekin Street),而广东街(Canton Street)则要更长一些,一直向西汇入回主干道。虽然他们的名字还是依照旧式威妥玛拼音法,但有着东方背景的人还是可以一眼辨认出这些街道与中国的渊源,即使在今天,它们身上已经再无一点中国的痕迹。

这些街道的名称不是空穴来风,它们代表着已经消失的中国社区。今日遍布游艇和新式住宅的Limehouse,在19世纪曾经是伦敦最重要的中国移民聚居区。当时的Limehouse千帆连云,万舟竞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货船来往这里和远东,在港区卸下无数来自欧亚大陆彼岸的特产:丝绸、瓷器、茶叶和香料。
当然,也有数以千计的中国移民离开家乡,成为了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的第一批外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东印度公司以及其他贸易机构的航船上工作,渐渐地很多中国船员开始上岸,停留的日子也越来越长。中国人安土重迁,不是万不得已很少有人愿意背井离乡,来到英国的人有的是逃荒的农民,有的是破产商人,他们都孤注一掷地来到世界另一端寻找改变命运的机会,而Limehouse就成了这批人最早的落脚点。
来自中国的移民渐渐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并且依照原来的籍贯分成了上海区、广东区等聚居点。他们在异国顽强地生活下来,融入到伦敦这个当时的世界中心,许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娶本地人为妻。除了航运业之外,多数人靠开洗衣店为生。到了19世纪80年代,这里开始以“Chinatown”之名被伦敦人所熟知。

和维多利亚时期伦敦东区的其他地方一样,彼时的中国城是一处肮脏、拥堵和贫穷的所在。港区的房屋质量粗劣、拥挤不堪,犯罪事件屡见不鲜,而随处可见的鸦片馆则更是犯罪的温床。令人尴尬的是,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些鸦片馆在当时成为了华人区的名片。查尔斯•狄更斯曾经在小说中描写过这里的藏污纳垢,而柯南•道尔也让福尔摩斯在鸦片馆中寻找凶案线索——几年前盖•里奇执导,小罗伯特•唐尼主演的新版福尔摩斯电影还重现了这一场景。更有甚者,漫画中代表西方对中国人偏见的邪恶反派形象“傅满洲博士”也把自己的犯罪组织大本营设在了鸦片馆里,其消极影响甚至持续到今天。
一战之后,老中国城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战争结束,大量劳动力流入到航运市场,挤压着Limehouse中国码头工人的生存空间。而英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亦被战争挑动,华人族裔成为他们针对的对象,媒体也在其中推波助澜,不少关于中国城毒品泛滥、虐待工人尤其是白人工人的负面新闻被曝出,族群矛盾日益尖锐。到了1919年夏天,矛盾终于激化为一次可怕的种族冲突,使得老中国城的许多华人商人蒙受了巨大损失。不少商店惨遭打砸,还有两位经营店铺的华人老板和他们的英国妻子差点死于暴民的纵火之中。尽管最后没有人在这次冲突中丧生,但是伦敦东部港区的多元文化氛围已经大不如前了。
二战时期,德国飞机的狂轰滥炸也带给老中国城巨大的灾难,港区受损严重。而在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形势进一步走向对老中国城不利的方向,日渐萎缩的河运产业再也无法创造足够的工作岗位了,多数华人家庭选择离开这个他们一直生活和成长的社区,到别处另谋生路。五十年代的贫民区清拆工程更是把老中国城打得七零八落。像东伦敦的其他少数族裔聚居区一样,中国社区四分五裂,“Chinatown”已经名不副实。
到了1950年之后,新一波的中国移民开始从香港和南洋进入英国。他们进入伦敦市中心,并且依靠发达起来的中餐产业在莱斯特广场附近的West End区域站稳脚跟,渐渐形成了今日的中国城。与新中国城的蒸蒸日上相对的,Limehouse的老中国城却已经慢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随着华人住户不断从此迁出,它最终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直到2015年,中国元素又开始重回Limehouse。来自中国的投资商投资17亿英镑,要在那里建立一处全新的金融街,打造“第二个金丝雀码头”,并在未来三年内成为伦敦新的商务中心区。Limehouse的未来,可能又将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