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Limehouse | 東倫敦港區的中國記憶

Limehouse | 東倫敦港區的中國記憶

對大多如今在倫敦生活、學習的華人來說,Limehouse這個地名可能是比較陌生的,只有在金融城和金絲雀碼頭工作的人可能會選擇在這處東倫敦的舊港口區那裡置業——當泰晤士河的河運不再繁忙的時候,這裡也隨大部分的臨近港口一起被改建成了新式的居住區,不少河景新房在此興建起來。不過,這個區域的許多街道名卻讓華人們有莫名的熟悉之感:從臨河的電影院走出,穿過主幹道便能看到明街(Ming Street)的路牌。再往北步行不到十分鐘,在當地小學旁可以看到南京街(Nankin Street)和它的兄弟北京街(Pekin Street),而廣東街(Canton Street)則要更長一些,一直向西匯入回主幹道。雖然他們的名字還是依照舊式威妥瑪拼音法,但有着東方背景的人還是可以一眼辨認出這些街道與中國的淵源,即使在今天,它們身上已經再無一點中國的痕跡。

Limehouse | 東倫敦港區的中國記憶

這些街道的名稱不是空穴來風,它們代表着已經消失的中國社區。今日遍布遊艇和新式住宅的Limehouse,在19世紀曾經是倫敦最重要的中國移民聚居區。當時的Limehouse千帆連雲,萬舟競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貨船來往這裡和遠東,在港區卸下無數來自歐亞大陸彼岸的特產:絲綢、瓷器、茶葉和香料。

當然,也有數以千計的中國移民離開家鄉,成為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後的第一批外勞。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東印度公司以及其他貿易機構的航船上工作,漸漸地很多中國船員開始上岸,停留的日子也越來越長。中國人安土重遷,不是萬不得已很少有人願意背井離鄉,來到英國的人有的是逃荒的農民,有的是破產商人,他們都孤注一擲地來到世界另一端尋找改變命運的機會,而Limehouse就成了這批人最早的落腳點。

來自中國的移民漸漸建立了自己的社區,並且依照原來的籍貫分成了上海區、廣東區等聚居點。他們在異國頑強地生活下來,融入到倫敦這個當時的世界中心,許多人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娶本地人為妻。除了航運業之外,多數人靠開洗衣店為生。到了19世紀80年代,這裡開始以「Chinatown」之名被倫敦人所熟知。

Limehouse | 東倫敦港區的中國記憶

和維多利亞時期倫敦東區的其他地方一樣,彼時的中國城是一處骯髒、擁堵和貧窮的所在。港區的房屋質量粗劣、擁擠不堪,犯罪事件屢見不鮮,而隨處可見的鴉片館則更是犯罪的溫床。令人尷尬的是,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這些鴉片館在當時成為了華人區的名片。查爾斯•狄更斯曾經在小說中描寫過這裡的藏污納垢,而柯南•道爾也讓福爾摩斯在鴉片館中尋找兇案線索——幾年前蓋•里奇執導,小羅伯特•唐尼主演的新版福爾摩斯電影還重現了這一場景。更有甚者,漫畫中代表西方對中國人偏見的邪惡反派形象「傅滿洲博士」也把自己的犯罪組織大本營設在了鴉片館裡,其消極影響甚至持續到今天。

一戰之後,老中國城卻遇到了巨大的挑戰。戰爭結束,大量勞動力流入到航運市場,擠壓着Limehouse中國碼頭工人的生存空間。而英國人的民族主義情緒亦被戰爭挑動,華人族裔成為他們針對的對象,媒體也在其中推波助瀾,不少關於中國城毒品泛濫、虐待工人尤其是白人工人的負面新聞被曝出,族群矛盾日益尖銳。到了1919年夏天,矛盾終於激化為一次可怕的種族衝突,使得老中國城的許多華人商人蒙受了巨大損失。不少商店慘遭打砸,還有兩位經營店鋪的華人老闆和他們的英國妻子差點死於暴民的縱火之中。儘管最後沒有人在這次衝突中喪生,但是倫敦東部港區的多元文化氛圍已經大不如前了。

二戰時期,德國飛機的狂轟濫炸也帶給老中國城巨大的災難,港區受損嚴重。而在戰爭結束之後,經濟形勢進一步走向對老中國城不利的方向,日漸萎縮的河運產業再也無法創造足夠的工作崗位了,多數華人家庭選擇離開這個他們一直生活和成長的社區,到別處另謀生路。五十年代的貧民區清拆工程更是把老中國城打得七零八落。像東倫敦的其他少數族裔聚居區一樣,中國社區四分五裂,「Chinatown」已經名不副實。

到了1950年之後,新一波的中國移民開始從香港和南洋進入英國。他們進入倫敦市中心,並且依靠發達起來的中餐產業在萊斯特廣場附近的West End區域站穩腳跟,漸漸形成了今日的中國城。與新中國城的蒸蒸日上相對的,Limehouse的老中國城卻已經慢慢失去了存在的理由,隨着華人住戶不斷從此遷出,它最終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直到2015年,中國元素又開始重回Limehouse。來自中國的投資商投資17億英鎊,要在那裡建立一處全新的金融街,打造「第二個金絲雀碼頭」,並在未來三年內成為倫敦新的商務中心區。Limehouse的未來,可能又將和中國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