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說說牛津大學的學院制

說說牛津大學的學院制

牛津大學沒有有形的獨立校園,而是分散在整個城市,與城市融為一體,因此被形容為「大學之中有城市」。這是歷史原因導致,自從11世紀開始就有學者自發聚集在此開展教學研究,伴隨規模擴大而逐漸演變成型,而非統一規劃、建設的過程。因此牛津也是世界眾多大學中惟一一家沒有校慶的學校,因為建校年份、日期都不可考且無法定義。

牛津大學的組織架構有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學術層面,分為59個Department;另一個維度是行政層面,分為38個College。每個教職員工和學生均平行不悖地歸屬於一個Department和一個College。這一體系比較獨特,叫做學院制(Collegiate System),其最大特點是權力分散,各個學院自行負責經費、教學、研究,大學只是負責把各個學院結合一體,像牛津大學的校長主要也就做做出席儀式之類的事情,非常類似於國家政體的聯邦制(Federation)。

牛津大學

這一體系常見於龐大的綜合院校,比如劍橋大學成立時就將此原樣複製過去,倫敦大學則更為鬆散,類似於國家政體的邦聯制(Confederation),下轄的倫敦政經、帝國理工等學院都廣為人知且單獨排名、招生、授予學位,反倒是作為母體的倫敦大學罕有聽聞。在中國,據我所知浙江大學應該是第一家引進這一體系,院系、學園分別對應Department、College,但歸根結底只是名義上的模仿,實際管理還是大一統。畢竟這種權力分散的體系明顯無法與中國國情大環境匹配,否則怎麼貫徹校長、書記負責制?怎麼實現黨的領導?

牛津大學的38個學院之間差異巨大。有錢的學院能提供林林總總的獎學金,會組織高大上的活動,還給報銷五花八門的費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校友的捐助和影響力。比如Christ Church就出過好幾個國王、主教,這能不使他們成為最土豪的學院嗎?

下圖就是牛津大學最著名最有錢的Christ Church,建築雄偉氣派,擁有氣勢恢宏的食堂、教堂,還有大片的公園。哈利波特就有多處場景在他們家拍攝。這自然成為所有學生為之神往的地方,當然競爭也特別激烈,中國人里每年能進一兩個就算不錯了。

牛津大學Christ Church

下圖是同樣很有錢很漂亮的Magadalen,擁有自己的鹿場。

牛津大學Magadalen

下圖是Balliol,與前兩者並列是牛津大學最難進的三個學院。在這兒就讀過得最著名的中國人,就是瓜瓜。

牛津大學Balliol

下圖是我所屬的Green Templeton。很慚愧,這是最小的學院。沒辦法,牛津的學究氣氛濃厚,世俗的商科不受待見,所以輪到商學院學生的學院往往非窮即小。儘管如此,必須自豪地宣稱我們家也是小而美的!

牛津大學Green Templeton

下圖是Keble。

牛津大學Keble

下圖是Somerville。

牛津大學Somerville

下圖是Worcester,依河而居,美得窒息。

牛津大學Worcester

不可否認,到處都是風景如畫令人陶醉。原因之一是精心打理,原因之二就是寧靜典雅。中國也有不少美景,只是人頭攢動喧囂嘈雜,遍地腳印不忍直視。人口的確是一大難題,強有力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長卻不可避免地加速老齡化進程於是必須放開,真不知該如何平衡解決這一問題。

原文來自微信公號:三十一歲去牛津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