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蝴蝶夫人》在伦敦King's Head酒吧剧院上演
关于《蝴蝶夫人》,大家可能都熟悉,它是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名作,讲述了一个美国军官与日本艺妓的跨国恋故事。而此次,导演Paul Higgins将这一经典剧情放上了伦敦King's Head酒吧剧院的舞台上,又将人物角色搬到了现代的日本“女仆餐厅”,让整场歌剧多了一些嬉皮味道。
《Butterfly》剧情简介
这部剧的亮点之一是在King’s Head酒吧剧场上演,也可以说是为这里量身定做的。酒吧剧场最酷的地方大约在于,这是我去过的这么多剧院里,唯一一个可以边喝葡萄酒边看剧的剧场。

它建于1970年,是莎士比亚时期以来第一家剧院酒吧,它由传统的英伦酒馆及一个私密性很强的小型戏剧院组成,这个形式也是英国戏剧院的雏形。很多知名演员的初始演出工作是从King's Head开始的,比如英国大众情人休·格兰特(Hugh Grant)和资深演员艾伦·瑞克曼(Alan Rickman)。剧场差不多容纳百来人,不管坐在哪里,观演距离都堪称近在眼前。
不过同样受到舞台小的局限,大规模的换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了,一个简洁又能贯穿整个剧情始终的布景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蝴蝶夫人》舞台巧妙地利用了一纸日式屏风与灯光的变换,来完成三幕的转换。

另一大亮点则是Paul Higgins导演的微微创新。连海报都不像以往的"蝴蝶夫人们”那样凝重而内敛,更像是一个二次元少女对这一故事的陈述:这真是爱情,还是愚蠢的自我牺牲?
蝴蝶夫人的扮演者Becca Marriott,今年40多岁,饰演15-18岁的少女蝴蝶,在面相上不太有说服力。而美国军官Pinkerton的扮演者Matthew Kimble则在身形上吻合,不一定像军官,可是像美国人。

人物关系也是简洁的。男主角Pinkerton是典型的现代“渣男”,他最好的朋友质疑他迎娶“15岁咖啡馆女仆”的行为,而他也毫不掩饰露出了“玩玩而已”的心态,为后面蝴蝶夫人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这是东方传统思维的悲哀,一方面崇洋媚外,一方面民族情结又让她无法接受被抛弃的事实,哪怕时间设定在“2000年”的“日式女仆咖啡店”,仍然也有着“以为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而没了爱情,连自己也可以不要”的短视心理。导演诉求的就是用这一故事来演绎“中西文化”的碰撞。

最终,蝴蝶夫人用父亲流传下来的短刀,刺死了自己。在这段“自杀戏”高潮来临时,我有过许多设想,如此“时髦化了”的经典歌剧,对“死”的处理,是要演绎得血淋淋吗?
结果却是冷静的:Pinkerton的新任美国妻子来到蝴蝶家,想带走蝴蝶的儿子,蝴蝶的儿子扭头冲进了蝴蝶的卧室,Pinkerton也追随进去,忽然嘶吼着“Butterfly!Butterfly!”含蓄地表达了蝴蝶已自杀的事实。
男女主角的二重唱或许不是我听过最和谐的,可依然不影响我饶有兴致地看完全剧。尤其在这样一个有历史文化氛围的酒吧剧院里,听歌剧这件事,变得更加纯粹了。
《Butterfly》演出信息
时间:2017年2月8日-3月18日
票价:15镑起
订票热线:02072268561
地址:Kings Head Theatre. 115 Upper St.,Islington N1 1QN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