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知道的英國復活節文化
2016年復活節的腳步愈發臨近,英國大大小小的商店中也早已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巧克力彩蛋和兔子,在英國復活節是一件非常重大的節日,等同於端午、中秋在中國的分量。復活節歷史悠久,關於復活節的文化已經滲透到英國的方方面面。在英國生活,多了解一些關於復活節的歷史和相關習俗,也可以儘快融入到濃郁節日氛圍中去。
復活節的歷史,你知道嗎?
其實英國大部分的節日都起源於宗教,在一些關於復活節的宗教故事中都會提到三個非常重要的日子——濯足節、耶穌受難日和復活節。
其中復活節是基督教最重要的古老節日之一,它象徵着重生與希望,是為紀念耶穌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而設定的。復活節(耶穌復活日)是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但由於每年的春分日都不固定,所以每年的復活節的具體日期也是不確定的。但節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間,比如在2016年復活節就在3月27日這天。

但其實在Easter這個詞出現之前,人們將復活節稱作Pascha。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又將復活節稱作Easter呢?下面且聽小編為你們慢慢道來。
Easter來源有爭議
有些人認為是這一詞源於猶太人的逾越節(一個與復活節相似的節日,在耶穌誕生之前,猶太人的一個春季節日,為慶祝阿拉伯半島拜託埃及的高壓統治而設)。

為什麼說Easter和逾越節有關呢?不僅是因為耶穌象徵逾越節上用生命祭奠上帝的羔羊,而且耶穌基督的復活的時間也恰好和逾越節吻合。還有在英語中,人們一直將逾越節的筵席稱為Easter,早期英文聖經譯本中還用Easter來翻譯逾越節,所以後面英國人便捨棄了Paschal這個稱呼,轉而稱復活節為Easter。
還有很多英國人認為Easter這稱呼取自春天女神的名字,英國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編年史家及神學家聖比德也曾在他的文章中提過,Easter這個詞來源於盎格魯-撒克遜人(英國最早的民族之一)對四月份的稱呼,他們稱呼四月為Eostremonath(春女神月)。
相傳西亞異教春天女神Eostre(亞斯塔路)降生於過了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她同父異母的哥哥巴力知道妹妹生在一枚天鵝蛋中,就去灌木中尋找,找到了,就把蛋抱在懷裡孵化,竟然孵出了一隻兔子,兔子長大後便成了一個美女,也就是Eostre(亞斯塔路)。在八卦一下,女神在被哥哥孵出後,就一直和他住在一起,或許是日久生情,後面竟成了巴力的情婦。又因復活節大多在四月慶祝,所以後面英國人習慣將復活節稱為Easter。

這些與復活節相關的事物,你有木有?
典型的復活節禮物跟春天、再生有關係,比較經典的有雞蛋、小雞、小兔子、鮮花,百合花等等。每到復活節前夕,他們都習慣為朋友和家人準備好復活節彩蛋,多是着色好的雞蛋,這些蛋有的煮得很老,有的只是空空的蛋殼,不過經過加工後都變得很好看。等到復活節前一天,尋找彩蛋和禮物的活動就開始啦!
那天,英國的父母會將準備好的巧克力彩蛋、兔子棉花糖、有絨毛的小雞及娃娃玩具藏在家裡和花園的各個角落,並告知孩子,復活節兔子已經將禮物藏好,然後讓他們在家裡尋找。要知道這可是英國小朋友最愛的活動之一哦!甚至很多大人都會樂在其中!
推薦閱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