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邦利
中英兩國小學教育到底有哪些不一樣?

中英兩國小學教育到底有哪些不一樣?

普天同慶!漫長的暑假即將過去,馬上國內和英國的學校都要開學啦,孩子們又要回到學校生活了,真是可喜可賀啊!

那麼, 開學這件事,中英兩國到底有哪些不一樣呢?想想除了要父母掏腰包這事出奇一致以外,其它還真有許多不同呢。

英國小學

入學錄取

在英國,如果孩子要入讀公立小學,大多會在幼兒園最後一年的9月就提交當地council統一的在線申請(詳情請參考:如何申請英國的小學),一般是在孩子的3歲那一年(9月後出生的孩子晚一年申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catchment area,即錄取區域,錄取的順序一般以特殊需要的兒童為優先(比如disable和孤兒),然後到已有兄弟姐妹在本校的孩子(這點很方便父母接送),然後到家裡(可買可租)離學校的直線距離較近的孩子。對於熱門的公立小學,即使住家屬於學校的錄取區域,也有可能進不去,完全視乎當年符合優先條件的孩子多不多。

而對於許多基督或天主教小學,錄取會以基督或天主徒家庭的孩子優先,需要父母雙方提供信仰的證明,比如牧師信證明其家庭是虔誠的信徒,一般需要參加教堂的禮拜至少一到兩年以上。

跟國內最大的不同就是無論你是哪國人,只要你擁有合法的英國居住身份,在申請小學的這件事上,你的孩子跟英國孩子完全平等,沒有任何區別,還是以錄取優先的那幾條準則來,所以很多國內的朋友問我,他們帶孩子來英國上小學要多少花費,答案是只要你和孩子取得英國的合法居住簽證(大於6個月),你的孩子就能在英國免費接受公立教育,包括幼兒園3歲以後的免費30個小時幼托。

而對於全英國的孩子,無論你家搬到哪裡,都沒有多大的區別。但是在國內由於戶口的限制,許多地方的學校都對外地的孩子收取高昂的擇校費,甚至是在戶口同市而不同區的情況下,而對於北上廣深很多地方,外地農民工子女只能選擇設施和師資較差的農民工子弟學校,作為外地來的孩子在一定程度被剝奪了同等接受教育的權力。

入學準備

英國小學入學免去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報名繳費,由於公立小學教育完全免費,學校財政來自於政府撥款,而基督或天主學校還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教會的贊助,作為家長是不需要為任何學費書費擔憂。

校服

英國的校服

即便如此,仍然有幾件事讓父母得提前掏腰包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校服的準備。

在英國,校服可以由家長自行購買,學校會發給大家一個校服的標準清單,一般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統一的顏色,比如小餅乾學校的統一色就是深藍色,從針織衫到外套,裙子,襪子都被要求是深藍色的,夏季穿淺藍格子裙可搭配白色襪子。只有顏色要求,萬一款式買錯了怎麼辦呢?

這個問題完全不用擔心,因為英國的校服零售業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一套產業或者說是傳統了,只要到任意一家百貨(瑪莎,John Lewis,Debenhams,next,tesco等)的校服區,各種符合學校要求的校服任君選擇。在英國還有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買二手的校服,學校也常有二手校服的集市,這也不失為一個省錢環保的好辦法。

校鞋

英國的學校不但對校服有要求,對於孩子們每天穿的鞋子也有明確的顏色和款式要求。一般都以深色皮鞋為主,運動鞋也有顏色要求。作為每天被孩子又穿又磨的校鞋,質量和舒適真的太重要了,家長們對此事都很上心,所以每到8月底9月初,就很容易看到一大群家長孩子在clarks或別家排長隊,孩子們的腳每年都長,所以量腳試鞋成了每年開學的一大傳統。

而國內的校服幾乎都是統一向學校訂購的,款式一定是一模一樣的,不過就沒法貨比三家了。

有爸爸媽媽會問,那文具呢?英國小學的孩子上學都不帶筆或者本子,因為所有文具都由學校提供,小餅乾每天提個空書包上學。

入學儀式

英國小學開學沒有隆重的全校升旗儀式,學校連升國旗的地方都沒有,感嘆英國人怎麼這麼不注重愛國教育的同時,發現學校注重的更多是孩子,做了許多細節性的工作。

在開學前,許多學校都會安排老師到家中訪問了解孩子的家庭和平時的興趣愛好,或者是一對一地帶孩子和家長認識新教室和老師。學校更會在孩子入學前的七月安排諸如家長之夜的活動,為家長提前提供孩子即將迎來的新學年信息,也方便大家互相認識,家長會在當日收到一疊開學手冊,內有學校各方面的介紹和孩子學校生活的重要信息。

對於剛離開幼兒園入讀學前班的孩子,入學的順序也很有講究,一般第一天只有幾個孩子先入學,隨後的一周里每天也只安排幾個孩子入學,以便每個孩子面對新的變化時被更好地關注和安撫。

還有一個關於開學的家庭傳統,就是孩子入讀小學的第一天,父母會一起陪孩子步行到學校,如果要上班,多數父母也會特地請假以免錯過這麼特殊的一天。

小學生活

對比國內小學的上課時間,英國小學生上學的時間真是有些短。

以小餅乾學校為例,每天早上8:40學校開門,8:50班級開門,9點正式上課,11點半就準備去餐廳吃免費提供的午飯,下午3:15就放學了。

而英國學校尤其喜歡放假,一年有春,夏,秋三個學期,每個學期中間都插有一個期中假期,一般一到兩周,再把復活節假期,聖誕新年假期,和暑假加一塊,平均每年上學才190天!這有大半年都在放假啊!

孩子們笑了,家長們哭了。

即便是上學,也沒幹什麼“正經事”,英國兒童教育非常注重孩子的實際生活操作能力,比如在幼兒園就學習了如何自理,如何烘培,在進入小學的學前班不僅學習phonics和基礎數學等知識,更是從孩子的情感智力發展,社交能力,和動手能力上進行課程和活動設計。

可以說,英國的小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玩中學習,玩中成長,玩和學在每個年齡段的教育中都密不可分。但現今的國內教育受制於升學壓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導致真正的素質教育很難在各個學校落實,當然國情不一樣,如今的高考制度依然是國內較為公平的人才分流渠道。

難道英國的小學就沒有升學壓力嗎?答案是有的。

在孩子10-11歲時即多數孩子在小學六年級初會參加11plus考試,這個考試是學生進入私立或者公立文法學校(相當於重點中學)的入學考試。與國內不同,考試的內容由每個學校自己設計並進行自主的錄取,因此每個學校考試的難易程度也稍有不同。

這個考試在很大程度上對即將進入中學教育的孩子進行分流,通過11plus考試的孩子將進入A LEVEL(相當於國內的高考)成績更好的文法學校或私立學校,等於一隻腳跨入了著名大學的大門。從我們區某文法學校的A LEVEL成績來看,有大約40%的學生進入牛津劍橋等世界級名校,剩下的60%學生也都進入到英國非常著名的大學。

當然也有許多父母支持孩子不參加11 PLUS,沒有參加考試或沒有通過考試的孩子在小學畢業以後會按就近入學的原則進入到普通中學,中學的教學質量和設施師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的區域情況和學生的家庭背景。當然在這類中學中也有不錯的學校,但是相較於文法和私立學校就鳳毛麟角了。

所以對於許多家庭來說,小學階段的升學壓力也是有的,在輕鬆和自由的學校教育下,許多家長會給孩子另外“加餐”,也就是請課後私教。因此在英國私教是一個發展成熟並且不缺賺錢的行業。

說到升學壓力更多是取決於每個家庭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當然不是每一個進入名校的孩子就多麼有出息,學歷與成功不一定劃等號,尤其在英國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孩子的成長與發展不再單一,不像國內需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你可以成為一名修車工,你也可以成為一名糕點師,甚至是council的清潔工,或者自己創業,這一類在國內不太受追崇的職業,在英國卻是收入很高並且受人尊重的工作。

正因為英國社會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英國孩子的升學壓力,因為即使你不走大學這條路,不等於你就失敗了,你依然有許多發展的可能,全看你自己的愛好和努力了。更何況英國好的大學好的專業實在多,要上大學接受深造是件很容易的事,這一點在英國本土升學的孩子較於海外留學生又更有優勢。

說了這麼多,餅乾媽似乎在一直夸英國教育的優越性,其實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不是好與不好可以區分的,而是受制於每個國家的國情和歷史。而英國是一個有悠久教育傳統的國家,它的教育體系經過幾百年的沿革,已經相當完善和成熟,在這樣成熟的教育環境中,個人特質的發展得到最大的發揮,而英國大學教育更是在世界教育中位居權威的地位。

教育不像城市建設,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很長的時間進行系統的完善和沉澱,它又與一個國家的方方面面有着緊密的關係。 盼望有一日,國內的教育制度能不斷地突破並有質的飛躍,因為今天的孩子正是將來改變未來的那一批人。

分享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