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oligan】伯明翰學派之青年亞文化——足球流氓
我們都對英國的紳士文化耳熟能詳,似乎謙謙有禮的君子形象已經深入人心,這個禮儀教養極為卓越的民族成為無數少男少女追崇敬仰的優渥之地,但是與之相對的、矛盾的極端——足球流氓,同樣令許多人唏噓不已。
英國是現代足球的發源地,150年前,英國人就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組織——英足總(The Football Association Challenge Cup),現在的英超也是赫赫有名。無論是街道邊、操場上、田野上、還是民家院落,隨處可見英國人在踢足球,各種規模的球場更是不計其數。足球文化已經深深根植在人們的靈魂之中,英國的政治人物包括王室在內都對本國足球極為關注。
足球流氓的定義並不明確,各種各樣的球迷極端行為都可能在媒體上被隨意貼上足球流氓的標籤。犯罪心理學家認為足球流氓是由一種極強的「表現欲」產生,他們不甘人後、不甘沉默,以一種扭曲的價值觀表現所謂的男子氣概和戰鬥精神,或者藉以看球時強烈噴放的情緒宣洩表達自己生活的不順或對現實的不滿。

英國著名球星大衛·貝克漢姆(David Beckham)人盡皆知,那華麗乾淨的腳法和難以媲美的進球率令一干眾人齊刷刷拜之腳下,即使退役,也仍是娛樂新聞的寵兒,刷屏黨爆屏的對象。但是,歷史上的英國,在毀譽參半的足球賽事中,那群脫光衣服,聚眾鬧事的「流氓」也讓英國足球蒙上了羞恥的外衣,甚至在海瑟爾慘案爆發後的短短几天,「鐵娘子」撒切爾夫人親自敦促歐足聯對英國球隊禁賽五年,這一嚴厲的懲罰導致英格蘭球隊遠離世界足球的發展潮流,也令無數球迷憤怒不已。
有一部由好萊塢打造的電影《足球流氓》(《Green Street》),講的就是一個美國小伙在倫敦「墮落」的故事。據說,第一部上映時還曾被英國足球流氓包場集體欣賞,但是也有觀眾評價:「電影太血腥,居然可以用拳頭活活打死人……」可此責難一出,馬上有影迷回應:「現實情況比電影還要恐怖,如果你有興趣,可以看看英國人拍的《足球工廠》(《The Football Factory》)。」
英格蘭北部有一個叫德爾漢姆的小鎮,裡面有一個名叫「保衛者」的酒吧,燈光昏暗,門廊破舊,看上去是一個最普通的英國老式酒吧,然而當地警察卻對這個酒吧高度重視,因為這裡是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組織的「局外人」聚集地。
「局外人」是個有40多名成員的小型球迷團體,他們支持小鎮上的業餘球隊「土洛城隊」,只有資格參加英格蘭第七級足球聯賽。「局外人」通過連續不斷的流氓行為讓自己和「土洛城隊」名聲赫赫。與「土洛城隊」交過手的「羅森戴爾聯隊」俱樂部主席傑克·費伯(Jack Faber)說:「無論到哪兒,他們一路上都是喝着酒過來的,到處砸玻璃,扔酒瓶,甚至脫了褲子挑釁……」

其實,早在13世紀時,英國的足球比賽就和暴力聯繫在一起。中世紀足球比賽不限制比賽人數,有時上百人,甚至是整個村子、城鎮的年輕人都會參加一場足球比賽。這個時候,足球賽場就成為了解決仇恨、矛盾的主戰場,打架鬥毆勝過了踢足球本身的樂趣。
盤點歷史上有名的足球流氓事件:
米爾沃爾暴力衝突
1978年3月,米爾沃爾與伊普斯維奇在足總杯四分之一決賽中相遇。在米爾沃爾的主場爆發了大規模的暴力衝突。鬥毆首先發生在球場的看台上,隨後就迅速蔓延到了內場和球場周邊狹窄的街道。一時間,酒瓶、小刀、混凝土板漫天飛舞,多名無辜球迷甚至因此而遭殃。
海瑟爾慘案
英國歷史上發生過幾次著名的足球流氓事件,比如1985年5月29日的海瑟爾慘案,英格蘭利物浦隊與意大利尤文圖斯隊在歐洲冠軍杯決賽期間爆發球迷騷亂。格力兩隊球迷的圍牆被擊倒,意大利球迷遭到涌過來的英國足球流氓的殺戮,在數百萬人的目擊下,38名球迷當場死亡,300人受傷,撒切爾夫人喝令英國所有球隊禁止參加歐洲三大杯賽5年。

希爾斯堡慘案
1989年4月15日,足總杯半決賽,利物浦隊在希爾斯堡與諾丁漢森林隊交手,結果發生球迷騷亂事件,造成96名球迷死亡。此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成立了足球史上前所未有的英國「足球情報特別行動隊」,主要負責搜集英國足球流氓的行動信息,制定相應措施。
米德爾斯堡球場騷亂
2002年10月12日,歐洲杯預選賽,英格蘭隊客場對斯洛伐克隊。上半場比賽結束,英格蘭隊0:1落後時,看台上爆發了一片混亂,球迷們四處奔跑,揮舞着警棍的警察四處維護賽場秩序,賽場廣播不斷呼籲人們冷靜,大約15至20分鐘後,這場騷亂才逐漸平息。
足球流氓有很多種不同的社會身份,比如西裝革履的老闆,大褂白衣的醫生,精明強幹的工程師,平易近人的老師,憨厚樸實的外賣小弟……這些人在一種群體效應中可以從「膽小鬼」變成凶神惡煞的「審判者」,用他們「一廂情願,你能奈何」的態度去對待一切看不慣的事物,平時風度灼灼的翩翩佳公子轉眼變成咆哮、衝撞的公牛,其惡劣程度竭你想象所不能。
推薦閱讀: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