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terbury Cathedral】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前生今世
很少有其他的英国教堂能够和坎特伯雷大教堂相媲美,作为英国国教的第一座教堂,在漫长的十五个世纪里,被虔诚的教徒们铭记。不同于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总是带着高端大气的王室风范,坎特伯雷大教堂却是历经沧桑,捱过苦难,带着浓浓的宗教印记。
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历史渊源
在说坎特伯雷大教堂之前,必须要先了解的那一定是基督教,知晓基督教的教派渊源,才能知道坎特伯雷大教堂是一个如何特殊的存在。基督教最初产生于奴隶制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时代奴隶制压迫的产物。原始基督教是由流传于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地区的犹太教,吸收了当时流行的天堂、地狱、灵魂不死等迷信观念和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家所宣扬的忍耐、弃世、禁欲等说教逐渐形成的。不管如今的基督教是以如何的形象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但在漫长的基督史上,它一直是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不断蔓延扩张。

公元597年,传教士奥古斯汀(St Augustine)会受罗马教皇的委派,赴英国传教。他带领着四十名修士,从不列颠东南部的萨尼特岛(Isle of Thanet)登陆,萨尼特岛属于当时的肯特王国。肯特王国的国王埃塞尔伯特(Ethelbert)本来是不信基督教的,但他的王后,巴黎王查理伯特(Charibert)之女伯莎(Bertha)恰恰是信仰基督教的。在王后的帮助下,奥古斯汀开始逐渐在肯特站稳脚跟,并且在肯特王国的首都坎特伯雷建造教堂,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坎特伯雷大教堂。

在英格兰,坎特伯雷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基督教信仰的摇篮,正是因为坎特伯雷大教堂的存在。教堂从建成之后,就成为了基督教在大不列颠的传教基地,所有前往各地传教的主教都在这里任命派出。每当各地的基督教信仰出现反复,或者遇上战事,坎特伯雷大教堂就成为教士们的避风港。以肯特为摇篮,基督教事业蓬勃发展,影响辐射至泰晤士河岸的海陆贸易交通中心——伦敦。
如今,伦敦与坎特伯雷的缘分依旧在继续。作为伦敦的后花园,坎特伯雷成为伦敦人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享受到惬意悠闲的小镇生活。在这里给大家推荐两篇攻略做参考:坎特伯雷游玩攻略、利兹城堡+坎特伯雷大教堂一日游攻略
殉道者托马斯·贝克特(Thomas Becket)
坎特伯雷大教堂影响力的第二次提升,来自于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贝克特的流血牺牲。公元1162年,国王亨利二世(Henry II)任命自己的好友托马斯·贝克特为该国最高级别的神职领袖。亨利二世本来想着,借着好友作为最高神职领袖,镇压地位逐渐上升的宗教势力,就会更加轻松。然而事与愿违,托马斯·贝克特并没有如亨利二世所预料的那样帮助他镇压宗教势力,反而处处与自己作对。无论国王说什么做什么,这位大主教总是对着干。1170年,亨利二世终于被这位昔日好友激怒,向手下四位骑士暗下杀令,11月29日,托马斯·贝克特被谋害。

托马斯·贝克特遇害之后,亨利二世遭到来自教廷的追责,最终迫于形势,不得不亲自到坎特伯雷进行“赎罪”。在经过鞭笞和责骂之后,亨利二世最终得到所谓的“救赎”,罗马教廷也追封托马斯·贝克特为殉教圣徒。贝克特的殉难也使坎特伯雷大教堂成为欧洲北部最受热捧的朝圣之地,成为基督教圣城。如今,教堂西北面的翼廊(Transept),曾经见证托马斯·贝克特惨烈遭遇的地方,设有现代化的祭坛,供朝圣者们前来祭奠。
历史总是以冷静的目光看待着发生的一切,不管曾经遭遇过什么,洗尽铅华之后,最终都归于平静。朝圣的信徒们如今已不再蜂拥而至,仿佛那些带着血腥味的事件早已离我们远去,精致的花窗图案却依旧忠实地记录着昔日大主教的荣光,用鲜血来捍卫基督教的尊严。

坎特伯雷大教堂的过去和现在同样丰富多彩,历经上千年的沉淀,仍然默默讲述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即使在这里曾经发生了亵渎宗教信仰的血腥谋杀,行走其间似乎还能隐约听到砖墙背后传来不详的低语,但过去已过去,那些已经定格为历史的瞬间,早已不再困扰如今的坎特伯雷。精力充沛的学生流,各式各样的时尚酒吧、餐馆林立,现代化的艺术展馆,展示着坎特伯雷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而坎特伯雷大教堂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推荐阅读: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