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你看,黄金时代的浮云是什么颜色?
爱与克制、信仰与叛逆、小心怯怯与甜美欢喜,本身矛盾的因素投射在了这一位少女的内心中,不管是在阴冷潮湿的街头、弥漫着浓烈血腥气味的菜市还是世间独有一隅的阁楼上,每一个镜头都是精心雕琢,但最终却仍没有成就那位少女流转的情意,这是导演彼得·韦柏Peter Webber所诉如隽顺般的衷肠,这就是英国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一幅画的真故事和假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的制作说起来也算是百转千回,它本来仅是一幅画的名字,所作人是荷兰著名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在最为鼎盛的荷兰黄金时代,他与梵高、伦勃朗齐名并价,合称为荷兰三大画家,但是维米尔却被世人遗忘了长达两个世纪之久,直到十九世纪才被艺术评论家们重拾考证,所以他也被称为“沉睡了两个世纪的司芬克斯”,在维米尔(1632-1675)这短暂的一生中,仅留下了35幅油画作品(也有34幅的说法),其作品大多体现了市井文艺,兼容合一既表现在意境情调上,同时也突出了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整个画面透露出的是一股舒适宁静的气息。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维米尔作于17世纪的一篇画稿,同时也被公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认为是17世纪最富价值的油画,现存藏于海牙毛利斯博物馆。画作署名为“IVMeer”,没有代理人也没有创作日期,画中仅以一位耳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为视觉焦点,针对这一现象,近年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副“Tronie”,即是17世纪荷兰社会广泛流传的头像。
但就是这样一幅谜一般的小画却让世人为之沉醉,这幅画中的少女惊鸿一瞥宛若盛开在了那片泼墨的暗黑背景中,为人称道的是维米尔登峰造极的光影运用,在有限的色调内利用清漆塑造了无限的层次效果:明亮的光线从左侧投下,少女身着姜黄色罗裙露出了纯白的里襟,头发被充满异国情调的头巾包得一丝不苟,而牵引着游人看客眼神的却是少女的目光以及那一颗饱满发光的耳环,这是一位有着天真眼神的人儿,她微微侧着身子转头回望,双唇微启,仿佛是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观者打断……没有人知道画中少女的身份和姓名,可画者却通过剥丝抽茧的手法表现了值得回味的细枝末节,正如在慢条斯理地诉说着一个故事。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素有“北方的蒙娜丽莎”的美誉,令无数观者沉醉在她无言含情的凝望中,物我两忘。特蕾西·雪佛兰也难以拒绝她的无邪澄澈,这位英国女作家在首次观览画作时就被深深吸引,并且捕捉到了缠绵满纸间的情愫,随即写出了同名小说,小说中虚构了维米尔画作时的生活背景,讲诉了一段男女间相互吸引却未曾逾越的悲情故事,2003年由彼得·韦伯执导被拍成电影。
电影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于1665年,在荷兰代尔夫特这座小镇上,少女葛利叶(斯嘉丽·约翰逊 饰)家境贫寒,迫于生计来到了画家维米尔(科林·费斯 饰)的家中,圆滑世故的岳母、挑剔刻薄的夫人、狡黠告密的孩子、屈尊低贱的女婢,这一切需要她在夹缝中生存。

而男主角是寄居在岳母家中,这个逐渐没落的家族需要金钱来维持发展,在岳母的牵线下,维米尔将会固定作画并卖给好色庸俗的画商资助人范·路易文,作为一个男人他必须得养家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同时还得忍受资助人对他的处处刁难,在这琐碎无趣的生活中灵感渐渐消磨于负累,但是这一切随着葛利叶的到来却发生了转机。
她有着感知色彩的独特天赋,聪慧到可以明白窗户上的灰尘都能影响光线的明暗,她就像是池心临濯的莲,在他看到的第一眼便被她吸引,他们在阁楼上安静地碾磨调色、随性地讨论构图的线条,在这里是专属他们两人的静谧与理解,他们互相吸引、暗自悲喜,却始终保持着纯挚的初衷,未曾逾矩,也正是这一段欲说还休、细细游丝情愫的发酵,她戴上了维米尔夫人的珍珠耳环成为了他画纸上的模特,和维米尔一起完成了这一幅绝世佳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但终究两人小心翼翼隐匿的感情还是在小镇上传播开了,正如终究还是无法填埋横亘在他们之间的理论鸿沟。
影片的末尾,是维米尔夫人强行看到画之后撕心裂肺地嚎啕,葛利叶对画家暗哑无声的爱意被冲破展露于观者的面前,她始终周旋不过地位的束缚,最终她离开了阁楼、离开了画室、离开了他的身边,却不曾与他有过告别,她站在小镇那个多边形的中心广场上,有过一瞬间的停留,随即便坚定地消失在了那一幕镜头中,就好似她的到来,一声不发,静静悄悄,随着黯然离开的身影,她的世界也重返喧嚣市井,她终究逃不过洒满了迷雾微尘的命运,最终嫁给了肉市里给画家家里供肉的屠夫。但故事却并没有戛然而止,已为人妇的葛利叶在一天收到了一个用纯白棉绢包裹的物件,轻轻打开,正是那一对柔光流转的珍珠耳环。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风流灵巧招人怨
这一句诗本是曹雪芹用来形容笔下晴雯的用词,而电影中的葛利叶却正如前者,朴实自然、超凡脱俗,在昏暗阴冷的环境中仿佛是一株举世独立的白莲花。电影从一个远镜头开始,葛利叶仔细地切着洋葱甘蓝,低不可闻的背景配声好像是一剧默片,随着镜头的慢慢切近,一位脸色白净的少女印在我们眼前,柔软的光影从窗柩投下滑过她的颈脖,饱满泛红的脸蛋透着光芒,但眼神却是孤独而倔强的,正当我们还想再捕捉一点痕迹时,却被她的母亲踏着急迫的脚步打断了,就如石子无意扰了湖面,她即将启程前往雇主的家。电影的前段,葛利叶无时无刻不在辛劳地工作,当她终于踏进画室打扫窗户时,姗姗来迟的男主角维米尔在门口安静地注视着他,或许从这一刻开始,故事才真正的翻开了序幕。

不得不说斯嘉丽的演技真的是可圈可点,她将第一次见到画家时的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慌张逃离维米尔注视的神态表现得入木三分,如果说这一次的相遇稍显仓促,那么之后的相处便使两人坦开了心胸。阁楼上的画室好似一个被隔离起来的禁区,是维米尔举家都不能进入的区域,但却是男女主角在现实中的另一个美好的世界,他们在这里通过暗箱头挨头观察照片,葛利叶迅速地掌握了色彩图谱,也仅凭于此维米尔就发现了葛利叶对于绘画超凡的敏悟力,他领她来窗边问:“你看天上的云是什么颜色?”她回答说:“白色?”回答后又细细凝望着天空,继续说:“不。是蓝色、黄色、灰色……有很多颜色。”这是全片中最美的镜头,整个画面就如同油画般的质感,或许葛利叶不会知道,她在看云的时候,她自身也成了维米尔眼中的那幅画。
眼看平静的生活却被掀起了一场风波,好色画商垂涎于葛利叶的美貌,在他的坚持下,维米尔需要完成以葛利叶为主角的肖像画。一对流光溢彩的饱满耳环——也是曾被维米尔夫人佩戴的耳环,被画家偷偷拿了出来,电影中,画家拾起了一支细长的尖锥,在蜡烛上烤了烤,最终刺破了少女的耳垂,伴着疼痛,唯一一次她靠在了他的怀里,也是唯一一次她冀盼的爱意无处遁形,终于那一对耳环衬着微微的血红被她戴上。这个镜头也是将全片推向故事高潮的环节,导演在表现这一镜头的时候运用了长时间的酝酿铺垫,也只有此时的阵痛才是维米尔留给她的唯一见证,这是他们离的最近的时候,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他们还是隔得太远了。
画家与女佣之间的鸿沟怎会轻易逾越?“风流灵巧招人怨”,他们之间若有若无的默契最终被女主人的炉火烧得零落殆尽,火花在一瞬间爆发了,就像是一个被悉心隐藏的秘密仍被暴露于人前,当女主人痛喊着让她滚出她的房子时,她至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深深地看着维米尔,但是没有得到期望中的回应。是啊,世界上的其他人说什么都没关系,但是若是连他都放弃了争取,那么这一切也不再值得眷恋了。她离开了阁楼的画室,但在离开之前仍没有推开那一扇门与维米尔道别的勇气,在短暂地停留后,她仅留给我们一个瘦削却坚毅的背影便推门而去。
这样一位“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就像是斑驳树荫下的一股细长的泉眼温吞地铺陈开来,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像是被精心修剪过,宛若在欣赏一册铜版画纸,没有大段累赘的对白,也没有欲望纠缠的纵情,更没有激情迷醉的花前月下,只有那些迷离的、微妙的情绪都被安放在了他们相视的眼神中,不难想象她也曾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思,电影的末尾是以不断拉近原著画作来结束尾声,伴着悠长的古典钢琴与长笛的和音,流畅且平稳,一时之间却不能分清这究竟是作者的遐想还是三百年前真实存在的故事。
我从不说爱,但是每一个见过我的人都会知道,我爱你。
最新评论